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2021-01-09 騰訊網

唐高祖李淵是被低估的一位帝王,在隋朝末年亂世中能夠一統天下,李淵具有精明的政治頭腦和包舉宇內的戰略眼光,但史料多將功勞算在太宗身上。

被低估的唐高祖李淵

公元613年,即隋煬帝大業九年,徵召天下之兵在涿郡集結,準備再徵高句麗,隋朝百姓不堪重負,各地起兵反隋的聲音此起彼伏。

大業年間,李淵轉任各地,其中在擔任弘化郡留守時,李淵的妻兄舉兵反隋,但生性謹慎的李淵仍然選擇暗中觀察,反而表現出膽小怕事,用來躲避災禍、獲取隋煬帝的信任。

公元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晉陽宮監,獨掌一方軍政大權。在《三字經》中有「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李淵在太原審時度勢,積蓄力量,謀划起兵大計。

當時太原地理位置特殊,謹慎的李淵決定在起兵之前安撫北方的突厥可汗,信中李淵的口吻非常謙卑,甚至達到卑躬屈膝的程度,最後李淵確實換來後方穩定安全。

李淵起兵後目標明確,攜李建成、李世民直奔關中,中途遇到隋朝守將圍而不攻,僅用四個月時間就佔據長安,迅速控制關中形勢。李淵此舉讓遠在天邊的隋煬帝、混戰中的瓦崗軍和王世充都傻了眼,不得不讚嘆李淵的大局謀略。

太子秦王水火不容

公元618年,李淵接受禪位登基稱帝,唐朝建立。之後,李淵橫掃天下群雄,主要依靠的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四子李元吉。按照封建禮制傳統,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秦王李世民率軍平定劉武周、竇建德,再徵王世充、劉黑闥等軍閥勢力,為大唐建立赫赫戰功。李世民在朝中地位也隨著戰功逐日增高,最終與太子李建成水火不容。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隨後派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寢宮,稟告李淵太子謀反已被誅殺。李淵看到此情此景,已經猜出其中大概,將李世民立為太子,三天後傳旨主動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

李世民為何不殺李淵

原因一:李世民目標明確—肅清政敵、登基稱帝

李世民主要政敵是太子李建成,殺死齊王李元吉只是順手牽羊的事,因為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唐高祖李淵也曾為兒子間矛盾問題發愁,李淵童年時期經歷讓他非常看重親情,他不願看到手足相殘的慘劇發生。為了安撫李世民,李淵曾經許諾他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是史無前例的職務,並且有意讓李世民居住洛陽,與李建成分開居住避免摩擦矛盾。

太子李建成並非庸才,只是職責不同工作不同,李建成更多的是坐鎮長安協助李淵處理政事。李建成曾主動請纓率兵平定河北叛亂,很短時間就凱旋,李建成雖然沒有李世民的能力,但是在安邦治國上頗有建樹。

李世民輸在自己不是長子,要想實現登基稱帝的目標,必須要除掉太子李建成,經過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已經成功清除政敵李建成和李元吉。

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國事均交給李世民處理,隨後很快禪讓帝位做太上皇,此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標已經全部達成。

原因二:唐高祖李淵清醒放權、蝸居享樂

當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時,他心中的夢破碎了。李淵早就發現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或許是形勢所迫,或許是不忍殺戮,也或許兼而有之,總之,李淵極力想要維持和平局面,這個夢最終破碎。

李淵聽到尉遲將軍稟告太子和李元吉已被誅殺,就將最高統治權轉給李世民,李淵是毫不保留的那種,並不像乾隆皇帝晚年禪位嘉慶,但實權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淵在成為太上皇后,先是在太極宮居住三年之久,在貞觀三年才搬到大安宮居住。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在炎熱夏季到九成宮避暑,而李淵都選擇深居簡出,基本不離開大安宮。

貞觀八年,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強大起來,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大唐,多年鮮有露面的李淵在兩儀殿宴請突厥使臣,李淵誇讚李世民功勞說「今蠻夷率服,古為嘗有」,李世民則對李淵恭敬舉杯表示並非我一人之功。

在李淵隱居宮中期間,唐高祖沉湎美色,整日享樂不管朝政,這讓唐太宗李世民感到非常放心。唐高祖在此期間也生下不少兒女,其中有位叫李元嬰,被李世民封為滕王,封地位於山東滕州,他修建行宮,命名為滕王閣,後來被調離,又在江西南昌和四川閬中各修一座滕王閣。

唐高祖李淵在禪位後的種種表現,讓李世民感到非常滿意,李淵對自己並沒有威脅,並且對自己還有幫助。

原因三:李淵活著就是李世民立的牌坊

孝,在封建禮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非常講究倫理孝道,有「父子不同桌」的傳統。封建帝王為加強對百姓的管理約束,在禮制中加入「事君如父」的理念,這是將百姓籠絡在皇帝身邊,達到江山社稷永固昌盛的目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已經弒兄殺弟,在輿論影響上已經輸了一局,雖然李世民努力營造建成謀反被迫殺兄的形象,但是不免有民間傳言,這對於唐太宗登基後的統治是非常不利的。

即使唐太宗李世民想盡辦法消除影響,但玄武門之變對大唐王朝仍然產生巨大影響,後世發生的兵變事件、皇子謀反等等,都有多次。

李淵作為李世民的父親,太宗是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殺死的,一旦殺死李淵,李世民殘暴兇狠、滅絕人性的形象就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了,而這一切顯然是李世民不想要的,所以李淵就是李世民向世人宣布的牌坊。

原因四:唐太宗李世民兵權在握誰也不懼

雖然李世民能文能武,但是李世民能夠登基稱帝的路上,主要依靠的是他手中的兵權。

在唐朝初立時期,李世民憑藉兵權獲得人心歸附、朝臣支持,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是因為兵權而控制朝堂,登基之後的李世民更是掌握唐朝軍隊,這是唐太宗的底氣。

其實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唐太宗心中的癥結,李世民在位期間,他非常重視皇城布防,都是由自己的親信擔任。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清楚,李淵久居深宮,自己只要掌控天下兵權,那就誰也不怕。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弒兄殺弟,卻未殺李淵,這是經過多方權衡利弊後的最終選擇,唐太宗也通過勵精圖治留給歷史一個盛世唐朝,被譽為千古一帝。

相關焦點

  • 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對於他為帝後的作為,我們幾乎挑不出很大的問題,但他在爭奪帝位時,殺兄娶嫂這件事,卻一直備受後人詬病,可以說這是李世民一生的汙點,到死都沒有被世人原諒。公元617年7月,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由於當時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等起義軍激戰方酣,隋煬帝又遠在揚州,關內的隋軍力量薄弱,各方勢力均無暇西顧。
  • 李世民當了太子有了兵權,不會再逼李淵了,為何李淵主動退位
    玄武門之變後的第二天,李淵便主動退位,將王位讓給了李世民。現在看來,李淵並不需要把王位讓給李世民。不管怎樣,李世民敢於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卻不敢殺他們。而李世民想要的是太子,想要的是兵權。並且,在「玄武門之變」之後,尉遲敬德以保護李淵的名義,衝進宮中,向李淵要兵權。
  • 李世民的政治軍事集團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李淵就打好了基礎
    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六月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軍大將軍,晉封秦王。
  • 公元626年,李世民奇怪的舉動,揭開了李淵的不同之處
    而《舊唐書》中則是這樣的:「太宗哀號久之。」還有《新唐書》中是這樣的:「秦王號泣不能止。」三種說法中,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李世民哭了很久,只不過兩唐書說的比較簡單,而《資治通鑑》則加上了「跪而吮上乳」這個動作,這可是大有深意的。我們先來看看李世民在做這個動作之前發生了什麼。
  • 李淵的造反,是因中了李世民的美人計,真相到底是什麼?
    不得不說李淵的天下也是從隋煬帝的手中奪來的,但是一向膽小怕事的李淵為何選擇造反呢武士彠雖官級卑微,但因與李淵私交甚密,所以常向李淵進言,勸他起兵自立,並呈送自己編寫的《兵書典要》及「符瑞」給李淵,「符瑞」帶有神話色彩,大意是說曾經做過一個奇夢,夢見李淵登天撫攬日月。他將身家性命和萬貫家財投入到擁立李淵為帝這場豪賭中。
  • 李淵早知道李世民有奪位之意,為何還要給他兵權?李建成表示冤枉
    唐朝的開局就風起雲湧,主要是因為天下諸侯都自稱為皇帝,皇帝每天都在換人,所以唐王朝內部也不例外,對於儲君之爭,李世民和李建成其實心裡早就有數了。01李淵的權謀之術,被李世民給破壞了。李淵作為李唐王朝的開創者,絕不會像歷史上所說的那樣無能。
  • 李世民逼李淵退位,李淵含淚怒視,說的10字預言,最後竟字字應驗
    人人都想成為人中龍鳳,李世民也不例外。我們其實都知道,李世民本是沒有繼承大統的權力的,嫡長子繼承是千古不變的,李世民要想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搶奪皇位可是相當困難的。
  • 李淵有兩個寵妃多次污衊李世民,李世民上位後,她們有何結局?
    被拒絕以後的尹德妃記下了這個讓自己惱羞成怒的時刻,她多次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因為不喜歡李世民,所以就殃及池魚,有一次李世民的部下杜如晦從尹德妃父親的府宅門前經過,結果卻被下人攔截,質問他經過大人門前為何不下馬走過去表示尊敬,而且還毆打杜如晦,甚至打斷了他的手指。
  • 這群人和李淵打響了反隋的第一槍,為何三分之二進不了凌煙閣?
    可問題是自己與裴寂的關係一般,這樣膽大的話也不敢一下子就露呀。於是,劉文靜(之前因為一些政見很受李世民認可)給李世民支了個招——曲徑通幽。所謂曲徑通幽就是先搞定裴寂,然後再讓裴寂來影響和帶動李淵。裴寂也不傻,在與李淵、李世民的交往過程中,對二人的心思也很洞悉。後來,裴寂就借職權之便給李淵設局下套(給李淵找宮女陪吃陪玩陪睡,史學界對此事存疑),讓李淵堅定了信心也堵住了退路。就這麼,李淵就起兵了。
  • 李世民真的善待李淵嗎?9年太上皇生活,李淵為何能生下30個子女
    總結來看,李世民登基後的前三年,李淵所有的事情,做得不論對與不對,李世民都秉承著孝順的理念,不敢有擅自動父親李淵的主意,甚至甘願退出「皇帝辦公室太極宮」給李淵玩樂。李淵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心中怨氣也難以平息。
  • 晉陽起兵的主謀是李淵還是李世民?他們各起什麼作用?
    晉陽令劉文靜滿腹韜略,他認為李世民是胸懷天下之人,有漢高祖、魏武帝的雄才大略,便深相結納,二人無所不談。於是劉文靜將自己的大計和盤託出,世民聽完之後大笑道:「君言正合我意!」 他們又怕李淵不同意,所以結交李淵的好友,晉陽宮副監裴寂,利用晉陽宮宮女給李淵設下美人計,逼李淵就範。
  • 誰是大唐開創者:李世民是個好的泥瓦匠,李淵才是總設計師
    這個問題不是李淵的錯,更不是李世民的錯,而是史上的讀者、學者,甚至史學家們,把本來簡單的問題,分析來分析去搞複雜了。唐朝是李淵開創的,所以也稱唐高祖,這是無可爭議的。為什麼大量的史料上說,大唐是李世民首創者,高祖只不過沾上李世民這個兒子的光。
  • 西遊記中,十殿閻王見到李世民都要行禮,為什麼李淵卻不受待見?
    假如人間的帝王都有這待遇,那麼李世民的老爹李淵,又為什麼遲遲不能超生,流落地府街頭,成了孤魂野鬼呢? 這個問題相當的複雜,因為這背後就是西天取經的終極騙局,因為真正的「經書」就在大唐! 楊角風談西遊:唐太宗遊地府時,十殿閻王都要出殿迎接,為什麼李淵卻成了野鬼?
  • 李世民詔李元吉正妻楊氏侍寢,楊氏為何不敢以死相拒?
    筆者昨天寫了一個帖子,講的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之後,殺了李元吉的五個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然後將李元吉正妻楊氏沒入宮中侍寢的事情,有網友問我:「楊氏沒入宮中侍寢,面對殺夫殺子仇人李世民,為何不敢自殺拒絕呢?」
  • 唐高祖李淵其人其事:假裝胸無大志
    [摘要]殺了楊玄感後,楊廣長出了一口氣。接下來開始秋後算帳。這一清算可了不得,一個著名人物就此隆重登場。我只需往相反的方向發展不就行了?於是我們很快就見到了這樣一個李淵:整天沉溺於酒色,收受賄賂,只認錢不認人,儼然一副浪蕩公子哥的頹廢模樣!李淵想對了。楊廣聽到探子的回報後,大喜,對這位表兄弟兼舅舅暫且放下心來。李淵也很高興,好吃好喝外加收錢就能躲過殺身之禍,真是憑空掉下來的便宜事。好麼,哥兒倆來了個雙贏。
  • 李淵22個兒子,為啥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建成是太子,近水樓臺先得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嫡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
  • 都是手持重兵,為何李世民敢反李淵,朱棣卻不敢反朱元璋?
    一方面,朱元璋身為我國古代最勵志的皇帝,從乞丐到帝王的進階歷程,這就不是李淵這個富家公子哥可以比的,手段心機堪稱古代帝王之最。另一方面,大唐的半壁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還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呢。此消彼長,這就註定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而朱棣卻不敢造朱元璋的反。表面看上去這是沒有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何要在朱元璋死後造反?
  • 李淵與李世民——被政治扼殺的親情!
    李世民看過奏疏後,既沒有責怪馬周,也不採納他的建議,只是一笑置之,絲毫沒有擴建大安宮的意思。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除了居住環境不太理想之外,李淵在大安宮的生活還有一個莫大的遺憾,那就是缺乏行動自由。從前的李淵是一個坐不住的皇帝。
  • 從《唐磚》看李世民與李淵,哪怕是千古明君也不能免俗!皇室無情
    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葬禮,父子倆的情感之旅也令人傷感:李淵和李世民是歷史上著名的是父子關係,回顧他們的情感變化:先是父子關係,後來是戰友關係相互猜疑,李世民成為皇帝後彼此疏遠……但是李世民畢竟沒有殺他的父親,這是為什麼嗎?畢竟在皇權面前,父子相殘的不在少數!
  • 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李淵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重視親情的皇帝,但凡帝王大多殺伐決斷,對威脅自己統治,或者影響政權過渡的兒子們,或殺或囚,從來不心思手軟,但李淵確實是一個很大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