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

2020-12-19 百家號

我國自西漢以來,隨著儒家思想獨尊地位的確立和鞏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在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中佔據了絕對的支配地位,尤其被歷代封建皇帝奉為神聖的信條。唐太宗儘管推行儒家的仁政、仁義觀念,但卻一反過去的傳統,對「天人感應」的思想提出異議,這是值得給以足夠重視的歷史現象,也是唐太宗自我認識中最為深刻、最為清醒的方面。

歷史上,人們常常把一些罕見的自然現象,看成吉利的徵兆,把這種徵兆稱之為祥瑞。一些人為了討取帝王的歡心,吹捧帝王的功德,便把某種現象指為祥瑞,向帝王報喜、祝賀。唐太宗對此,非常不以為然。隋文帝、煬帝都喜好祥瑞迷信,唐太宗卻為此而譏笑他們。

貞觀二年(628),皇宮內大殿前的老槐樹上,飛來了一對極為稀有的白喜鶓,並在樹上築了一個鳥巢。自古以來,人們只見過花喜鵲,何曾見過雪白的?所以都認為這是樣瑞的象徵,紛紛向太宗表示祝賀。唐太宗站在殿前的庭院裡,抬起頭來看著樹上那兩隻叫個不停的白喜鵲。

嚴肅地說道:「我經常嘲笑隋煬帝喜好祥瑞,結果是有人弄虛作假欺騙他。我的祥瑞是在於得到有賢德的人才,兩隻白喜鵲有什麼值得慶賀的!」立即令人爬上樹去,將鵲巢搞毀,把喜鵲趕跑了當時各地官員經常以祥瑞之事,上表慶賀。這一方面是為了討好唐太宗,另一方面則是神化太宗的統治地位。然而唐太宗深感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得依靠人的努力,而不是神的佑助。

貞觀四年,太宗對蕭瑪說:「前代帝王以麟、風、龜、龍為嘉瑞,聯以民安年為上瑞。」(《冊府元龜帝王部務農》)這句話充分反映了他重實際而不務虛名的觀點和作風。兩年之後,他對大臣們又發表了一次有關祥瑞看法的講話,更為精彩:「朕比見眾議以祥瑞為美事,頻有表慶賀。如聯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有芝草遍街衢,鳳凰巢苑囿,亦何異於桀、紂。"(《貞觀政要》卷十)

為此,太宗還特地下令以後各地如再有所謂祥瑞,都不必奏報。貞觀三年(629),有個叫劉恭的人,脖子上長了一塊印記,象是一個「勝」字,他以此自吹「當勝天下」,被官府捕入獄中。太宗知道這件事後,說:「假若上天將立他為王,這不是我能除掉的;如果沒有天命,勝」字能有何用?」於是下令將劉恭無罪釋放。貞觀五年(631),皇太子成年要舉行冠禮,禮賓部門說二月最為吉祥。

唐太宗依據農時推算,二月正是春耕大忙季節,為了不誤農事,建議「改用十月」。又有大臣奏道:「根據陰陽推算,不如二月吉樣。」太宗說:「兇吉在人。如果一舉一動都根據陰陽推算,而不顧實際需要,吉祥是不會來的。如果按正道而行,自有吉祥降臨。農時最急,不可失也。」又貞觀六年(632)四月,大臣張公罐卒,年僅三十九歲。太宗聞之大為悲傷,就要去親自吊。

有關部門奏曰:「根據《陰陽書》,日子在辰,不可哭泣,千萬不能去。"太宗說:「君之於臣,猶父子也,情發於衷,還管什麼辰日1」於是前去吊,並扶靈痛哭。當時長安城內一般家庭逢有父母喪事,都信奉辰日不哭的說法,即使有人來弔喪,也拘忌輟。太宗批評這是「敗俗傷風,極乖人理」,下今革。

當然,唐太宗並不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封建迷信本來就是封建統治者用來維護統治,麻痺人民的精神鴉片,但他能夠卑視災異祥瑞、神鬼迷信,則可以反映他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君唱臣和。在唐太宗的倡導下,貞觀時期的一些大臣也不上祥瑞。

貞觀八年(634),有彗星見於南天,一百多天才消失。當時人們還不能對這一天象作科學的解釋,都認為是上天對人間某種作法不滿意的一種警告,因此都很恐慌。唐太宗問群臣這是怎麼回事,虞世南回答:「春秋時期,齊國的齊景公當政,天上也曾出現彗星。

景公問晏嬰這是怎麼回事,晏嬰回答說:「你挖池鑿湖唯恐不深,修建殿宇惟恐不高,行刑罰罪唯恐不重,因此老天讓彗星出現,向你表示警告!」景公聽了很害怕,趕緊克己修德,十六天後彗星就消失了。」太宗又問:「如此說來,莫非我有什麼事做錯了,老天在向我警告?」

虞世南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此三者中,人和最為重要。如果不注重樹立德行和道義,雖然有鳳凰、麒麟這些珍禽異獸出現,也毫無補益;相反,只要勤於政事,沒有過失,那麼雖有災星,也不會有什麼損害。但願陛下不要以為功勞大於古人而驕做,也不要因為天下長期太平而鬆懈意志。水遠象當初創業那樣兢兢業業,謙虛謹慎,彗星出現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三年之後,黃河水泛濫,衝進了洛陽城,洛陽宮內,平地水深五尺,城內有十九座寺廟、五百多戶人家受損。唐太宗藉機讓百官上封事,言得失。岑文本上書說:「陛下覽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機,上以社稷為重,下以億兆在念。明選舉,慎賞罰,進賢才,退不肖,聞過即改,從諫如流,……則至道之美與三五比隆,億載之祚與天地之久。雖使桑谷為妖,龍蛇作孽,雉於鼎耳,不言於晉地,猶當轉禍為福,變災為祥,況雨水之患,陰陽恆理,豈可謂天遣而系聖心乎?」(《貞觀政要》卷十)

虞世南和岑文本的這些話,是對太宗的安慰,也是對太宗的勉勵和鞭策,這樣的觀點本來就符合太宗的貫信念,所以他們敢於盡情而談。

相關焦點

  • 魏徵不僅是一位諫諍聞名的政治家,而且還是
    作者|不老松《歷史探秘大全》籤約作家字數:1222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提起魏徵(公元580年-643年),人們都知道他是唐朝初期諫諍聞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詩人,但他還有一種身份——唐太宗李世民就寫過有一首詩叫《賜魏徵詩》,詩中說:「醽醁(linglu)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e)。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此詩題下有「注」,說:「魏徵善治酒,有名曰醽醁、曰翠濤,世所未有。」又說:「蘭生,漢武帝百味旨酒;玉薤,隋煬帝酒名也。」這樣看來,這首詩就很好理解了。
  •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是怎樣一位明君?你又對這位皇帝真正了解多少?
    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不管是從電視劇中還是從教科書上。我們多多少少都對這位皇帝有些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李世民的一生。李世民出生在我國的山西,是唐高宗李淵的次子,也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而且李世民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哦~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發明人是魏徵、唐太宗、荀子中的哪一個
    你也會說,唐太宗李世民講過此話。是的,魏徵、唐太宗都講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貞觀元年。唐太宗親見軍事力量強大的隋王朝,因徭役繁重、賦稅迭起、刑法嚴峻、窮兵黷武、勞民耗材,最終激起底層群眾普遍反對,導致隋朝滅亡。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李世民,是從古至今君王臣工士人百姓們都評價很高的一位千古明君。要是後世排一個千古皇帝功業榜,這狀元的備選中一定少不了李世民的名字。歷代史筆文人的評價都極高,如《新唐書》中稱讚:「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詩人杜甫說:「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 對唐太宗的詩微詞多多,將它歸人官體範疇,都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戎馬倥傯、叱吒風雲的馬上皇帝,是唐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英君明主,但在文學上他卻受到後人的譏笑批評。在過去的文學史研究中,對唐太宗及唐初其他詩人的詩,評價基本上是否定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術界對唐太宗的詩歌研究較以往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意見分歧仍然較大,在許多論著中,仍對唐太宗的詩微詞多多,將它歸人官體範疇。
  •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並以行書書寫的《溫泉銘》《晉祠銘》碑刻賞析
    唐太宗(599-649)隴西成紀人。姓李名世民,唐高宗李淵第二子。隋末從父起兵,屢立功勳,封秦王,任尚書令。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皇太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李世民是一位文武兼備,開創"貞觀之治"的聖明君主。
  • 【實錄】唐太宗與魏徵
    (生舉手回答)師:嗯,對,非常感謝這位同學,他知道魏徵,並知道魏徵以直諫著稱,而且他總共向唐太宗上諫了200多次,以至於魏徵去世以後,唐太宗感到非常的惋惜,五日不上朝,他很悲痛。師:還有沒有同學補充,關於唐太宗和魏徵。
  • 「千古一帝」唐太宗,曾讓400名死囚回家過年,卻多次冤殺大臣
    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唐太宗被稱為
  • 盤點風流皇帝唐太宗的四位傳奇后妃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皇帝,毋庸置疑,唐太宗是一位明君,在位期間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但他的私生活卻一直受人非議,風流好色一直是唐太宗的代名詞,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唐太宗的四位傳奇后妃。
  • 流行語:政治家=politician?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流行語:政治家=politician? 2007-07-27 18:24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記得很久以前的一天,我和一位朋友看CCTV的英語新聞,那天有一位國家領導人逝世,播音員正在播送訃告,稱讚他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政治家(politician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 政治家的責任
    什麼是政治、什麼又是政治家?字典上的解釋,政治是指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過程,亦是為了維護統治而進行社會治理的行為。
  • 唐太宗尚儉(一)
    《貞觀政要·論儉約》記載著唐太宗的很多故事,以下舉兩則。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自古以來,帝王凡是要大興土木,都必須要順應民心。從前大禹鑿九山,通九江,耗費人力巨大,卻沒有人抱怨。因為這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願。秦始皇營建宮室,人民都反對,因為秦始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違背了民心的原因。
  • 唐太宗:為君之道
    為什麼唐太宗能成為千古一帝?唐太宗才活了五十歲,把年頭年尾都算上也就五十二三。為什麼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有一年我給《光明日報》寫了一篇關於唐太宗的文章,我在翻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宋朝以後對唐太宗的評價,腦海裡突然冒出來一個題目:「是什麼成就了唐太宗?」
  • 唐太宗在位期間,君臣關係融洽和諧,契若金蘭,他是如何做到的?
    《貞觀政要》充溢著唐太宗的政治智慧、閎博哲思和胸襟氣象,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是唐朝以後歷代帝王和士大夫的政治教科書。一個政治家可以不進煌煌上庠修業增益,但不可以廢置《貞觀政要》探賾索隱。《貞觀政要》包涵著唐太宗治國理政的金科玉律,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它,必穿越時空追尋先賢的偉岸身影,聆聽智者的空谷足音。
  • 為什麼說遼朝蕭太后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在遼朝歷史進程當中,有一位女性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她的領導下,遼軍曾擊退了宋太宗部署的三路進攻;她還親率部隊攻打北宋,和宋朝籤訂了「澶淵之盟」,奠定了宋遼之間百年和平的基礎。這位女性就是承天太后蕭綽(953—1009),字燕燕,後人一般稱她為蕭太后。蕭綽的父親是遼朝北府宰相蕭思溫。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然而作為父親,卻真的是一位失敗的父親。李世民一生育有三十五個兒女,其中兒子有十四個,女兒二十四個,女兒咱們姑且不論,但是在十四個兒子中,卻沒有幾個善終的。除了太子李治登基外,其他的兒子中,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一個被「幽閉」,還有兩個被廢為「庶人」,最後流放至死。到底這是什麼情況呢?我們慢慢道來。
  • 仁心執法,讓死刑判起來更難的唐太宗
    但後來有人彈劾張蘊古,說他跑進監獄,將唐太宗的決定提前告訴給李好德,還在獄中與李好德下棋,張蘊古自己是個棋迷。唐太宗知道後非常震怒,認為自己受了蒙蔽,沒有給張蘊古辯解的時間,迅速下令,於是,張蘊古被拉到長安街市上斬首示眾了。事後,唐太宗知道李好德確有精神病,追悔莫及,他對房玄齡說:「你們吃了君主的俸祿,就應該替君主分憂,事無大小,都得留心。
  • 唐太宗是個有趣的人,為了不讓魏徵噴自己,也是委屈得不行
    而唐太宗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四位明君之一,他在史書中能夠直接看到的形象,無疑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關心政事,不太在乎個人享受,虛心納諫,很少會因為自己的脾氣而發落臣子。僅僅只是這幾條就已經能夠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了,更何況唐太宗在戰略上有著非常長遠的眼光,在位期間更是曾經開疆拓土,被各少數民族尊為共主。
  • 唐太宗正值壯年,死於丹藥,原因是什麼?
    貞觀之治在歷史上到現在是一直被人們讚美的,因為貞觀之治的創始者唐太宗,是他的政治清明,讓百姓們在貞觀的年代,過上了幸福,豐衣足食、國泰民安的生活。一位好的明君要是做出了好的政治,一直會被後人而讚揚,唐太宗他的真名叫做李世民,拋開別的不說,他的政治制度就讓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