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太宗的詩微詞多多,將它歸人官體範疇,都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2020-12-22 西瓜話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戎馬倥傯、叱吒風雲的馬上皇帝,是唐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英君明主,但在文學上他卻受到後人的譏笑批評。

在過去的文學史研究中,對唐太宗及唐初其他詩人的詩,評價基本上是否定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術界對唐太宗的詩歌研究較以往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意見分歧仍然較大,在許多論著中,仍對唐太宗的詩微詞多多,將它歸人官體範疇。

唐太宗李世民

平心而論,這種評論是過於偏激、有失公允的。事實上,唐太宗一生僅寫過為數很少的幾首宮體詩,一些點綴花草、風格柔媚的詩如《採芙蓉》、《秋日效庚信體》等,這在他的一百餘首詩中所佔比例是很小的。

而且唐初的一些詩人對宮體詩也是有所抵制的。《唐會要》和《唐詩紀事·卷一》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太宗曾戲作了一首宮體詩給虞世南看,要求虞和作一首,虞不從,認為此詩體非雅正.如果一開此風,天下風靡,影響不好,太宗即說:「朕試卿爾!」

唐太宗

然後,太宗另作一詩.述古今興亡。這件事很典型地反映了當時文學標準正在發生的變化,宮體詩已經遭到了怎樣的鄙棄。

唐太宗是貞觀詩壇的領袖,是抵制梁陳詩風的倡導者,是貞觀詩壇上存詩最多的一位詩人。僅僅因為他作品中有幾首寫得較豔麗的詩作就斷然把他定論為官體詩人,顯然不能令人信服。

唐太宗

如果我們深入研讀其詩作,就不難發現,無論是他的詩作中反映出的文學主張,還是詩歌題材、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較之梁陳官體詩,都是迥然不同的。

唐太宗以武功平定天下,同時對文學藝術也十分重視。他曾設文學館、弘文館,廣攬文學之士,主持修撰史書,收集整理古籍。對於文學的政教功用,太宗和他身邊的詩人們也有清醒的認識。

唐太宗

在對六朝文學進行認真反思的基礎上,接受了古代傳統的中和美的思想。唐太宗的《帝京篇》最能代表這一時期文學觀念的特徵。

「予追蹤百王之末,馳心千載之下,慷慨懷古,想彼哲人。庶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鹹英之曲,變爛熳之音。求之人情,不為難矣。故觀文教予六經。閱武功於七德;臺榭取其避燥溼。金石尚其諧神人;皆節之於中和,不系之於淫放。」

這篇序文是唐太宗文學主張的綱領,也是他的文學區別於粱陳宮體詩人的鮮明標誌,更是他銳意變革文風的宣言。

唐太宗

他從一個政治家的立場出發,注意到文藝的教化作用,他反對縱慾放蕩的「淫放」之聲,提倡「雅音」,要「用鹹莢之曲,變爛熳之音」,以「中和」作為最高的審美標準,文學創作與日常行為都要以「中和」來節制。「節之於中和,不系之於淫放」,明確地體現了唐太宗的文學觀。

在唐太宗的積極倡導下,唐初詩壇較之梁陳,確實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浮豔淫糜的宮體詩斂跡了,消極頹廢的詩風得到了遏制。

唐太宗

唐太宗在提倡變革文風的同時。也以文學創作活動來實踐自己的主張。他的詩歌創作遠遠突破了宮廷範圍,而將筆觸伸向了宮廷之外的廣闊天地。

除了以詩反映宮廷生活外,他還寫了大量的邊塞徵戰詩、詠史抒懷詩、詠物言志詩、感舊詩、酬贈詩、記遊詩等。

唐太宗

伴隨著詩歌題材的擴大,其詩歌的思想內容也更為豐富,反映大唐王朝上升的時代精神,歌頌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關心政治現實和民生疾苦,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抒寫真實的人生感受。所有這些,絕非描繪女性和男女情事的宮體詩可比。

在唐太宗的一百餘首詩中,寫得最有特色、成就也最高的詩,是那些回憶金戈鐵馬,出徵破敵、建功立業的邊塞詩和詠史抒懷詩。

唐太宗

這些詩很能體現唐太宗這位馬上皇帝的英雄本色,寫得境界闊大而感情深沉。緬懷往日的崢嶸歲月和激烈戰鬥,詩人胸中湧起的不是瑣細的個人情感,而是用劍和火鑄造江山之後的激蕩情懷,是宇宙已平,天下已定的欣慰和豪邁。

這種闊大的心胸氣魄,在陳梁君主的詩中是不會有的。像這樣的作品,唐太宗還有《飲馬長城窟行》、《重幸武功》、《宴中山》、《人潼關》等等。

唐太宗

以宮廷生活為題材,形式綺麗華美的各種應制、奉和、侍宴、詠物之作在太宗詩歌中佔有較大比重。其中一些描寫太平氣象、讚美大唐國威的作品,反映了上升時期國家的強盛與統治者的自信。

如《帝京篇》十首,描繪帝京的雄偉壯麗,描寫讀書、射獵、音樂、苑囿、酒宴種種樂事,說明日常生活中自有樂趣,不必如秦皇漢武那樣嗜欲無窮,以致勞民傷財,自取顛沛。

帝京的雄偉壯麗

全詩寫得鏤金錯彩、富麗堂皇,是典型的宮廷詩風,卻又具有一種宏大的氣勢,一種昂然的精神,體現出大唐王朝初建時的樂觀豪邁,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與梁陳時代的宮廷詩完全不同。

唐太宗詩的藝術特點是講求駢偶、重聲律和尚典雅,凡律詩應有的幾個特點:駢偶、平仄、押韻、用典等,他的詩都已大體具備,這也是沿著謝眺、沈約開創的「永明體」這條道路發展的,合乎古代詩歌發展的總趨勢。

唐太宗

最為可貴的是,他的詩能突破梁陳宮體描寫美女姿色、情態、服飾、生活環境等輕薄放蕩、豔麗柔靡詩風的藩籬,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高朗莊重、典麗雅正的詩風,給唐初詩壇注入一股清新的氣息。

不僅如此,他還注重並積極倡導文化事業建設,為唐詩的發展掃除路障,對初唐四傑以及其後出現的唐詩空前繁榮起了積極作用。

唐太宗

在肯定唐太宗對唐詩發展的貢獻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唐太宗的詩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歌功頌德,吟詠風月的詩,思想內容比較貧乏,不宜評價過高。

但他畢竟是一位武功文治俱佳的封建帝王,在平定天下後,於日理萬機中潛心鑽研,勤於創作,針對梁陳浮豔空洞的詩風積弊,強調文學的教化作用,自覺地把政治活動與詩歌創作結合起來,引導人們走出宮廷,正視現實生活,宣揚大唐王朝的文功武德,開創了新的文學風氣。對他採取極褒極貶或調和折中的批評態度,都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參考資料:《唐史》

作者簡介:本文系西瓜話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除夕名句賞讀: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
    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生。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唐朝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初衣解詩:在唐代除夕通常不叫除夕,叫做除夜。「除」者,是去的意思,除夕和除夜,就是最後的黃昏和夜晚。於是唐朝的除夜詩,有一個特點,就是描寫的羈旅情懷的很多。在一個人的除夕夜,總結過去,展望將來,都別有一番思念的惆悵。尤其是許多詩詞名家,仕途高官,都有過奔波求薦,異鄉奮鬥的時期,所以唐朝的除夜詩,有一種特殊的自省和孤獨感。然而正是因為化作了詩,撫慰著那些漂泊人們的心情。
  •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春洲】提及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
  • 李白,不只是詩人,他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
    現在不同了,我想通過我的古詩詞賞析弄清歷史的真相,那就得尋求一些與歷史史實真相有關的線索,更何況這樣的說法又恰恰與燕德妃的墓志銘如此吻合。我感覺到,這個在「正史」和「野史」都不很出名燕德妃,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 唐太宗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
    唐太宗儘管推行儒家的仁政、仁義觀念,但卻一反過去的傳統,對「天人感應」的思想提出異議,這是值得給以足夠重視的歷史現象,也是唐太宗自我認識中最為深刻、最為清醒的方面。歷史上,人們常常把一些罕見的自然現象,看成吉利的徵兆,把這種徵兆稱之為祥瑞。一些人為了討取帝王的歡心,吹捧帝王的功德,便把某種現象指為祥瑞,向帝王報喜、祝賀。
  • 範閒鬥詩會上大放異彩,其實不符合實際,古人的鬥詩應該是這樣的
    當然,人物是帥的,劇情也是有趣的,但是這畢竟是電視劇,是如今的我們創作出來的東西,因此在某些地方,或許也是存在不符合事實的情況,比如範閒在鬥詩會上的表現,便和古人的鬥詩場景有所出入。鬥詩會的第一個主角是郭保坤,他寫出了一首七言絕句:「雲青樓臺露沉沉,玉舟勾畫錦堂風,煙波起處遮天幕,一點文思映殘燈。」但是顯然的,這不是優秀的作品,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押韻和平仄方面都不合規律。
  • 中國歷史:唐太宗尉遲敬德的故事。與門神的由來
    原標題中國歷史:唐太宗尉遲敬德的故事。與門神的由來唐太宗對尉遲敬德說:「朕想把女兒嫁給你,你滿意嗎?」敬德推辭道:「臣的妻子雖然粗鄙樸陋,但至今沒有失掉夫妻恩愛的情分。臣常常聽到古人的話,說:『富貴也不換妻,這是仁。』
  • 文學中的體裁源自拉丁文,又稱作文類,是一個歷史範疇和文化範疇
    早在先秦時代,「文類」的思想就已經萌芽了,「詩三百」中的風、雅、頌就是對文類的區分。別林斯基總之,文類是一個歷史範疇和文化範疇。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類及其劃分標準;不同的文化也因其獨特的傳統而有不同的文類及其區分標準。
  • 隋朝和唐朝為何都堅持打高句麗?難道唐太宗不怕重蹈隋煬帝覆轍?
    如果隋煬帝的行為存在爭議,那唐太宗李世民作為明君形象,也不該犯隋煬帝犯過的錯誤吧?其實,不管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他們雖然一興一亡,但他們都是眼光長遠的統治者,他們遠徵高句麗也是高瞻遠矚之舉。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說隋煬帝和唐太宗遠徵高句麗是高瞻遠矚?小小的高句麗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對中原王朝到底有什麼樣的威脅?
  • 唐太宗李世民也寫豔情詩?初唐四傑:軟綿綿色迷迷的詩風必須改革
    唐建立以後,唐太宗在幹掉了兄弟逼走了老爸李淵之後,當上了皇帝。能文能武的他,終於可以靜下心來練練書法寫寫詩了。一代天驕唐太宗不僅書法了得,還擅長寫詩,在詩人不多的初唐也算詩壇領袖了。李世民除了喜歡寫軍旅邊塞的生活,還特別喜歡寫像隋煬帝「春江花月夜」那樣的豔情詩。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也很正常。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首先李世民在貞觀初年,連續三次提出要看歷史,他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說是為了糾正自己的不足:我看看歷史,看看你們都寫了什麼。其實他是想看看你們都是怎麼寫那段歷史的。第二呢,就是李世民晚上睡不著覺,經常夢見他的兄弟變成了血淋淋的冤魂,來向他索命。沒辦法他就派尉遲公、秦叔寶,每天晚上給他站崗。
  • 多多:用舞臺腔朗誦我的詩 心都碎了
    多多控訴道:「我跟你講,有人這麼朗誦我的詩歌,我的心都碎了,我要哭啊!」「我會叫他們把這些東西都關了,這麼朗誦詩歌,是極端的無知,這成了鬧劇。」多多也會參加很多國外詩歌節,在他印象中,國外詩歌節就是安安靜靜讀,沒什麼廢話和其他舞臺性的東西。他參加詩歌節朗誦時最討厭的是預演,「不需要預演,我肯定行。如果一預演,就完蛋了。讀詩的時候,怎麼能每次都讀得一樣。這是反詩歌!」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其中一人連唐太宗都有點怕他
    諡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有的現象,皇帝有諡號,王公大臣們也有諡號,但是並非所有士大夫都有資格得到官方認可的諡號也就是官諡,比如漢朝規定生前封侯者才有資格得諡號(所以衛青諡號是烈,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李廣就沒有諡號),唐朝規定三品以上才有諡號,因此除了官諡之外還有私諡。
  • 【實錄】唐太宗與魏徵
    (板書)師:好,根據剛才同學們所講的,我們來明確一下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淵的第二個兒子,然後魏徵是他手下的一名大臣,是一代名相,而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一名非常有名的、非常有影響力的皇帝,他是一位明君,所以從表面上看他們是一對君臣關係,但是我們再去仔細的讀這個材料,有沒有發現,這個君臣關係比我們平常在腦子裡形成的君臣關係形象有點不一樣,傳統的君臣關係是什麼呢?
  • 「大唐的背影——尋訪唐帝陵」之二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重經昭陵》一詩中描繪的唐昭陵恢宏壯麗的景象。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積勞成疾,在終南山翠微宮溘然長逝,終年52歲。同年八月,歸葬昭陵。 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境內的唐昭陵「因山為陵」,所在的九嵕山海拔1188米,山勢突兀,南臨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山諸峰遙相對峙。正南面和東西側層巒起伏,溝壑縱橫,愈加襯託出陵山主峰的孤聳回絕。
  • 小農理論範疇的動態歷史考察
    摘 要:小農範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晚年給「小農」所下的定義是一個富有彈性的動態歷史概念,為正確認識和理解小農經濟提供了一把鑰匙。最近100多年來,理論界圍繞「小農制趨於衰亡」和「小農經濟富有生命力」的認識分歧一直爭執不下,逐漸消解和淡化了經典馬克思主義關於改造小農經濟的科學論述。當代西方發達國家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大農場(戶)排擠小農場(戶)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小農經濟的理想國」。
  • 唐太宗尚儉(一)
    《貞觀政要·論儉約》記載著唐太宗的很多故事,以下舉兩則。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自古以來,帝王凡是要大興土木,都必須要順應民心。從前大禹鑿九山,通九江,耗費人力巨大,卻沒有人抱怨。因為這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願。秦始皇營建宮室,人民都反對,因為秦始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違背了民心的原因。
  • 唐太宗是個有趣的人,為了不讓魏徵噴自己,也是委屈得不行
    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如果要數一下的話,倒是非常的多,但是大家能夠一下子就想起,也能脫口而出的,其實並沒有幾個。這些明君中再篩選一下,也不過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麼幾個罷了。而唐太宗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四位明君之一,他在史書中能夠直接看到的形象,無疑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
  • 唐太宗:你這老婆我也怕
    世界上沒有不吃醋的女人,倘若一個女人不吃醋,無非是兩種可能,一是她根本就不愛你,不愛自然就不會吃醋。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相信很多戀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都難免會出現吃醋的表現。房玄齡只好將美人還給唐太宗,不僅請求唐太宗收回成命,還希望唐太宗能下旨讓他的夫人不要生氣,要不然他不敢回家。唐太宗聽了非常吃驚,沒想到房玄齡怕老婆都怕到這種程度了,他立即命人將盧氏召至皇宮。唐太宗對盧氏說:「收娶媵妾之類的事,是符合當今制度的。
  • 唐太宗:為君之道
    李靖二、克己唐太宗的第二個品質是什麼呢?克己,就是管住自己。一個人一文不名的時候你能管住自己,因為你不奮鬥就什麼都沒有。但是一個人成功以後還能管住自己很不容易。現在舉幾個例子。唐太宗18歲時還在民間,了解百姓艱難,從小使槍弄棒,書讀得很少,性格剛烈急躁,40多歲還喜歡跟猛獸格鬥。為了配合唐太宗汲取經驗教訓,虞世南談過《帝王略》,魏徵編了《群書治要》。唐太宗的一些認識,都跟讀這樣的書有關係,他說,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就是說過去都不知道,看了這些書我才知道。當領導的覺得自己不行,你就行了;說自己行,你就不行了。你說我不行,那你現在當領導了,你說你行,趕緊幹活去。
  •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2月20日,中央指導組表示,在疫情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群隔離、武漢交通阻斷,大家不理解,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在這個問題上,有些議論不要緊,有些說辭也不要緊,我們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對此,要不為流言所動,要有一種「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寶貴品格,更要有擔當、負責精神,化危為機,共贏未來。回過頭來看,武漢的「封城」,重點區域人群的隔離,這些「外防輸出、內防擴散」的措施,從源頭上對遏制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事實表明,湖北、武漢的確診病例等數據已經出現積極變化,2月19日確診病例下降到了三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