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2021-02-19 古詩詞日曆

(執政者)用政治手段來治理,用刑罰來整頓,人民只求免罪,不會有廉恥之心。

這是講「仁政」在治國理政中起到治標、治本的雙重作用。即,不但能夠使得百姓表面上服從,從內心深處也敬佩,這樣的治國理政才是長久之計。也就是說,只有用儒家「仁義」思想治理國家,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使得百姓心悅誠服。這是孔子站在儒家角度考慮的。事實上,道家、法家、墨家等都是反對孔子這一治國理論的。道家,道之以德,絕仁棄義;法家,道之以刑,而非仁義;墨家,道之以非攻、兼愛,亦非仁義……可謂各有各的治國理政絕活,且各有各的道理。墨家在當時勢力最大。儒家「仁義」治國思想,在當時亂世最不得重用,孔子奔走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就是各國君王對於「仁政」的不信任。但從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不難看出,歷代帝王大多高舉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天下,可見孔子不爭一時之快,而圖萬世之功也。孔子的「仁政」,其核心就是「心」治。即,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內外兼修,才德兼備,所謂「以德服人」,而非「以權壓人」。孔子說完這句進一步解釋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如果用「仁德」來治理他們,用「禮儀」來整頓他們,人民就會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還會人心歸順。這就將孔子的治國之治心的意圖說得很明顯了。

遇見是緣,點亮在看

相關焦點

  • (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道(同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白話孔子說:「用法制政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約束他們,百姓就會為了避免刑罰的傷害而變得沒有廉恥之心;用仁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法制度去規範百姓的言行,百姓就會知廉恥且守規矩了。」解讀「政」,這裡解釋為法制、政令,也有解釋為政治理念的。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在《論語●學而》中有: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②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③。」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卻失去了廉恥之心。子曰:「先之,老之。」請益。曰:「無倦。」」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為政》【譯文】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來領導,用法律來規範,民眾僥倖逃脫卻無羞恥心;用德來領導,用禮來規範,民眾有羞恥心而且認可遵守】"道"通「導」,領導之意。
  • 士別三日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 【學而時習】《論語》「道之以政」章導讀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詩化論語》5:《君子好學》和《道之以政》
    有道,有道德之人。正,糾正,匡正。全句的意思是,親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的錯誤。    【原文今譯】    孔子說:「君子之人,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適,做事勤敏,說話謹慎,親近有道德的人以求匡正自己的錯誤,如此,可說是好學了。」
  • 《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子曰:「道①之②以政③,齊④之以刑,民免⑤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⑥。」①道:同「導」,引導。 ②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 ③政:政法,法制命令。 ④齊:整齊,約束。⑤免:避免犯罪,免於受刑。 ⑥格:改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
  • 【孔子箴言故事】仁政德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論語·為政》記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說只是用政令來誘導人,使用刑罰來整治他們,人們只能暫時免於罪過,但無廉恥之心。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注釋】道:通「導」,引導,如引人行路一般。引申為治理。政:政令,規則。齊:整齊,一律。刑:刑罰,禁令。道民者,欲民為善也;齊民者,欲民人人為善,無參差不齊也。民:民眾,百姓。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②之以禮,有恥且格③。」【注釋】①道.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引導的意思,一說是領導、治理,與「道千乘之國」的「道」相同。此從後解。
  • 「富民教民」是孔子治國理政總綱 散見於《論語》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  當弟子冉有問百姓多起來又該怎麼做的問題時,孔子明確提出了「富而後教」的思想主張。在孔子看來,為政者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是使百姓先富足起來,然後在「富民」的基礎上教化民眾,使其能夠富而無驕、富而好禮。
  • 孔子之道|思無邪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那具體要如何以德為政呢?於是接下來在講「思無邪」這個根本要點。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用一句話來總結《詩經》,是思無邪。
  • 善讀「論語」20.2_2:政之惡豈止四數,凡不善皆當屏除
    儒家認為,教導民眾知仁明義、向善祛惡,乃是為政者必不可少的責任,是為政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孔子主張對民眾要既「富之」且「教之」(13.9)。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道之以德」,即為「教」;「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即為「不教而殺」。教導民眾不僅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正所謂「身教勝於言教」。
  • 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
    以下我們將圍繞這個總綱,試勾勒出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全貌。讀《論語》,孔子告訴我們,為政者要實現「富民教民」的治理目標,最主要的是要能夠做到「尊五美屏四惡」。據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喻新捷: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
    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散見於《論語》各篇,看似雜亂無章、缺乏內在關聯,然稍加條貫分析,其實也有其內在邏輯和體系建構可言。細讀《論語》我們發現,「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應是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是我們理解其整個思想架構的鎖鑰。以下我們將圍繞這個總綱,試勾勒出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全貌。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