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者)用政治手段來治理,用刑罰來整頓,人民只求免罪,不會有廉恥之心。
這是講「仁政」在治國理政中起到治標、治本的雙重作用。即,不但能夠使得百姓表面上服從,從內心深處也敬佩,這樣的治國理政才是長久之計。也就是說,只有用儒家「仁義」思想治理國家,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使得百姓心悅誠服。這是孔子站在儒家角度考慮的。事實上,道家、法家、墨家等都是反對孔子這一治國理論的。道家,道之以德,絕仁棄義;法家,道之以刑,而非仁義;墨家,道之以非攻、兼愛,亦非仁義……可謂各有各的治國理政絕活,且各有各的道理。墨家在當時勢力最大。儒家「仁義」治國思想,在當時亂世最不得重用,孔子奔走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就是各國君王對於「仁政」的不信任。但從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不難看出,歷代帝王大多高舉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天下,可見孔子不爭一時之快,而圖萬世之功也。孔子的「仁政」,其核心就是「心」治。即,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內外兼修,才德兼備,所謂「以德服人」,而非「以權壓人」。孔子說完這句進一步解釋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如果用「仁德」來治理他們,用「禮儀」來整頓他們,人民就會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還會人心歸順。這就將孔子的治國之治心的意圖說得很明顯了。遇見是緣,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