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021-02-08 山東老四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1·12』有子曰:「禮之用…」章,我們曾經探討過禮和刑的關係。社會的治理,要有一個治理的思路,或者說我們總要有一些治理的指導思想。是讓儒家來治,還是讓道家、法家、名家、墨家來治,指導思想都是不一樣的。我讀書不多,除了對論語比較熟悉,其他的思想基本無感,或者只是浮於表面的淺顯了解。


所以一般我不會批判其他的思想,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格。同樣,我也不希望對儒家思想只是一知半解的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


我也想了解其他家的思想,希望能從這些先哲們的思想裡汲取智慧,比如我現在就在重讀《莊子》。


先講一個《莊子》裡的小故事。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白話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你回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我從這個故事裡學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我們不了解別人,不知道別人是苦是樂。在我們的思想裡,可能覺得很苦的事情,未必別人當做苦;我們覺得很可笑的事情,未必別人覺得可笑。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反對不正義的戰爭,渴望和平,反對侵略,希望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夠以仁為本,以禮為用。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國人不服,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看似迂腐,實之不然。「禮之用,和為貴」,但孔子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殺起人來也是毫不手軟。


我們今天知道,讓孔子傷心的那個亂世,最終被以法家思想主導的秦國統一了。秦國崇尚軍功,嚴刑峻法,與儒家思想相悖,但打敗了六國,一統天下。

秦國又是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秦二世就被項羽劉邦給滅了。


代秦而後的是漢朝,最開始漢朝的治國思想,是黃老之術。到了武帝時期,儒家開始發揚光大,成為今後2000多年,各時期國家的正統思想。


孔子的思想最終取得了勝利。


對於處理政務,本章表達的思想是什麼呢?


讀一下本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領導人民,用刑法來整齊人民,人民只求免於刑罰,卻不覺得不服從領導是可恥的。若是用道德來領導人民,用禮儀來整齊人民,人民會感到違背領導是恥辱,並能正確地到達在上者所要領導他們到達的方向去。」


本章講述的是孔子治理社會的指導思想。孔子對兩種指導思想進行了對比。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在上者發布政令,老百姓統一遵守,不遵守的話,用刑罰處理,該砍頭的砍頭,該剁手的剁手,老百姓畏懼刑罰,自然不敢違背政令要求,遵紀守法,以免被刑罰,但老百姓心裏面不服,對違背政令這件事內心無感,並不認為違背政令是羞恥的。


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上者是有德之人,人格高尚,心地良善,以己之德性教導百姓,讓百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遵守的話,用禮來處理,該砍頭的還是要砍頭,該剁手的還是要剁手,老百姓從內心敬畏,自然不去違背「德」,也要遵紀守法,以免被禮罰,這樣老百姓即使是離德被禮,但會心悅誠服,自然而然到達在上者設定的目標。(哪怕是百姓心裡並不清楚那個目標在哪。參考《論語·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顏淵第十二》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兩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哪一個更高明?孔子採用的是後者。


後者的出發點是教人以善,對於不善者,也不是姑息遷就,相比較而言,後者難度係數要大的多。歷史已經證明,至少我們中國人已經聽從了孔子的教誨,不但於獨尊儒術始,不竭於當前當世。


我只是一個小人物,對於這種治國大課題,只是基於自己的理解與想像,對不對讀者自品。


相關焦點

  • (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卻失去了廉恥之心。子曰:「先之,老之。」請益。曰:「無倦。」」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為政》【譯文】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
  • 士別三日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在《論語●學而》中有: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②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③。」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②之以禮,有恥且格③。」【注釋】①道.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引導的意思,一說是領導、治理,與「道千乘之國」的「道」相同。此從後解。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來領導,用法律來規範,民眾僥倖逃脫卻無羞恥心;用德來領導,用禮來規範,民眾有羞恥心而且認可遵守】"道"通「導」,領導之意。
  • 《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子曰:「道①之②以政③,齊④之以刑,民免⑤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⑥。」①道:同「導」,引導。 ②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 ③政:政法,法制命令。 ④齊:整齊,約束。⑤免:避免犯罪,免於受刑。 ⑥格:改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執政者)用政治手段來治理,用刑罰來整頓,人民只求免罪,不會有廉恥之心。這是講「仁政」在治國理政中起到治標、治本的雙重作用。即,不但能夠使得百姓表面上服從,從內心深處也敬佩,這樣的治國理政才是長久之計。
  • 【孔子箴言故事】仁政德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論語·為政》記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說只是用政令來誘導人,使用刑罰來整治他們,人們只能暫時免於罪過,但無廉恥之心。
  • 《詩化論語》5:《君子好學》和《道之以政》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①,敏於事而慎於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者為學意篤,樂道忘飢忘安,亦即廢寢忘食的意思。    ②敏——疾速,敏捷。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馮夢龍曰:此章分明見個「王伯」(王道和霸道)氣象,全在民情之應,一彼一此上,使主術者(為政者)自想個優劣。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是「霸道」的管理方式。
  • 【學而時習】《論語》「道之以政」章導讀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孔子之道|思無邪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那具體要如何以德為政呢?於是接下來在講「思無邪」這個根本要點。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用一句話來總結《詩經》,是思無邪。
  • 有恥且格
    我把重點放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上,分析為什麼「無恥」。 道,通「導」,引導。政,政策,政令。齊,整齊,使動詞,使之齊整,規範的意思。刑,刑罰,處罰。民,民眾。免,避免,免罪、免刑。無恥,沒有羞恥之心。 政令在先,處罰在後,人民不敢不從,但未必真心接受。
  • 「有恥且格」中的「格」是什麼意思——《論語為政篇第二三》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錢穆譯】先生說:「用政治來領導人。用刑法來整齊人,人求免子刑罰便算了,不感不服領導是可恥。若把德來領導人,把禮來整齊人,人人心中將感到違背領導是恥辱,自能正確地到達在上者所要領導他們到達的方向去。」
  • 新作發表:《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文:劉繼銳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德」字,蘊含著太多的人生智慧和治國方略。不僅關乎個體的修身養性,還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德在中國有很深的歷史傳統,德,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較早提出「德治」理念的人是西周時期的周公,他主張「明德慎罰」「敬德保民」。齊國丞相管仲所說的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強調的同樣是「德治」,他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
  • 道之以政,成就事業成就人生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職位在上面的人,如果能夠做到以禮行事、講規矩,下面的民眾就好領導了。2、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26》孔子說:「居於統治地位的人,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恭敬,遇喪事時不悲傷哀痛,這個樣子,我怎麼看得下去呢?」
  • 學而有感——論「忠恕之道」
    何以正視物質與精神之反差?何以療治社會同人情之衝突?唯孔子「忠恕之道」也。其所提倡之精神、所追求之修養、所崇尚之操守、所遵循之道義,皆長於調治風尚、洗滌心靈,大有裨益。 「忠恕」者,孔子之思想精髓也。「忠」「恕」合一,便為「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