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1·12』有子曰:「禮之用…」章,我們曾經探討過禮和刑的關係。社會的治理,要有一個治理的思路,或者說我們總要有一些治理的指導思想。是讓儒家來治,還是讓道家、法家、名家、墨家來治,指導思想都是不一樣的。我讀書不多,除了對論語比較熟悉,其他的思想基本無感,或者只是浮於表面的淺顯了解。
所以一般我不會批判其他的思想,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格。同樣,我也不希望對儒家思想只是一知半解的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
我也想了解其他家的思想,希望能從這些先哲們的思想裡汲取智慧,比如我現在就在重讀《莊子》。
先講一個《莊子》裡的小故事。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白話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你回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我從這個故事裡學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我們不了解別人,不知道別人是苦是樂。在我們的思想裡,可能覺得很苦的事情,未必別人當做苦;我們覺得很可笑的事情,未必別人覺得可笑。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反對不正義的戰爭,渴望和平,反對侵略,希望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夠以仁為本,以禮為用。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國人不服,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看似迂腐,實之不然。「禮之用,和為貴」,但孔子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殺起人來也是毫不手軟。
我們今天知道,讓孔子傷心的那個亂世,最終被以法家思想主導的秦國統一了。秦國崇尚軍功,嚴刑峻法,與儒家思想相悖,但打敗了六國,一統天下。
秦國又是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秦二世就被項羽劉邦給滅了。
代秦而後的是漢朝,最開始漢朝的治國思想,是黃老之術。到了武帝時期,儒家開始發揚光大,成為今後2000多年,各時期國家的正統思想。
孔子的思想最終取得了勝利。
對於處理政務,本章表達的思想是什麼呢?
讀一下本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領導人民,用刑法來整齊人民,人民只求免於刑罰,卻不覺得不服從領導是可恥的。若是用道德來領導人民,用禮儀來整齊人民,人民會感到違背領導是恥辱,並能正確地到達在上者所要領導他們到達的方向去。」
本章講述的是孔子治理社會的指導思想。孔子對兩種指導思想進行了對比。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在上者發布政令,老百姓統一遵守,不遵守的話,用刑罰處理,該砍頭的砍頭,該剁手的剁手,老百姓畏懼刑罰,自然不敢違背政令要求,遵紀守法,以免被刑罰,但老百姓心裏面不服,對違背政令這件事內心無感,並不認為違背政令是羞恥的。
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上者是有德之人,人格高尚,心地良善,以己之德性教導百姓,讓百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遵守的話,用禮來處理,該砍頭的還是要砍頭,該剁手的還是要剁手,老百姓從內心敬畏,自然不去違背「德」,也要遵紀守法,以免被禮罰,這樣老百姓即使是離德被禮,但會心悅誠服,自然而然到達在上者設定的目標。(哪怕是百姓心裡並不清楚那個目標在哪。參考《論語·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顏淵第十二》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兩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哪一個更高明?孔子採用的是後者。
後者的出發點是教人以善,對於不善者,也不是姑息遷就,相比較而言,後者難度係數要大的多。歷史已經證明,至少我們中國人已經聽從了孔子的教誨,不但於獨尊儒術始,不竭於當前當世。
我只是一個小人物,對於這種治國大課題,只是基於自己的理解與想像,對不對讀者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