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2020-12-15 超凡博弈

子曰:「道①之②以政③,齊④之以刑,民免⑤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⑥。」

①道:同「導」,引導。 ②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 ③政:政法,法制命令。 ④齊:整齊,約束。 ⑤免:避免犯罪,免於受刑。 ⑥格:改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

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

【故事連結】

有一段時間,晉國的小偷非常多。

人們總是提心弔膽的生活。

一天,一位大臣向國君推薦一個名叫郄雄的人。

只要他仔細看一看對方的眉目眼神,就可以分辨出對方是不是小偷。

晉國的國君便派他每天上街視察。結果郄雄每天都能抓到幾十個小偷。

沒有多久,晉國丟東西的情況就少多了。

晉國的趙文子聽說了此事後,若有所思地對國君說:

「要我說呀,國君您想依靠察看相貌的辦法捉小偷的話,小偷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雄也不會有好下場的。」

晉國國君不相信地搖搖頭。

不久,幾個小偷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他們說:「弄得我們走投無路的,就是那個郄雄。」

於是這幾個小偷把郄雄綁走殺了。

晉國的國君知道這個消息,大吃一驚,立即派人召來趙文子,說:

「果然像你所說的那樣,郄雄死了。依你看用什麼辦法捉小偷好呢?」

趙文子見國君著急的樣子,便回答說:

「國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舉賢明的人擔任官吏。對地位高的人,要教導他們嚴明廉潔;對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們的品行。老百姓一旦懂得了恥辱,也就不會去做小偷了。」

晉國的國君決定按照趙文子說的辦法試一試,就推舉賢明的隋會主持國事,小偷們聽到這個消息,一部分改過自新,一部分逃到秦國去了。

相關焦點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卻失去了廉恥之心。子曰:「先之,老之。」請益。曰:「無倦。」                                             ——《論語·子路》【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孔子箴言故事】仁政德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論語·為政》記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說只是用政令來誘導人,使用刑罰來整治他們,人們只能暫時免於罪過,但無廉恥之心。
  • 士別三日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於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治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
  • (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道(同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於百姓這個層面來說,「德」意味著做人做事的原則;而「禮」並不是禮節、禮貌,它是宗法制度,是有階級差異的,守「禮」的前提是各守本分,互不侵擾,和諧共處。如果能過做到夫子所說,那麼百姓就會從思想意識上明是非,而從行為上就會守規矩了,這時,人的思想和行為就會統一了。
  • 【學而時習】《論語》「道之以政」章導讀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春秋時期之「德」與「道」
    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左傳·僖公五年》   宮之奇對《周書》的上述教訓是牢記於心的。   僖公七年,管仲言於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齊侯修禮於諸侯,諸侯官受方物。《左傳·僖公七年》   僖公十六年,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不設備而御之。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王道」的管理方式。是儒家倡導的施政思想。《論語指月》:德,是人主躬行的;禮,是人主制來使民照他行的。「德」、「禮」不廢政刑,而政刑從「德」「禮」而出。政者,官府之治,條例也;禮者,先王之教,準則也。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來領導,用法律來規範,民眾僥倖逃脫卻無羞恥心;用德來領導,用禮來規範,民眾有羞恥心而且認可遵守】"道"通「導」,領導之意。這句話從孔子發聲到現在兩千多年,朝代更替、內憂外患,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實現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 《詩化論語》5:《君子好學》和《道之以政》
    有道,有道德之人。正,糾正,匡正。全句的意思是,親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的錯誤。    【原文今譯】    孔子說:「君子之人,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適,做事勤敏,說話謹慎,親近有道德的人以求匡正自己的錯誤,如此,可說是好學了。」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在《論語●學而》中有: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②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③。」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論語》為孔子儒家之入世法,故以《道德經》皆《論語》,無往而不利。道以德化,儒以禮約,佛曰見性,墨以睦鄰,法以去奇,兵以止暴,農盡地理,陰陽以和天人,堪輿以明地理,萬法歸宗,終歸道體;百家同源,都是自然。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五十六:「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具體而言: 第一,孔子在本節中指出了君子在修身進德,提高自己道德品質和人生境界中,必須努力摒棄與力戒「道聽塗說」之弊病, 嚴格按照「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常檢查自己是否做到「聽思聰」、「言思忠」,真正踐行「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原則,切忌妄聽、妄言,從而增強自己鑑別或甄別是非之能力
  • 孔子之道|思無邪
    《論語》的為政篇,是講如何做管理,可以管理自己、家庭、企業、國家。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那具體要如何以德為政呢?於是接下來在講「思無邪」這個根本要點。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用一句話來總結《詩經》,是思無邪。這段對話放在這裡,因為也是為政的核心思想。如何為政呢?就是思無邪。如果管理者沒有邪念,那麼所作所為都是從利益整體出發的。
  • 新作發表:《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文:劉繼銳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德」字,蘊含著太多的人生智慧和治國方略。不僅關乎個體的修身養性,還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德在中國有很深的歷史傳統,德,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較早提出「德治」理念的人是西周時期的周公,他主張「明德慎罰」「敬德保民」。齊國丞相管仲所說的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強調的同樣是「德治」,他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
  • 《齊論語》長什麼樣
    終兩漢之世,三種傳本的《論語》都有流傳,其情況何晏《論語集解序》所言最為詳細,也比較可靠。他引用劉向的說法,稱《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問王》篇實際即《問玉》篇也。
  • 《論語》中的禮(下)
    禮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使仁通過合乎禮節的儀節規範表現出來。《論語》中禮的作用可以做如下歸納,下以《論語》中條目舉例:1、 做人方面的禮:《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二篇「 顏淵篇 」,主要集中表達了仁、禮、政三者的關係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