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五十六:「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2021-02-22 異之

陽貨17.14

【原文】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

第一種解讀,將「道聽而塗說」,簡化為「道聽途說」。

【譯文】 孔子說:「把在道路上聽來的東西四處傳播,這是背棄道德的。」

————————

道上「聽」、途上「說」,未對「聽」加以甄別與獨立判斷,便隨口對人「說」,本身是有背於德,修德亦應予以摒棄。對此,戴望釋曰:「入乎耳,出乎口,無著乎心,是棄德言也。」

「道聽途說」,是一種「病」,其病之癥結在於「德之棄。」如此,孔子之論,表對「道聽」之內容,須以「事實」為依據,經己之縝密之審查與判斷而明辨是非、真假、善惡。勸誡弟子及世人:未經審查的,不能「聽」則信,更不能「聽」則「說」,如此,「聽」與「說」,皆務必秉持「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原則,切忌妄聽、妄言,以此養成獨立思考、判斷是非之能力,是為養德也。

——————————

具體而言:

 

第一,孔子在本節中指出了君子在修身進德,提高自己道德品質和人生境界中,必須努力摒棄與力戒「道聽塗說」之弊病, 嚴格按照「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常檢查自己是否做到「聽思聰」、「言思忠」,真正踐行「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原則,切忌妄聽、妄言,從而增強自己鑑別或甄別是非之能力,這是君子德性修養中必要的「知」。

第二,何謂「道聽」?何謂「塗說」?按照錢穆先生之解,「道聽,聽之易。塗說,說之易。入於耳,即出於口,不內入於心,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簡要地說,就是對於聽到的,未經深入地分析和甄別其真偽,也不知所聽的是否可靠確實,就糊裡糊塗地,隨所聽之加以言說、傳播,或許最後導致以訛傳訛,謬誤流傳,謠言四起,蠱惑人心,造成真假、善惡難辨。如此所為,是棄德之為,如此為的人,則是棄德之人。如是,道聽、途說,實乃是未經過「禮」之檢討與審查,經過心智而認真核實和求證之後的「言語」。

第三,孔子認為,「知者不惑」,而「道聽而塗說」所存在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缺乏「知」的環節來對所「聽」的內容進行考證,對要傳說的內容進行選擇。一句話,就是未能對所聽的加以澄明,對要言說出去的未加篩選,純粹被「聽」的東西蠱惑,而未加以解構,對之加以透視和診斷,進而不負責任隨意出口。對此等簡單化的「聽」與「說」的關係,孔子提升到一個人的德性修養高度加以批評。

第四,謠言止於智者。孔子提出「道聽塗說」為「德之棄」,是以「道聽」非「正言」為前提的。如此警示世人凡「道聽」之,未經「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南懷瑾),從而養成「求真務實」之好的作風。

第五,孔子強調「道聽而塗說」,乃是「德之棄」,其旨意在於表達德必由內心修而後成,必須做到「反體之於我心,潛修密詣,深造而默成之,始得為己之德」,這才是修德之正道。如此表明,任何「道聽而塗說者」,「其德終無可成」(錢穆)

第六,「道聽而塗說」,既然與人之修德相悖,是德修之人必須革除的習慣與作風,那麼,孔子無疑對「道聽而塗說」者,乃至以探聽他者隱私,傳播與塗說道聽為生活之樂趣的卑鄙頑劣之小人行徑予以了批判。

總之,孔子強調德修必須戒絕「道聽而塗說」之弊,真正做到以「禮」為根本標準,嚴格審視和檢查自我之「聽思聰」、「言思忠」,進而反身入心,虔敬修行,唯有如此,才是修德之正途。

=================================================
第二種解讀:

【譯文】 孔子說:「學『聖賢之道』一知半解,還斷章取義,曲解篡改而說的人,是缺德之人。」

————————————————

「聽」,其實就是「學」,「道聽」即是「道學」,「道學」之本,即是「聖賢之道」。如此,聽到的、所學的是「道」之正「言」,屬「先王之道」,而從其口中「說」卻經過篡改、曲解之「言」,於是,在所「聽」、所「學」與其所「說」之間,加了一個「塗」,如此,語義發生了「質變」,說者已是故意扭曲了所「聽」、所「學」之內容,致使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善惡難辨,以此誤導世人。此等人,即是聽好說壞、聽正說邪、聽善說惡,如此,故意使壞搬弄是非、混淆黑白、顛倒善惡,之人,孔子認為此類人是「德之棄」,即缺德的人。

孔子所言「道聽而塗說」者,究其使之而言,即是傳播有悖於「仁德」之「歪理邪說」的人。此種人,於世之仁德建設,百害無一利。孔子批判並深惡之,斥之為「德之棄也。」

————————————

具體而言:

 

第一,孔子之論:「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是對「道聽而塗說」之人、之學說的德性予以批判性地確定:「德之棄」。此種人乃是故意棄德而使壞之人,由此人所「塗說」的,則是「道」被篡改、扭曲了的「歪理邪說」。以此,孔子警示世人提升獨立思辨和審斷之能力,以拒斥此等誤導世人、腐敗心智之諸種謬論,依歸仁德、仁道之正途。

第二,若將孔子此論之「道聽而塗說」,簡化理解為「道聽途說」,相應會生出諸問題需要澄明:   

(1)何謂「道聽」?就是在道路上聽到的?此「道」所指就是「道路」?若不能將「道聽」之「道」解為「道路」,那當是何意?「道聽」之「聽」,就是入耳之「聽」?就是聽別人說?

(2)何謂「塗說」?就是在路途上去「說」?在此「塗」通假「途」?「說」就是「聽」者向世人傳「話」?   

(3)「道聽而塗說」之「而」,是何意?若僅僅是與其連接詞,「道聽」與「塗說」之間似乎不需要「而」,直言「道聽塗說」更為簡潔明晰。如此,「而」應該亦不是遞進詞「而且」,當是表「轉折」之意,指示著「聽」與「說」之反向差異,或根本不同。若是表根本不聽,那麼「道聽」與「塗說」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4)為什麼「道聽而塗說」,孔子就定性為「德之棄也」?「聽」與「說」只是言語「事實」,何以與「德」相關聯呢?若按「道聽途說」之皆,「聽」與「說」之間,僅僅是「言語」傳遞、傳播,孔子如何說得如此之重:此為「德之棄也」?

   以上諸多滋生出來的問題,本不是「問題」,是因為誤讀生出來的「假問題」。

   第三,從孔子所論之語義空間來看,所謂「道聽」之「聽」,表「入耳」,表接受、吸收,表「學」。「道」,非常識意義上人行走之「道」或「路」,而是所「聽」之內容:「道」。此道即為孔子素來崇尚之「聖賢之道」,簡言之,即是「仁道」。如此,「道聽」表所「聽」、所「學」的是「聖賢之道」,是「正言」。「塗說」,表其所「說」,經由了「塗」,即塗染、篡改、歪曲之後的「言」與「論」,如此,「道聽」之「正言」,經由「塗」而「說」,「正言」被斷章取義等篡改,發生「質變」,成了強詞奪理之「言」,亦或「歪理學說」,這樣,從價值屬性上來看,「道聽」經由「塗說」,所「聽」與所「說」,已經發生了徹底的價值偏移,亦或顛倒。從這一意義上而言,「塗說」者,對「道聽」之正言的篡改,乃是有意為之,以偏離正道。此等故意使壞而誤傳,以誤導世人德修之為,本質上就是棄德之卑劣行徑;所為之人,則是棄德之人。

第四,再進而言之,「道聽」,表所聽為「正言」、「善道」;而「塗說」,表「邪言」、「惡道」。專司「道聽」向「塗說」轉換、轉變的人,即別有用心施力著功於「而」的人,在孔子看來,即是「德之棄也」。從此意義上,朱熹釋曰:「雖聞善言,不為己有,是自棄其德。」「君子多識前言行以畜其德,道聽塗說,則棄之矣。」(朱熹引王氏)

第五,孔子之論,指向一切「說」或「說者」,表明一切有悖於「道」之「塗說」或「塗說」者,從道德本質上而論,皆對仁德之世的建設有害,君為「德之棄」,非善之「惡」。如此,孔子對一切「德之棄」之「說」、「說者」皆予以斥責與批判,以期世人警戒之,免入歧途邪道。

總之,面對價值多元、論說跌出之世,「道聽而塗說」者眾。孔子直道:「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指證「塗說」者之無德,如此,以示世人,須警惕各種「塗說」之「陷阱」,更為重要的是則是止「塗說」、正道學、樹正途,以期仁道暢達。

相關焦點

  • 《論語》精選: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點擊上方 傳奇人物史 免費訂閱【原文】子曰:「道聽而塗說
  • 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是說從半道上聽來的,不經考證或者主觀加料又傳播了出去,這是道德所唾棄的,有德的人不為也。很多人也都知道道聽途說不好,卻依然在做著這樣的事而且樂此不疲。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也經常拿來給自己當藉口,好像人一定要心狠手辣才算得上大丈夫,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句話的出處是關漢卿《望江亭》裡:「便好道『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 跟南懷瑾學《論語》——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孔子說:「聽到傳聞不加考證而隨意傳播,從道德上來講,是應當拋棄的!」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②之以禮,有恥且格③。」【注釋】①道.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引導的意思,一說是領導、治理,與「道千乘之國」的「道」相同。此從後解。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零五:孔子言君子當「病無能」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恥於己之無能,不恥於別人不知己。」————————「病,猶恥也。」(戴望)孔子此論,超越君子之「患」,著力於從榮辱觀之高度,指證君子當以己之「無能」為「恥」,促君子反觀己之「無能」與「人之不己知」,突出君子當專心於自強「成器」,成經緯之才,成德才兼備之君子,方可解其「病」。
  • ​【異之說《論語》】之一百九十一:任重而道遠,士須「至大至剛」,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久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責任不重大嗎?要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其路程還不遙遠嗎?」————————士以「仁」為己任,是為「任重」,「死而後己」,是為「道遠」;士志於「仁」之持守和弘揚,可謂「任重而道遠」,故「士」必須「弘毅」。
  • 【異之說《論語》】之五百零一:夫子「學無常師」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問於子貢,說:「仲尼那樣的學問,從哪裡學來的呀?」子貢說:「文王武王之大道,並沒有墜落到地上,仍在現今活著的人身上。賢人認識了那道之大的,不賢的人認識了那道之小的,他們都傳有文武之道。我們的夫子,哪裡不在學,而且誰是他固定的常師呀?」
  • 《論語》全文之陽貨第十七
    論語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17.4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論語》為孔子儒家之入世法,故以《道德經》皆《論語》,無往而不利。道以德化,儒以禮約,佛曰見性,墨以睦鄰,法以去奇,兵以止暴,農盡地理,陰陽以和天人,堪輿以明地理,萬法歸宗,終歸道體;百家同源,都是自然。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零一:夫子論「善處之道」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遵循「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責己厚,責人薄」之基本原則,即可「遠怨」,此為君子善處之道。「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朱熹)「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故君子責己厚,小人責人厚。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
  • 春秋時期之「德」與「道」
    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十二年》內史過、史所發揮的亦是西周初年的這一思想。   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 ​【異之說《論語》】之三百一十二: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合乎禮儀的標準和方式來選擇、交往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在進於道之長路上,「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須與友共進。如此,曾子承孔子之交友觀,提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明示交友之標準、之功,突出「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道以輔仁,則德日進。」
  • 《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子曰:「道①之②以政③,齊④之以刑,民免⑤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⑥。」①道:同「導」,引導。 ②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 ③政:政法,法制命令。 ④齊:整齊,約束。【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
  • 《論語17·13》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論語彙】-主群  柳 慧【論語彙】-孔學論壇 任殷  【論語彙】-北京  柳 慧         【論語彙】-浙江 任殷【論語彙】-作為曾經的大司寇,夫子顯然精通防盜防賊之術,對他們的伎倆洞若觀火,不管是盜財之賊,還是德之賊。段蘭華:夫子說:「貌似謹厚而流俗合汙、是非不明的人,是敗壞道德的小人。」王德巖:本章的文句很簡單,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章節。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二篇「 顏淵篇 」,主要集中表達了仁、禮、政三者的關係內容。
  •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出處自《論語》陽貨篇,就只一句話,沒有上下文。說起來,孔老爺子說話真是言簡意賅,讓我輩後世弟子好頓揣測。所幸,孟老爺子也說過類似的話,似乎可以窺見其意。《孟子•盡心下》中說:「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王道」的管理方式。是儒家倡導的施政思想。《論語指月》:德,是人主躬行的;禮,是人主制來使民照他行的。「德」、「禮」不廢政刑,而政刑從「德」「禮」而出。政者,官府之治,條例也;禮者,先王之教,準則也。
  • 【異之說《論語》】之一百九十八:為政者忌:越位幹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去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孔子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突出「君子之言,必當其位。位大言大,位小言小。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雖得正,猶有悔焉,故君子不為也。」(戴望),以此指證君子之「位」與其「謀政」之對應性。而「謀政,僅求所以明道之一端。」
  •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
    語出《論語·裡仁》。省,自我檢查,反省。看到賢者就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當自我反省。5. 德不孤,必有鄰。語出《論語·裡仁》。鄰:鄰居、伴隨。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會有與其思想相同的人來伴隨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