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南懷瑾學《論語》——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2021-02-08 申彤集團訂閱號

孔子說:「聽到傳聞不加考證而隨意傳播,從道德上來講,是應當拋棄的!」

這是知識問題,凡事都要深入,不可道聽塗(途)說。有時處理業務,對於一個人、一件事,千萬不可道聽塗說,拿新聞採訪工作來說,在路上聽到的消息要留心,但千萬不可隨便下定論,更不可據以發表傳播,一定要先把資料找齊,弄清楚事實的真相,否則道聽塗說,在德業上是要不得的。有一次我和一位哈佛大學學生談起,說他們這個國家真危險。我對他說,你們那些國會議員,那些政策,即使有一百個我們中國的諸葛亮一樣的政治家,也沒有辦法。你們那個樣子的民主,隨便哪一個國會議員都可以任意提意見,你們那些秀才們既不出門,又不懂天下事,臺灣在地球上哪個位置都不知道,要想靠這樣的人來決定東方的政策,怎麼搞得好?這些人的知識就是道聽塗說,絕對不曾深入。道聽塗說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不管讀書做學問,或者道德修養、作人處世,都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

——節選自南懷瑾《論語別裁》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意思是凡事要以事實為依據,事實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在未弄清事實之前,妄加評論,四處傳播,對於聽到謊言的人來說往往會造成一種真實的效果。但對於謊言來說,無論重複多少次,它還是謊言,這就會造成別人的視聽混亂。

所以仁德之人,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嚴謹認真,注重事實,深入求證。在流言蜚語面前,頭腦清醒,明辨是非。沒有確鑿證據,決不聽人所傳,便傳已所聽,違背道德。不管是讀書做學問,還是提高道德修養,做人處事,應該根據實際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去相信一些流言。只有認真做調查研究,才能弄清楚事實真相。


相關焦點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五十六:「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孔子提出「道聽塗說」為「德之棄」,是以「道聽」非「正言」為前提的。如此警示世人凡「道聽」之,未經「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南懷瑾),從而養成「求真務實」之好的作風。第五,孔子強調「道聽而塗說」,乃是「德之棄」,其旨意在於表達德必由內心修而後成,必須做到「反體之於我心,潛修密詣,深造而默成之,始得為己之德」,這才是修德之正道。
  • 《論語》精選: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點擊上方 傳奇人物史 免費訂閱【原文】子曰:「道聽而塗說
  • 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是說從半道上聽來的,不經考證或者主觀加料又傳播了出去,這是道德所唾棄的,有德的人不為也。很多人也都知道道聽途說不好,卻依然在做著這樣的事而且樂此不疲。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也經常拿來給自己當藉口,好像人一定要心狠手辣才算得上大丈夫,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句話的出處是關漢卿《望江亭》裡:「便好道『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1. 朝聞道,夕死可矣!語出《論語·裡仁》。早晨知曉了道,即使當晚便死去,這樣也可以啊!語出《論語·裡仁》。省,自我檢查,反省。看到賢者就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當自我反省。5. 德不孤,必有鄰。語出《論語·裡仁》。鄰:鄰居、伴隨。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會有與其思想相同的人來伴隨他。6.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7、《論語》:思無邪
  • 跟南懷瑾學《論語》——聖人無常師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沒有失傳,還在人間。賢能的人了解它大的方面,見識淺的人知道它小的方面,無論哪種都保存了文武之道。我的老師在哪不能學,跟誰不能學?然而哪裡有固定的老師呢?這一段是研究孔子本人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幾個不同觀點。
  • 《論語》全文之陽貨第十七
    論語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17.4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4跟領導人讀《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5跟領導人讀《論語》——敏於事而慎於言16跟領導人讀《論語》——貧而無諂, 未若貧而樂道17跟領導人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為政第二01跟領導人讀《論語》——為政以德02跟領導人讀《論語》——一言以蔽之03
  • 春秋時期之「德」與「道」
    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十二年》內史過、史所發揮的亦是西周初年的這一思想。   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 《論語17·13》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論語彙】-主群  柳 慧【論語彙】-孔學論壇 任殷  【論語彙】-北京  柳 慧         【論語彙】-浙江 任殷【論語彙】-原字一般解作「願」,謹愿之意,就是段老師翻譯中所說的「謹厚」。但後來還有兩種解釋,《孟子》注中解為善。跟這個意思差不多,更通用些。還有就是直接用「原」本字,解為「推原」,「推原人之情意以求苟合於世「,就像《莊子》說」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三個意思其實沒有差別,」鄉原「在漢語中是一個固定的用法。
  • 《論語》與幹部道德品質修養系列(2、道德與品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1》)以德來施政,其它一切都無法與之抗衡了。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3》)同樣是說如果用道德來施政,民眾不僅有羞恥心而且還能走上正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22》)孔子說天讓我具備了道德品質,其他人怎麼能奈何我?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論語》為孔子儒家之入世法,故以《道德經》皆《論語》,無往而不利。道以德化,儒以禮約,佛曰見性,墨以睦鄰,法以去奇,兵以止暴,農盡地理,陰陽以和天人,堪輿以明地理,萬法歸宗,終歸道體;百家同源,都是自然。
  • 清明時節讀《論語》:在儒家的山水裡慎終追遠
    36、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慾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38、察言觀色《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並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39、風行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卻失去了廉恥之心。子曰:「先之,老之。」請益。曰:「無倦。」                                             ——《論語·子路》【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
  •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論語》陽貨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鄉愿,德之賊也。」什麼樣的人是「鄉愿」?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二篇「 顏淵篇 」,主要集中表達了仁、禮、政三者的關係內容。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王道」的管理方式。是儒家倡導的施政思想。《論語指月》:德,是人主躬行的;禮,是人主制來使民照他行的。「德」、「禮」不廢政刑,而政刑從「德」「禮」而出。政者,官府之治,條例也;禮者,先王之教,準則也。
  • 《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子曰:「道①之②以政③,齊④之以刑,民免⑤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⑥。」①道:同「導」,引導。 ②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 ③政:政法,法制命令。 ④齊:整齊,約束。【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
  • 感悟聖賢的智慧——《論語》名言警句分享之三
    ——《論語.子路》誠於中,形於外,君子心底無私,故能泰然自若,而不驕矜傲慢;小人心懷鬼胎,雖然表面上盛氣凌人,其實心裡並不坦然安詳。三,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