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南懷瑾學《論語》——聖人無常師

2021-03-05 大大集團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沒有失傳,還在人間。賢能的人了解它大的方面,見識淺的人知道它小的方面,無論哪種都保存了文武之道。我的老師在哪不能學,跟誰不能學?然而哪裡有固定的老師呢?

這一段是研究孔子本人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幾個不同觀點。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個人具代表性。文王、武王統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國文化與政治的基礎,所以周代維持了八百年的政權。春秋戰國的時候,正是周代衰落的時候。子貢這句話,就是說,中國文化並不是完全沒有了,還是存在的,問題在於人。如果有比較賢的人,(「賢」代表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就懂得中國文化大的一方面。不賢的人,對於中國文化小的部分也知道。這也就說明不賢者不是完全不知道。如繪畫、編織、木刻,乃至有名的三把刀——廚師的菜刀、裁縫師的剪刀和理髮師的剃刀,也不能說不是中國文化,它還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是其小者。不管大小方面,中國文化,從文、武、周公以來,到孔子那個階段,都有中國文化的精神。至於老師孔夫子,不管對於哪一樣中國文化的精神,樣樣他都有,如果問他的老師是哪一位,那是沒有的,誰有長處,他就跟誰學,所以無常師。沒有認定跟一個人學。哪一門有所長,他就學哪一門。後來唐代韓愈「師說」的觀念,也由此而發揮。

——節選自南懷瑾《論語別裁》


韓愈《師說》云:聖人無常師。孔子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即使是學有所成的人,也要隨時學習,能者為師,不分長幼。其實一個真正把學習放在崇高位置的人,他一定會向比自己強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長的人去虛心學習,而不會過於在乎自己的年齡,在乎自己的地位,在乎自己的身份。這就是孔老夫子倡導的見賢思齊。

本文已同步更新至集團官網,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官網瀏覽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解讀《論語》:聖人無常師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19章 子張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
  • 【異之說《論語》】之五百零一:夫子「學無常師」
    子貢於此言凡「道之所在」,皆為夫子所學,於此,表夫子為學之鮮明立場:惟道至上,不囿於門戶之見,始終以開放之心,向一切能者求學問道,於此,呈現「學無常師」之聖人風範。————————具體而言: 第一,毋庸置疑,夫子博學多才。據司馬遷記載,孔子的博學多聞到了匪夷所思之境界。
  • 跟南懷瑾學《論語》——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意思是凡事要以事實為依據,事實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跟南懷瑾學《論語》—— 恭、寬、信、敏、惠
    ——節選自南懷瑾《論語別裁》莊重,是受人尊重的基本條件。言行儀表端莊穩重,落落大方,更容易受人尊重,彰顯大家氣質與風範。寬厚,是與人相處的基本品格。做人,要厚道。律己要嚴,待人要寬,要善於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多為別人著想,學會理解和包容。守信用,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所謂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都是講的言而有信,否則,就沒人敢和你打交道。
  •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在《論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其表達的意思是和一群人一起,其中一定有能夠做自己的老師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可以向每個人去學習,所有人都可以教會我們一些東西。這句話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發現《論語》裡的成語
    你知道《論語》中還有哪些語句與過錯有關?生1:過則勿憚改。生2: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師:你們是怎麼看待過錯的?生1:犯了錯誤不可怕,但是犯了錯誤不改正就很可怕。生2:犯了過錯不要掩飾,要坦白,要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生3:我認為有過錯不可怕,能改正就好了。
  • 讀經為什麼要從《論語》開始
    經典是記載著跟孔子有關的學問。首先在孔子之前,中華民族留下來的智慧結晶,經孔子整理成《五經》,因此除了這五部書之外,我們不可能在別的地方再找到中華民族的智慧,所以可以這樣說:孔子之前,整個民族的智慧集中在孔子,孔子之後,中國的智慧從孔子開出來。我們要了解中華民族的原始智慧,必須透過這些經典,所謂的《五經》。
  • 一起學《論語》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
    況且你與其跟從避人之士,哪裡比得上跟從避世之士呢?」一面耰地而不停止。子路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悵然地說:「飛禽走獸不能夠與之同群,我不和天下人相處又能跟誰相處呢?天下如果有道的話,我不會同你們去改變他們啊。」長沮、桀溺:當時的兩位隱士。金履祥:「名皆從水,子路問津一時何自識其姓名,諒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蕢、晨門、荷蓧丈人之類。」錢穆:「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子》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易·繫辭上》:「百姓日用而不知。」《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從治國理政的角度來看,有些事,解釋了,百姓也未必能理解,再者並不是什麼事都要向民眾講清楚的,否則國家也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有些事,上級決定了,下級不理解,不理解也要執行。
  • 【微課158】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選讀第一講
    十五歲「志於學」,學無常師,好學不厭。「三十而立」,開始授徒講學,進一步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學術文化向大眾傳播。魯昭公25年(前517),魯國內亂,孔子去了齊國。齊景公雖然喜歡他的言論,卻被大臣阻撓,沒有任用他。後來孔子回到了魯國,進一步研修學問,教育弟子。他的弟子也越來越多,幾乎遍及所有諸侯國。當時魯國政權被季孫氏控制,季孫氏又受制於自己的家臣陽虎。
  • 教無常師:聖人無常師,倘若活到今天,孔子也要學會用手機上網課
    歷史片《孔子》打個比方,哪怕你是孔子這樣的聖人級別的老師,如果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5G時代,碰到疫情這種大家不能見面上課的情況,你也得學會用手機直播上網課不是?還是韓愈老爺子的話:「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善改之,就是不跟從之意,不學之意,不把自己的習性帶偏,不隨著不善而走,不朝向昏德,所以效法的對象是很明確的。無常師是因為善知識難遇,所以效法的對象不容易找到。凡夫的習性有容易迷失,所以不善就容易遇到,容易跟著學,所以尋找常師不易。
  • 儒學研修營 | 《論語》解(二)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開始講的就是天命,天道它是最虛也是最實的。天道信仰這是一個體悟出來的信仰,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顏回走的時候,孔子很悲痛,說「天喪予!」。子路去世,孔子說「天咒予!」表達了聖賢對天的一種敬畏。說到上帝,大家想到耶穌,但是上帝在一百年前是指天。歷代統治者登基的時候都要祭天,為什麼要祭天?清明為什麼要祭祖?能隨便祭嗎?
  • 王財貴教授《論語》釋題
    那麼你看論語,論語有孔子自己的表達,它是不是跟你討論呢?不是。如果是弟子問孔子來答,這個跟一般的討論也不一樣,何況論語裡面沒有所謂的互相辯論,互相指責,它只是聖人心中義理的表達,其所表達出來的是合條理,有秩序的,所以這本書古人就把它稱為論語。從書名上看,說「論語」是一種有條理有秩序的表達,其實還不能夠盡論語這本書的內容特質。
  • 六、《論語》開篇,何為大同?
    最終,君解釋為,聖人。《論語》就是講述如何從君子,學而成君,成聖人。君子學而時習之,學的目的是成聖人,那麼有學的打算,就已經有成君的願望了,所有可以說,只有君子才能學。學什麼?關於《論語》中,什麼是學,需要考慮儒家的核心問題。傳統翻譯論語的老師認為論語就是講仁德的,最終落實到實踐仁德。而我們更實際一點,直接一點:《論語》是教人們如何成聖人的,仁德只是聖人的一些特質,行仁德之事也只是聖人的行為之一。傳統解釋明顯格局小了一些,小格局的好處是挑不出任何毛病。
  • 《論語》:一部足以使你脫胎換骨 功成名就的智慧典籍(一)
    站在這個角度,沒有任何視角是有永恆價值的,但也沒有任何視角是永恆沒有價值的,《論語》一樣,孔子一樣,聖人也一樣。但曲解是不允許的,必須首先要弄清楚《論語》究竟在說什麼,否則一切的讚譽或詆毀都無意義。當然,在喧囂的年代,無意義就是最大的意義,那就讓最大繼續最大,最後陽亢而死。
  • 劉澤華:聖人從眾與從善
    《論語》中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孔子用「禮」字指代經權思想中的「經」,即為人處世應遵守的原則。同時,《論語·子罕》中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這裡的「權」即指通權達變,由此可見孔子對經權思想的推崇。他已經深刻認識到,為人處世堅守原則非常重要,但是根據形勢的不同而靈活變通才是最難做到的。  孔子之後,孟子完善並明確了類似的經權思想。
  • 今生有幸 解讀經典的態度與方法《論語》七講之一|季謙先生
    我們這個活動叫作「論語講習」,就是我們互相地討論、互相地貢獻、互相分享的意思。所以我也是來跟大家分享我對於《論語》的解讀、《論語》的心得,當然大家對《論語》也應當不陌生,你也有你的解讀跟心得,也希望你跟我分享,那你當然也可以跟你的親友們分享,這樣子叫作「有朋自遠方來」,是非常快樂的事。所以我們這個課程,應該是令人很快樂的,至少我是很快樂的!
  • 歷史上的四大聖人,孔夫子只能排第二,第一被稱為天道聖人
    歷史上的四大聖人,孔夫子只能排第二,第一被稱為天道聖人要說起古代的聖人老師,咱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孔聖人了,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歷史上的四大聖人,而前面提到的孔夫子只能在他後面排第二,第一被稱為百家宗師。第四就是姜子牙,雖說是周朝人士,比孔子還早了幾百年,但他的地位還是沒有前面幾位高的,相傳姜子牙在72歲的時候,在河邊釣魚,正好遇到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周文王看到他釣魚時沒有魚鉤,就知道這個人是個大才,被周文王請回去當了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