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平老師:
江南書院國學研究院副院長,華南農業大學國學院副院長,鄱陽湖知行學園創始人及指導老師(2005年創辦),廣東私塾聯誼會發起人及會長。以復興儒學為己任,主張「固中華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被《廣州日報》評為 「瘋狂讀經人」。通讀二十六史。自2006年讓法律系學生背《論語.學而第一》堅持至今。「潛心聖學、篤志經史、躬行實踐」,積澱了深厚的儒家修行素養。
繼昨天講完論語之後,到現在讀過《論語學而第一》五遍的人有幾個?讀論語一遍只需要五分鐘而已。論語開篇講的就是學而時習之,學了就要去實踐,實踐也是一種複習。「吾日三省吾身」,最後一省就是「傳不習乎」。這句話中最重要就是「日」,有一句話叫做「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這個「日」非常重要,日,無非是包括日夜。
我們有沒有思考過日夜?白天要動,黑夜要靜,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我們每天都是陰陽交替的,我們隨時都在對應著天地,適應得好我們就是健康的,不好就會嗚呼哀哉。我們可以把一日延長嗎?可以,我們可以在黑夜來的時候把電燈拉上,然後我們就有一個白天。但是持續下去,人是不行的。南極和北極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那邊幾乎沒有人住。我們來利用地理知識看一下人都在哪裡?在溫帶,我們在黃河和長江地帶。我們的先祖在這樣的日月變化當中,感悟到了天人感應。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如果應該冷的時候穿著短袖,天氣熱的時候穿著棉襖,冬天居然吃到了西瓜,不按自然生長的東西,就是違背天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開始講的就是天命,天道它是最虛也是最實的。天道信仰這是一個體悟出來的信仰,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
顏回走的時候,孔子很悲痛,說「天喪予!」。子路去世,孔子說「天咒予!」表達了聖賢對天的一種敬畏。說到上帝,大家想到耶穌,但是上帝在一百年前是指天。歷代統治者登基的時候都要祭天,為什麼要祭天?清明為什麼要祭祖?能隨便祭嗎?因為你是從這裡來的。登基祭天,告訴天現在我稱帝了,這個權利是天授予你的。
在三字經當中,有句「三才者,天地人」,開篇「人之初,性本善」。天道這個問題本來不是問題,人生下來應該敬畏天地,不需要討論,所以直接講人。像《三字經》這些信仰都是在天道信仰下出現的,所以古人理解經典沒有障礙。我們直接講人,便是缺乏了天地的信仰,這一百年被割斷了,所以我們總是爭來爭去,我們總是在人上面爭論,爭到最後沒了方向。所以,我們要在「天、地、人」的位子上重新考量,再來閱讀經典。唯有在這個信仰之下,你才能貼近聖賢之本意。這樣的學問,我們概括為:生命的學問。我們看到的天,與五千年前看到的天一樣嗎?五千年,在時間的長河就是一丁點而已。古人的天,今天依然在我們頭頂。
古代皇帝稱為天子,應該說符合天意的才是天子,才是真正的天的代表,否則革命就是替天行道、為民除害。要真正稱為天之子,代表它的旨意,那當然是成為聖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是聖人。孔子是中國文化最高的代表,聖人所著為聖經。事實是,聖經真正是指儒家經典,而非基督教的《聖經》。在翻譯舊約新約的時候他們借用了這個詞,很遺憾,有借無還。這也不能怪西方人,是我們自己借出去了就不想要回來,覺得這不是好東西,結果導致今天一說「上帝」、「聖經」就想到西方。聖誕節是9月28號還是12月25號?12月25號是「耶誕節」,不應該稱為「聖誕節」。有人說,這有必要嗎?有必要,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這個涉及到信仰的選擇問題。論語中也說了,「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貧而無諂啊!我們是文化之貧,而導致全民之諂媚,學英語比學中文還積極。學英語變成了新(的)東方,學中文反倒變成了愚昧、腐朽、落後。你說世界上哪個民族,會如此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所以日本人不向你道歉!今天是什麼日子?光紀念是不行的,諸位,要想想怎麼樣才能讓日本人敬畏我們!把自己變強大了,他自然會來敬畏我們。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建立起對聖人的敬仰,回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這個時候去讀經典,感覺就會不一樣,而不要一開始就陷入章句解釋的汪洋大海中。
我們來到這裡每堂課都拜孔子,讀讀孔子像上的贊語。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孔子的偉大盡在其中矣!
我們學習一下孔子的生平。在論語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學什麼?學做君子,學平天下之道。孔子結婚後三十年的時間做雜事,五十歲開始做官,然後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時候,離開了魯國,五十五歲周流列國。現在,五十五歲的時候,大家都想幹嘛?如果是你,你願意走嗎?你在這個位子上你會走嗎?這是其一。
其二,孔子可以不走嗎?在我們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國君三天不上班,別人高興都來不及。但是,孔子如果不離開,就沒有後來的孔子,就沒有後來的中華民族!魯國可以沒有一個國相,但是中國不能沒有孔子!偉大的人物,就是用自己的苦難,來成就天下人的幸福。由此,你才能發自內心生出對孔子的敬仰和讚嘆。
總之,讀經典的過程中,生命才是核心。讀經典要放入自己的生命中。
孔子的論語,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開篇學而為政二,八佾第三裡仁四。公冶長五雍也六,述而第七泰伯八。子罕第九鄉黨十,先進顏淵十一二。子路憲問十三四,衛靈公季氏十五六。陽貨微子十七八。子張十九堯曰止。
句句求之晝誦味,中夜而思之,平心易氣闕其疑,聖人之意可見矣。
來逐段分析一下。第一段,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看看出自哪裡?
四書歌
我在貴州山區給二年級的小朋友講了一堂課,教他們讀這首四書歌。同樣的一首四書歌,我在大學歷史系本科給他們講了四節課。目前我認為這首歌是對四書最簡練的表述方法,第一句是論語總序的第一段,就源於三字經。
《四書歌》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儒家十三經口訣
說到四書,還有五經,再說到十三經,我有一個自編的儒家十三經口訣:
論孟孝雅詩書易
周儀禮記左公梁
按順序分別是《論語》、《孟子》、《孝經》、《爾雅》、《詩經》、《尚書》、《易經》、《周禮》、《儀禮》、《禮記》、《左氏春秋傳》、《公羊春秋傳》、《穀梁春秋傳》。
論語歌
論語的目錄是學問。你覺得論語雜亂無章嗎?開篇講學,學了之後幹什麼?為政。為政之後最重要要做什麼?禮樂。禮樂的最高等級:八佾。光有禮有用嗎?不行,要有內在的仁,所以接下來是裡仁。仁從哪裡開始?要從鄉裡鄉親開始。公冶長是什麼人物?孔子的女婿。雍字仲弓,仲弓常問仁,述而不作。泰伯是三以天下讓,子罕講的也是仁。鄉黨第十,是孔子在鄉黨所做的表現,行為規範。由此,上論結束。
下論開篇。道理在前面講完了,半部論語已經可以治天下了。先進是孔子在周流列國之前所招收的弟子。孔門的先進弟子,最厲害的就是顏回,接著是待孔子如兄長的子路,這兩個是代表性的大弟子。接著,憲也是一個很有德行的弟子。接下來就是政治人物了,衛靈公是衛國國君。接著是國君的代表季氏,陽貨是季氏的家臣的代表。接下來就是追溯古人了,微子,是孔子的先祖。剛剛講了先進,後進也有代表:子張。最後收尾,向堯學習,目標是人人皆為堯舜。所以,論語的篇目是不是雜亂無章的。這時候讀論語,有沒有一點感覺了?讀出味道了嗎?
在這個基礎上,我創作了一首歸納論語篇目的論語歌。其中,每句都總結自每個篇目的首章。
《論語歌》
學而為政八佾舞
裡仁公冶長罪無
雍也述而泰伯讓
子罕鄉黨恂恂如
先進顏淵子路禮
憲問衛靈公道扶
季氏陽貨微子去
子張堯曰聖賢圖
讀論語孟子法
回到論語總序,看最後一段。「句句而求之晝誦味,中夜而思之,平心易氣闕其疑,聖人之意可見矣」。出自程子的《讀論語孟子法》。
讀論語的時候,總會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感覺有些不合時宜的地方,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讀論語孟子法》裡說了,平心易氣闕其疑。你覺得有些疑問,可以存而不議,通篇讀讀《論語》,還沒有解決,你再讀讀《孟子》,《大學》,《中庸》,這就是學問之道,在琢磨、對照中,你就能夠找到聖賢本意,才會結束爭論。我們要學聖者,直接讀經典,跟聖賢對話,一遍不明白,讀兩遍,讀出親切感,驅走恐懼感,讀出感情,讀出溫情,讀出敬意!然後再去看注釋,就是如魚得水,突飛猛進,一日千裡,自然會有欣喜之感。
如果讀經典過程中,有地方確實你不明白,你要記住這個方法:找到合理的理由,去為孔子辯駁。這不是簡單的溫情敬意,也是學術訓練的方法,學問功夫就是在這裡了。
所以,簡單的論語總序並不簡單,它把這些東西都融在一起。
問:老師,有時候我們讀論語的時候,很多時候讀不懂,請問我們什麼時候看注釋比較好呢?
答:對內心有觸動,這句話讀起來有欣喜感、懷疑感、痛苦感時。平靜的時候就不要去看了,有一句看一句,有兩句看兩句,最後你把它串起來。論語不需要通篇去看,目前為止,我沒有主動去講過論語的一章,還沒有到時間,我也沒有能耐講得句句能入我心。你們讀著,你們讀到幾十遍,讀熟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困惑了,你再去看一看對你有觸動的篇章的注釋,這個是捷徑。最基本的是你不求甚解地讀,讀個幾十遍熟了,讀得朗朗上口了,要每天堅持讀。基本的功夫都是要下的,不下你就會被別人所牽制。時間總是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
編輯/攝影:媒體網絡組
江南書院
電話:0510-86189607
jnshuyuan@163.com(活動報名郵箱)
jnsyzyz@163.com(志願者郵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微信號:JYJNSY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