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研修營 | 《論語》解(二)

2021-02-07 江南書院

唐元平老師:

江南書院國學研究院副院長,華南農業大學國學院副院長,鄱陽湖知行學園創始人及指導老師(2005年創辦),廣東私塾聯誼會發起人及會長。以復興儒學為己任,主張「固中華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被《廣州日報》評為 「瘋狂讀經人」。通讀二十六史。自2006年讓法律系學生背《論語.學而第一》堅持至今。「潛心聖學、篤志經史、躬行實踐」,積澱了深厚的儒家修行素養。

   


   繼昨天講完論語之後,到現在讀過《論語學而第一》五遍的人有幾個?讀論語一遍只需要五分鐘而已。論語開篇講的就是學而時習之,學了就要去實踐,實踐也是一種複習。「吾日三省吾身」,最後一省就是「傳不習乎」。這句話中最重要就是「日」,有一句話叫做「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這個「日」非常重要,日,無非是包括日夜。

我們有沒有思考過日夜?白天要動,黑夜要靜,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我們每天都是陰陽交替的,我們隨時都在對應著天地,適應得好我們就是健康的,不好就會嗚呼哀哉。我們可以把一日延長嗎?可以,我們可以在黑夜來的時候把電燈拉上,然後我們就有一個白天。但是持續下去,人是不行的。南極和北極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那邊幾乎沒有人住。我們來利用地理知識看一下人都在哪裡?在溫帶,我們在黃河和長江地帶。我們的先祖在這樣的日月變化當中,感悟到了天人感應。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如果應該冷的時候穿著短袖,天氣熱的時候穿著棉襖,冬天居然吃到了西瓜,不按自然生長的東西,就是違背天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開始講的就是天命,天道它是最虛也是最實的。天道信仰這是一個體悟出來的信仰,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

顏回走的時候,孔子很悲痛,說「天喪予!」。子路去世,孔子說「天咒予!」表達了聖賢對天的一種敬畏。說到上帝,大家想到耶穌,但是上帝在一百年前是指天。歷代統治者登基的時候都要祭天,為什麼要祭天?清明為什麼要祭祖?能隨便祭嗎?因為你是從這裡來的。登基祭天,告訴天現在我稱帝了,這個權利是天授予你的。

在三字經當中,有句「三才者,天地人」,開篇「人之初,性本善」。天道這個問題本來不是問題,人生下來應該敬畏天地,不需要討論,所以直接講人。像《三字經》這些信仰都是在天道信仰下出現的,所以古人理解經典沒有障礙。我們直接講人,便是缺乏了天地的信仰,這一百年被割斷了,所以我們總是爭來爭去,我們總是在人上面爭論,爭到最後沒了方向。所以,我們要在「天、地、人」的位子上重新考量,再來閱讀經典。唯有在這個信仰之下,你才能貼近聖賢之本意。這樣的學問,我們概括為:生命的學問。我們看到的天,與五千年前看到的天一樣嗎?五千年,在時間的長河就是一丁點而已。古人的天,今天依然在我們頭頂。

古代皇帝稱為天子,應該說符合天意的才是天子,才是真正的天的代表,否則革命就是替天行道、為民除害。要真正稱為天之子,代表它的旨意,那當然是成為聖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是聖人。孔子是中國文化最高的代表,聖人所著為聖經。事實是,聖經真正是指儒家經典,而非基督教的《聖經》。在翻譯舊約新約的時候他們借用了這個詞,很遺憾,有借無還。這也不能怪西方人,是我們自己借出去了就不想要回來,覺得這不是好東西,結果導致今天一說「上帝」、「聖經」就想到西方。聖誕節是9月28號還是12月25號?12月25號是「耶誕節」,不應該稱為「聖誕節」。有人說,這有必要嗎?有必要,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這個涉及到信仰的選擇問題。論語中也說了,「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貧而無諂啊!我們是文化之貧,而導致全民之諂媚,學英語比學中文還積極。學英語變成了新(的)東方,學中文反倒變成了愚昧、腐朽、落後。你說世界上哪個民族,會如此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所以日本人不向你道歉!今天是什麼日子?光紀念是不行的,諸位,要想想怎麼樣才能讓日本人敬畏我們!把自己變強大了,他自然會來敬畏我們。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建立起對聖人的敬仰,回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這個時候去讀經典,感覺就會不一樣,而不要一開始就陷入章句解釋的汪洋大海中。




我們來到這裡每堂課都拜孔子,讀讀孔子像上的贊語。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孔子的偉大盡在其中矣!

我們學習一下孔子的生平。在論語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學什麼?學做君子,學平天下之道。孔子結婚後三十年的時間做雜事,五十歲開始做官,然後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時候,離開了魯國,五十五歲周流列國。現在,五十五歲的時候,大家都想幹嘛?如果是你,你願意走嗎?你在這個位子上你會走嗎?這是其一。

其二,孔子可以不走嗎?在我們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國君三天不上班,別人高興都來不及。但是,孔子如果不離開,就沒有後來的孔子,就沒有後來的中華民族!魯國可以沒有一個國相,但是中國不能沒有孔子!偉大的人物,就是用自己的苦難,來成就天下人的幸福。由此,你才能發自內心生出對孔子的敬仰和讚嘆。

總之,讀經典的過程中,生命才是核心。讀經典要放入自己的生命中。



孔子的論語,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開篇學而為政二,八佾第三裡仁四。公冶長五雍也六,述而第七泰伯八。子罕第九鄉黨十,先進顏淵十一二。子路憲問十三四,衛靈公季氏十五六。陽貨微子十七八。子張十九堯曰止。

句句求之晝誦味,中夜而思之,平心易氣闕其疑,聖人之意可見矣。

 

來逐段分析一下。第一段,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看看出自哪裡?


四書歌

我在貴州山區給二年級的小朋友講了一堂課,教他們讀這首四書歌。同樣的一首四書歌,我在大學歷史系本科給他們講了四節課。目前我認為這首歌是對四書最簡練的表述方法,第一句是論語總序的第一段,就源於三字經。

《四書歌》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儒家十三經口訣

說到四書,還有五經,再說到十三經,我有一個自編的儒家十三經口訣:

論孟孝雅詩書易

周儀禮記左公梁

按順序分別是《論語》、《孟子》、《孝經》、《爾雅》、《詩經》、《尚書》、《易經》、《周禮》、《儀禮》、《禮記》、《左氏春秋傳》、《公羊春秋傳》、《穀梁春秋傳》。


論語歌

論語的目錄是學問。你覺得論語雜亂無章嗎?開篇講學,學了之後幹什麼?為政。為政之後最重要要做什麼?禮樂。禮樂的最高等級:八佾。光有禮有用嗎?不行,要有內在的仁,所以接下來是裡仁。仁從哪裡開始?要從鄉裡鄉親開始。公冶長是什麼人物?孔子的女婿。雍字仲弓,仲弓常問仁,述而不作。泰伯是三以天下讓,子罕講的也是仁。鄉黨第十,是孔子在鄉黨所做的表現,行為規範。由此,上論結束。

下論開篇。道理在前面講完了,半部論語已經可以治天下了。先進是孔子在周流列國之前所招收的弟子。孔門的先進弟子,最厲害的就是顏回,接著是待孔子如兄長的子路,這兩個是代表性的大弟子。接著,憲也是一個很有德行的弟子。接下來就是政治人物了,衛靈公是衛國國君。接著是國君的代表季氏,陽貨是季氏的家臣的代表。接下來就是追溯古人了,微子,是孔子的先祖。剛剛講了先進,後進也有代表:子張。最後收尾,向堯學習,目標是人人皆為堯舜。所以,論語的篇目是不是雜亂無章的。這時候讀論語,有沒有一點感覺了?讀出味道了嗎?

在這個基礎上,我創作了一首歸納論語篇目的論語歌。其中,每句都總結自每個篇目的首章。


《論語歌》

學而為政八佾舞

裡仁公冶長罪無

雍也述而泰伯讓

子罕鄉黨恂恂如

先進顏淵子路禮

憲問衛靈公道扶

季氏陽貨微子去

子張堯曰聖賢圖

 

讀論語孟子法

回到論語總序,看最後一段。「句句而求之晝誦味,中夜而思之,平心易氣闕其疑,聖人之意可見矣」。出自程子的《讀論語孟子法》。

讀論語的時候,總會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感覺有些不合時宜的地方,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讀論語孟子法》裡說了,平心易氣闕其疑。你覺得有些疑問,可以存而不議,通篇讀讀《論語》,還沒有解決,你再讀讀《孟子》,《大學》,《中庸》,這就是學問之道,在琢磨、對照中,你就能夠找到聖賢本意,才會結束爭論。我們要學聖者,直接讀經典,跟聖賢對話,一遍不明白,讀兩遍,讀出親切感,驅走恐懼感,讀出感情,讀出溫情,讀出敬意!然後再去看注釋,就是如魚得水,突飛猛進,一日千裡,自然會有欣喜之感。

如果讀經典過程中,有地方確實你不明白,你要記住這個方法:找到合理的理由,去為孔子辯駁。這不是簡單的溫情敬意,也是學術訓練的方法,學問功夫就是在這裡了。

所以,簡單的論語總序並不簡單,它把這些東西都融在一起。




問:老師,有時候我們讀論語的時候,很多時候讀不懂,請問我們什麼時候看注釋比較好呢?

答:對內心有觸動,這句話讀起來有欣喜感、懷疑感、痛苦感時。平靜的時候就不要去看了,有一句看一句,有兩句看兩句,最後你把它串起來。論語不需要通篇去看,目前為止,我沒有主動去講過論語的一章,還沒有到時間,我也沒有能耐講得句句能入我心。你們讀著,你們讀到幾十遍,讀熟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困惑了,你再去看一看對你有觸動的篇章的注釋,這個是捷徑。最基本的是你不求甚解地讀,讀個幾十遍熟了,讀得朗朗上口了,要每天堅持讀。基本的功夫都是要下的,不下你就會被別人所牽制。時間總是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


編輯/攝影:媒體網絡組


江南書院

電話:0510-86189607

jnshuyuan@163.com(活動報名郵箱)

jnsyzyz@163.com(志願者郵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微信號:JYJNSY2012

相關焦點

  • 2015威海首屆儒學教師研習營圓滿收官
    講師們深入淺出地從《紅遍天下的孔子》、《儒家教育的內涵與目標》、《論語的時代意義》到《論語》學而章,《孝經》開宗明義章、天子到庶人章逐篇地講解、剖析,帶領大家去觸摸2500年前孔老夫子的心意。貼近《論語》,就是貼近聖人的心意;打開《論語》,如同打開了一扇跨越歷史長河,與聖賢對話的大門;培養一個有道德高度的人,是論語帶來的時代意義;儒家精神偏重於實踐,要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地去做,才能揣摩出聖人背後一以貫之的精神氣象,安立出高超的生命宗旨……這些金子般的教誨,如一盞明燈,讓從事儒學教育的學員們,對未來的道路和目標愈加清晰。珠釵老師授課立意高遠、寓意深邃,簡樸的語言,直指人心。
  • 韓愈與朱熹——淺談《論語筆解》的特點與思想及其對朱熹之影響
    其《論語注》和《論語筆解》即可視為這些努力中的一部分。韓愈曾為《論語》作注,作成《論語注》十卷。而《論語筆解》的成書,根據《四庫全書總目》的記載:疑愈注《論語》時, 或先於簡端有所記錄, 翱亦間相討論, 附書其間, 迨書成之後, 後人得其稿本, 採注中所未載者, 別錄為二卷行之。
  • 從《論語》和孔子自身出發,淺述儒學的宗教性及其起源發展
    所以說儒學不是宗教,但是儒學的實用性哲學卻又包含一定的宗教因素,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認為的那樣,"儒學所發揮的作用是一種準宗教的作用,它超越了倫理,達到與宗教經驗相當的最高境界。"二、從《論語》中探求孔子儒學的宗教性《論語》作為儒家經典是探究儒學宗教性的最佳落腳點。
  • 讀儒學要典《論語》隻言片語品鑑以文化人
    儒學要典《論語》二十篇語錄體文字,僅僅一萬五千餘字,歷經了華夏近兩千五百餘年,甚至惠及迄今歷朝歷代世界各地遊學之士,其以文化人的文化內核是經過千磨萬難屹立的豐碑。孔子弟子撰集論纂《論語》自當是由心而發的認同,亦有考證史實的記載之意。其文化內核就是以文化人。
  • 張世英:儒學的弊端
    大家都知道,新文化運動所批判的「舊學」是儒學,所以很顯然,所謂「復興舊學」就是復興儒學。於是「有人認為儒學是救國的唯一良方,中國文化的復興乃至世界文化的復興都要靠儒學」。丁偉志在談話中明確反對復興儒學,認為「這種見解顯然是與文化現代化的潮流,與中國文化前進的方向背道而馳的。儒學裡沒有政治上的民主觀念,沒有經濟上的發展生產的內容」。
  • 《論語·學而》幾章要解
    《論語·學而》幾章要解
  • 論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論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論語》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漲落#國學。可見《論語》在官方學術體系中是地位不高的。清談風中的《論語》東漢末年以後,隨著社會動亂,統治力量薄弱,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了挑戰,有些人公開打出「非堯舜而薄周孔」的旗號。學術也開始了由經術到玄學的轉變。魏晉士人不拘泥經典的文字以及其中的典章制度,而著重打通經義,而且往往是用玄學的理論去解釋儒家的經典,藉此「大暢玄風」。這樣《論語》不再僅僅是兒童讀物了,也成為名士們的談資。
  • 《論語》版本及其流變(上)
    在中國文化史上,沒有哪一部書比《論語》更為重要、影響更大,沒有哪一部書像《論語》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關注。《論語》全書共20篇,16000字左右。它作為孔子儒學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彙編了孔子的言論。魏晉南北朝時,有何晏等《論語集解》十卷,這是漢代以來《論語》的集大成著作,為現傳最早的《論語》完整注本;有皇侃《論語義疏》十卷,在《論語集解》基礎上作疏,也是南北朝義疏之作完整流傳至今的唯一一部,對於研究義疏體著作也有重要意義。
  • 朱熹《論語集注》研究綜述
    目前對《論語集注》的研究成果大都以碩士論文和各類期刊為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訓詁學,二、義理闡釋,但也不乏成書過程、引注以及注釋等小眾方面的研究。總的來說,《論語集注》的研究成果是比較多的,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單一,重複研究以及對其他文獻層面關注較少。
  • 林安梧教授《論語聖經譯解》系列講座山大第十三講《子路》篇
    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時間:5月29日周三 晚上18:30---22:00地點: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知新樓A座1708室(濟南市歷城區山大南路27號)主辦: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 主旨說明:題為《論語聖經譯解》,特別標舉其為「聖經」,此聖人之經典也
  • 王萬舉答客問9:再答「為什麼聽不懂儒學」?
    王萬舉答客問9——再答「為什麼聽不懂儒學」?儒學,特別是儒學原典,常常不談「什麼是」而多談「怎樣做」,例如「克已復禮為仁」「仁者愛人」等等,講解者需要把多處講「仁」的不同含義統一起來(通過科學抽象),進而告訴聽眾孔子這種引導的實質。這需要相當強的功力。但如果不這樣做,就不算講儒學。再拓展一點說,講儒學不是講故事,也不是講語言,而是講義理。因此,講解者要揭示每條儒學原理的兩個思路:一個是從社會生活到思想,另一個是從禮治思想到心理原則「仁」。
  • 《論語》篇章結構研究述評
    東漢鄭玄集合《張侯論》與孔壁《古論》,並為《論語》作注,此後繼起者很難打破《論語》章句註疏的格局。然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首開《論語》篇章結構與思想體系的整體系統研究之新局,邢昺、朱熹、錢穆、南懷瑾等諸多研究者繼起唱和,已然成為《論語》研究的一條宏線。
  • 日本人評《論語》: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公元5世紀初,王仁渡海前往日本,並帶去了中國漢魏以來盛行的《論語集注》中的鄭玄註解與何晏集解兩部專集在內的10卷《論語》。《論語》正式登陸日本。見到王仁獻上的書籍後,應神天皇十分感興趣,因為日本古代只有口頭語言,還沒有全國通行的書面文字,於是,應神天皇也請王仁做太子的老師,教授太子學習《論語》等中文典籍,同時還請他在日本皇室推廣漢字。
  • 《論語詞解》第18篇:夫、夫人、夫子
    』 命矣●(見論語6·10) 亦可以弗畔矣●(見論語6·27;12·15) ●仁者(見論語6·30) 惟我與爾有是●(見論語7·11) 吾知免●(見論語8·3) 吾已矣●(見論語9·9)
  • 夫子之溫良恭儉讓——解《論語》學而第一之五
    對此,在解論語學而第一之三裡有更詳細的解說。一個仁德的人,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遠大的理想抱負是對自身欲望的絕對限制。孔子之求之,是以不求求之——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朱熹說「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也。……其德盛禮恭不願乎外,亦可見矣。」對於聖人威儀,謝氏曰:「若子貢,亦可謂善觀聖人矣,亦可謂善言德行矣。」
  • 正本清源認識孔子儒學|「國博好課」直播回放
    回看視頻↑《國博講堂》《國博好課》系列直播【講座信息】主題:正本清源認識孔子儒學主講人:楊朝明 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時間:2020年6月11日 14:30-16:00【專家簡介】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
  • 在當代,重讀儒學經典是否還有意義?
    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儒學、韓國古代儒學、當代新儒學、宗教神學理論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問題等。主要學術成果有專著《朱熹的終極關懷》,論文《中國哲學研究的四個範式》 《朱熹之理辨析》 《儒者經世致用的兩難選擇——朱陳義利王霸之辯解讀》等。
  • 「論語悅讀會」小程序2月22日正式上線
    小程序首先推出蘭若資深講師精心準備的第二輪《論語》講解課程,在第一輪《論語》講解基礎之上,資深講師將更加深細地審定義理,更貼合現代人的生活實際講述《論語》的每一條「子曰」,讓經典的學習與實踐更加生動靈活,深入人心。隨後,蘭若預備講師也將奉上一系列親身踐行、活學活用的《論語》實踐課程。敬請期待!即日起,參與蘭若「論語悅讀會」小程序打卡學習開始報名。
  • 跟著論語明世事學而13 真正的智慧在於有可親
    還有一些軟骨病患者,不知從哪裡學來邏輯二字。看到論語沒有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又加上本人實在不知論語所言何事,變激憤地說到,論語連邏輯都沒有,怎麼會是經典,是統治者推崇的罷了,進而上升到中國的典籍都沒有邏輯,不科學。我現在經常講邏輯。就是普及下到底什麼是邏輯。中國的典籍邏輯在哪裡。比如本章,若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顯然會不明所以。
  • 《論語詞解》第16篇:樊遲、樊須、反、反坫、犯、飯、泛、方、防
    ●●請學稼(見論語13·4) ●●出(見論語13·4) 『詞解』 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 二、樊須 〖fán〗 『論語示例』 小人哉●●也(見論語13·4) 『詞解』 樊須:即樊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