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021-02-08 讀書寫字做人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

     1.中國近百年來是從封建社會進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種社會形式,孔子時代的純封建的教育學說也就在這百年的過程中,開始暴露它和時代的矛盾,以至到它的沒落。自鴉片戰爭失敗,統治階級已經感覺舊的封建教育與當時社會新的事變不協調,所以魏默生提出在思想方面要去昧患去虛患。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

——徐特立《教育講座》(1950年1月21日)《徐特立文集》

 

2.因此,幫助農民更新觀念,促進全社會更新觀念,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第一位的重大任務。比如,輕商思想,重義輕利,就是影響深遠、對商品經濟發展阻礙極大的傳統觀念之一。過去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士、農、工、商,商的社會地位最低,經商賺了錢盈了利,往往被視為不義之財。我們應當更新觀念,毫不諱言發展商品經濟就是要以正當的手段重利、取利、追求利。當然,我們同時也要講清楚,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提倡為國家創利,為集體謀利,提倡個人勤勞致富和帶動大家共同富裕。所以,義與利是統一的。對義也要賦予新的含義,應當強調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法制教育,以職業道德和紀律、法律為準繩。只要合法取利,只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要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就是義,反之就是不義。

——萬裡《如何認識和對待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986年11月8日)

 

3.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

 

4.縣委書記作為縣裡的權力人物和公眾人物,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失足有時比某些工作失誤殺傷力還要大。我國古代就要求縣令「導揚風化」。要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修養,追求健康情趣,慎重對待朋友交往,時刻檢點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全縣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要不斷體會和弘揚先人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喻於義」「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提供重要啟示。

——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2015年1月12日)

 

元心按:君子乃執政為官者,他們關注的是道義,是治國理政之道;小人即草民、小民,乃普通百姓,他們關注的是利益,是美好物質生活。種地的農民想多收糧,經商的商賈想多掙錢,所處地位不同,追求自然不同。

《史記·循吏列傳》:「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食祿者即君子,下民即小人,大者為俸祿,小者為小利。「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也是如此。

為官切記:不與下民爭利,當官與發財是兩條不同的道,當官就不要想發財,發財就不要去當官。


往期回顧:

001跟領導人讀《論語》——學而時習之

002跟領導人讀《論語》——有朋自遠方來

003跟領導人讀《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004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務本

005跟領導人讀《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006跟領導人讀《論語》——為人謀而不忠乎

007跟領導人讀《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008跟領導人讀《論語》——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009跟領導人讀《論語》——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010跟領導人讀《論語》——過則勿憚改

011跟領導人讀《論語》——慎終追遠

012跟領導人讀《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

013跟領導人讀《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014跟領導人讀《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015跟領導人讀《論語》——敏於事而慎於言

016跟領導人讀《論語》——為政以德

017跟領導人讀《論語》——一言以蔽之

018跟領導人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019跟領導人讀《論語》——從心所欲,不逾矩

020跟領導人讀《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021跟領導人讀《論語》——溫故而知新

022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周而不比

023跟領導人讀《論語》——學而不思則罔

024跟領導人讀《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025跟領導人讀《論語》——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026跟領導人讀《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027跟領導人讀《論語》——雖百世,可知也

028跟領導人讀《論語》——見義不為,無勇也

029跟領導人讀《論語》——是可忍,孰不可忍

030跟領導人讀《論語》——子入太廟,每事問

031跟領導人讀《論語》——與其奢也,寧儉

032跟領導人讀《論語》——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033跟領導人讀《論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034跟領導人讀《論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035跟領導人讀《論語》——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036跟領導人讀《論語》——既往不咎

037跟領導人讀《論語》——盡善盡美

038跟領導人讀《論語》——裡仁為美

039跟領導人讀《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040跟領導人讀《論語》——士志於道

041跟領導人讀《論語》——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042跟領導人讀《論語》——遊必有方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換個視角看《論語》,不一樣的收穫。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義、利的態度和行動上,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這也是大家普通認可的。其實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君子重精神,小人重物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本質是相同,沒有多少區別。義近乎於道,道近乎於天理,同時,人慾就是天理。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沒錯。但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性,人性亙古不變。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論語中,關於義利的討論有很多。前面分享過的「論語講解27、31、32」,都是對義和利的討論,有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進入我的主頁,往前面找下。總結起來,儒家關於義、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要求君子要做一個以「義」為價值觀的人。做事要有勇氣堅守道義、有毅力去除私心、貪心,不為利益所蒙蔽,始終只做符合道義之事。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因為講到《論語》中的喻,所以引出這些閒話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有的人說,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較大貢獻,而義利乏辨就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它的研究仍然是有意義的。利是以刀割禾,對於農業國來說,表示收穫,是容易理解的。收穫到可供消費、享受的那些物質就是利。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3.報紙創刊半個月來,主要缺點是內容空虛、消息零碎、缺乏中心。原因是市區級各部門負責幹部沒有負起責任。必須領導人負責,全黨辦報。他們負起責任,可以使報導方針正確,內容充實、明確、生動活潑。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 寫作教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關於「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今人曰:「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以「利」為話題,自擬題目,聯繫現實寫一篇文章。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讚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君子喻於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 究竟誰才是「喻義」、「喻利」的「君子」、「小人」?
    義與利,並不是截然對立和互不相容的兩極。但是後世儒者卻把孟子用來教導帝王的話語,拿去教訓老百姓,原本靠利活命的天下蒼生,又被扣上「小人」的帽子,在生存艱難的困境中,還要背負「小人」的道德罪名,老百姓從此內外交困,豬八戒照鏡子,裡外全都不是人了。義利之辨,雖然是孟子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但是有關用義利來分辨人的高下,最初的系統倡導者顯然是孔子。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