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論語》的第一句,
學而時習之
本句真正的意思是:學了並在合適的時機去實習/練習它。 在孔子的那個時代,時是基本不具備「時常」的意思的,翻譯成「學習並時常溫習/複習」是可笑的。
再來看其它的幾句,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季氏)都能忍心做出來,那麼他什麼事做不出來呢?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養學問,當今學者學習的目的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優是有餘力的意思。做官還有餘力就要去學習以便做得更好;學習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去實踐,用自己的學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裡的喻是看重的意思。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做到調和、和諧但是絕不附和,有自己的不同意見。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在君子手下做事容易,但是討他歡喜很難,如果不以正確的方式討他歡喜,他會不高興;君子安排任務會根據各人的才能。.小人安排任務會求全責備。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注重仁和義,小人注重財和利。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要求自己;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卻可以受以重任;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的大人是指處於高位的人。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做官的人學習(音樂)會愛人,普通人學習了(音樂)容易聽指揮。
「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亂是搗亂造反的意思。
前半句出自《孟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在上位的人喜歡什麼,在下位的人一定會喜歡的更厲害。君子的德行就像風,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風從哪邊吹,草就隨風倒。
❉❉❉❉❉❉❉❉❉❉❉❉❉❉❉❉❉❉
順便學習一下其他有趣的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是受欺騙,殆是疑惑。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說舜時候的樂曲「韶」又美又好,周武王時候的樂曲「武」美卻不夠好。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接著說,「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穿著破衣爛衫和衣著華麗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慚愧的只有子路。這就是匹夫的志氣。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安分守己,不要過問別人職責範圍內的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要做長遠打算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不能因為別人一句話說得好就提拔他,採納好的話不能因人而異。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
(中小學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