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2021-03-01 中小學百科知識

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論語》的第一句,

學而時習之

本句真正的意思是:學了並在合適的時機去實習/練習它。 在孔子的那個時代,是基本不具備「時常」的意思的,翻譯成「學習並時常溫習/複習」是可笑的。

再來看其它的幾句,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季氏)都能忍心做出來,那麼他什麼事做不出來呢?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養學問,當今學者學習的目的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優是有餘力的意思。做官還有餘力就要去學習以便做得更好;學習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去實踐,用自己的學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裡的喻是看重的意思。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做到調和、和諧但是絕不附和,有自己的不同意見。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在君子手下做事容易,但是討他歡喜很難,如果不以正確的方式討他歡喜,他會不高興;君子安排任務會根據各人的才能。.小人安排任務會求全責備。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注重仁和義,小人注重財和利。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要求自己;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卻可以受以重任;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的大人是指處於高位的人。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做官的人學習(音樂)會愛人,普通人學習了(音樂)容易聽指揮。

「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亂是搗亂造反的意思。

前半句出自《孟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在上位的人喜歡什麼,在下位的人一定會喜歡的更厲害。君子的德行就像風,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風從哪邊吹,草就隨風倒。

❉❉❉❉❉❉❉❉❉❉❉❉❉❉❉❉❉❉

順便學習一下其他有趣的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是受欺騙,殆是疑惑。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說舜時候的樂曲「韶」又美又好,周武王時候的樂曲「武」美卻不夠好。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接著說,「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穿著破衣爛衫和衣著華麗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慚愧的只有子路。這就是匹夫的志氣。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安分守己,不要過問別人職責範圍內的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要做長遠打算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不能因為別人一句話說得好就提拔他,採納好的話不能因人而異。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

(中小學百科知識)

相關焦點

  • 《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準確解讀「君子」和「小人」的內在含義,對《論語》的整體翻譯尤為重要。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雲說】"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
  • 西方經濟學中有「經濟人」的理論假設,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則是...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幫助他人做事的價值導向。朱熹《論語集注》: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惡之異。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為君子是因為他唯義是求,哪怕是捨身取義。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但學者們卻不這麼看,原因就在於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義,小人知道利。但是,這個翻譯過來的句子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不妥的地方。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聽懂《論語》中關於小人與君子的這三句話,職場和生活一片光明
    在論語中,關於小人和君子的話語提出過132次,而君子和小人共同出現也有19次之多。是什麼原因讓君子和小人以如此高的頻率出現於《論語》之中呢?我們首先從這兩個詞語的含義來看。「君子」這個名稱的由來可以從《孔子家語·大婚解》裡孔子與魯哀公對話中看出:「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最後說:「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當然,這裡的君子指的自然是古代帝王,統治者的含義。《左傳》中也有幾處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稱謂,不過這裡指的是人與人,貴族和地位低下之人的分別。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是我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     1.中國近百年來是從封建社會進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種社會形式,孔子時代的純封建的教育學說也就在這百年的過程中,開始暴露它和時代的矛盾,以至到它的沒落。自鴉片戰爭失敗,統治階級已經感覺舊的封建教育與當時社會新的事變不協調,所以魏默生提出在思想方面要去昧患去虛患。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不貪小利,必有大圖原創 2018-02-26 旗艦船長 端木志今日話題:不貪小利,必有大圖孔子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第四個方面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文】子日:「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  嚴格地說,這些問題在中國幾千年裡面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就我們當今社會生活而言,我們應該是趨於義?還是趨於利?現在是市場經濟,全世界都在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既然要發展,那麼肯定就要談利。今天在坐諸君中也有一些從事企業經營的朋友,企業要發展,不談利怎麼行?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認為,是他們的德行、智謀不行,讓人家不信任他們,不讓他們通行。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