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020-12-12 國學新知堂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

【注釋】

(1)楊伯峻:君子、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

【求知】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為君子是因為他唯義是求,哪怕是捨身取義。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

但學者們卻不這麼看,原因就在於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義,小人知道利。但是,這個翻譯過來的句子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不妥的地方。

錢穆先生解釋說,君子對於任何事情總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對於任何事情總是先計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們所明白、知曉的必然不同。

西漢董仲舒,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君子與小人不是從道德上說的,而是以位言的。即君子是指貴族或統治者,而小人是指平民或被統治者。「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意思是說,在上位者應當致力於知曉仁義,在下位者當了解致力於了解財利。

宋代陸象山講解這段文字時說:「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意思好像是說人們所了解知曉的,源自他日常所學習和積累的內容,他所學習積累的內容又根源於他的興趣和志向。錢穆先生稱陸氏說,「於此章喻字外特 拈出習字志字,可謂探本之見。可是,為什麼我總感覺越解越迷糊呢?不將「喻」字理解為明白、知道不行麼?看來越簡單的文字越難解析明白。

如果我們將「喻」字置換為「志」字,句子轉換為「君子志於義,小人志於利」。這樣雖然從意思上通順了,但卻有任意篡改的嫌疑了。希望高明指教。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論語中,關於義利的討論有很多。前面分享過的「論語講解27、31、32」,都是對義和利的討論,有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進入我的主頁,往前面找下。總結起來,儒家關於義、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要求君子要做一個以「義」為價值觀的人。做事要有勇氣堅守道義、有毅力去除私心、貪心,不為利益所蒙蔽,始終只做符合道義之事。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換個視角看《論語》,不一樣的收穫。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義、利的態度和行動上,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這也是大家普通認可的。其實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君子重精神,小人重物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本質是相同,沒有多少區別。義近乎於道,道近乎於天理,同時,人慾就是天理。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沒錯。但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性,人性亙古不變。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因為講到《論語》中的喻,所以引出這些閒話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 寫作教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關於「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今人曰:「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以「利」為話題,自擬題目,聯繫現實寫一篇文章。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有的人說,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較大貢獻,而義利乏辨就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它的研究仍然是有意義的。利是以刀割禾,對於農業國來說,表示收穫,是容易理解的。收穫到可供消費、享受的那些物質就是利。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養學問,當今學者學習的目的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 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就看他是重義還是重利
    在《論語》中是有充分體現的。這裡涉及人生的兩大問題: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的關係和群體與個體的關係。人的生活有兩個方面: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人的生命也有物質生命、精神生命兩方面;物質生命可以叫做身生命,精神生命可以叫做心生命。物質生活的基礎是自然的生物本能,因而與禽獸沒有根本區別,精神生活則是人所獨有的。
  • 君子喻於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讚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究竟誰才是「喻義」、「喻利」的「君子」、「小人」?
    義與利,並不是截然對立和互不相容的兩極。但是後世儒者卻把孟子用來教導帝王的話語,拿去教訓老百姓,原本靠利活命的天下蒼生,又被扣上「小人」的帽子,在生存艱難的困境中,還要背負「小人」的道德罪名,老百姓從此內外交困,豬八戒照鏡子,裡外全都不是人了。義利之辨,雖然是孟子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但是有關用義利來分辨人的高下,最初的系統倡導者顯然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