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
【注釋】
(1)楊伯峻:君子、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
【求知】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為君子是因為他唯義是求,哪怕是捨身取義。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
但學者們卻不這麼看,原因就在於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義,小人知道利。但是,這個翻譯過來的句子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不妥的地方。
錢穆先生解釋說,君子對於任何事情總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對於任何事情總是先計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們所明白、知曉的必然不同。
西漢董仲舒,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君子與小人不是從道德上說的,而是以位言的。即君子是指貴族或統治者,而小人是指平民或被統治者。「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意思是說,在上位者應當致力於知曉仁義,在下位者當了解致力於了解財利。
宋代陸象山講解這段文字時說:「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意思好像是說人們所了解知曉的,源自他日常所學習和積累的內容,他所學習積累的內容又根源於他的興趣和志向。錢穆先生稱陸氏說,「於此章喻字外特 拈出習字志字,可謂探本之見。可是,為什麼我總感覺越解越迷糊呢?不將「喻」字理解為明白、知道不行麼?看來越簡單的文字越難解析明白。
如果我們將「喻」字置換為「志」字,句子轉換為「君子志於義,小人志於利」。這樣雖然從意思上通順了,但卻有任意篡改的嫌疑了。希望高明指教。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