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020-12-12 我從書中來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孔子謝絕了,不肯接受,出來以後對學生們說:「我聽說君子有功才可接受俸祿,現在我勸說景公聽從我的主張,景公還沒有實行,卻要賞賜給我廩丘,他太不了解我了。」讓學生們趕快套好車,立馬就走了。

孔子這時是平民,他在魯國只當過司寇的官,然而,他的人格之高尚,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都難以跟他相提並論,帝王的輔佐之臣也不比他聲望高,因為他取捨從不苟且,篤信義大於利,總是一身正氣凜然!

還有一則故事。

墨子讓弟子公上過 去越國遊說。公上過向越王講述了老師墨子的主張,越王很喜歡,對公上過說:「您的老師如果肯到越國來,我願把過去吳國的土地陰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給他老先生。」公上過 回去稟報給墨子,墨子說;「你看越王能聽從我的話、採納我的主張嗎?」公上過回道:「恐怕不能。」墨子道:「不僅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就是你也不了解我的心意。假如越王聽從我的話、採納我的主張,我衡量自己的身體穿衣,估量自己的肚子吃飯,我將處於客居之民的地位,不敢要求做官;

假如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採納我的主張,即使把整個越國給我,我也用不著它。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採納我的主張,我卻接受他的國家,這是拿原則做交易。拿原則做交易,何必到越國去?即使是中原之國也可以啊。」

大凡對於人不可不仔細考察。秦國的鄙野之人,因為一點小利的緣故,弟兄之間就相互打官司,親人之間就相互殘害。現在墨子可以得到越王的國土,卻擔心損害了自己的道義,因而謝絕了,這可以說是能保持操行的了。對比下來,秦國的鄙野之人與墨子簡直是天壤之別。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說:「居利思義,在約思純。」 《呂氏春秋·離俗》中講:「非其義,不受其利。」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

「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向孟子請教治國之道時,開始就問:「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即是說「老先生,你不遠千裡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直接回道:「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意思是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在孟子的眼裡,仁義就是最大的利,誰掌握了仁義,用仁義治國,誰就能得天下。

生活中,我們也有聽到過類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無所不為」的話,那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想要得到什麼都是依據道義,光明正大靠自己的堅實付出換來的,而小人則不同,他只要想到什麼,就不在乎道德仁義,即使手段卑劣,即使所要的東西不正當,他都恣意而為,絲毫不把道義放在眼裡。

一件事,小人正視它時,總是先想到這事兒對自己有沒有什麼好處,而一個君子則不同,他能超越小我,而生發出對黎民百姓的同情,甚至還有對整個人類萬物的悲憫。程子說:「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楊氏曰:「君子有捨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孰有捨生而取義哉?其所喻者 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由這個很明顯看得出來,不輕易為利所動,遇到利後而會先思義,這樣的人才配稱君子;相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心中一點道義的原則都沒有,肯定是小人。

《易傳》中有講到「利者,義之和也」,一個人行道義久了自然有利來。我們做一件事,最好的心境是只管耕耘,只全心全意於過程,莫太計較結果,因為結果只是整個過程的很小一部分而已,盡人事才是最重要的。

《禮記·樂記》中,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君子做事都是以天地為楷模,依義而行。小人則不同,小人在乎的更多的是私慾、私利,只管自己好,完全不顧及他人。以此,君子是人格圓滿的人,小人是人格殘缺的人。

《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換成今天的話來講,即是,孟子說:「雞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類的人;雞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蹠一類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蹠的區別,沒有別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罷了。」

孔子說:「君子懂得道義,依道義行;小人只懂得小利,為私慾行。」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小人之舉?有沒有會被自己一時的私心所蒙蔽,拋棄了道義,以利益為原則做了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沒有闖紅燈?如果你今天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的一群人看著路上沒車就闖紅燈了,你堅持住沒有闖紅燈,那麼那個時刻的你,就沒有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蒙蔽,就是個做事喻於義的君子。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什麼叫「喻」?這個字要注意。現代人喜歡講邏輯,邏輯是西方文化,十六世紀以後邏輯之道大行,它是根據希臘的原始邏輯發展而來的。邏輯是一種思考的方法。我們曾經介紹哲學,哲學要問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者先有女?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君子,本意為君王之子,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本意指庶民,普通人,後指道德低下的人。喻,知道、懂得。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義、利的態度和行動上,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這也是大家普通認可的。其實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君子重精神,小人重物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本質是相同,沒有多少區別。義近乎於道,道近乎於天理,同時,人慾就是天理。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沒錯。但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性,人性亙古不變。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注釋】①喻:明白,懂得。【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義和利,是古今中外歷代朝政乃至現在社會,以及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大問題。在中國,從漢代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是把義放在首位,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孔夫子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寫作教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關於「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今人曰:「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以「利」為話題,自擬題目,聯繫現實寫一篇文章。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用兵器對著羊,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可以理解為殺羊,也可以理解為「人執戈矛守衛羊群」。儒家又說:「義者,宜也。」據考證,宜是在砧板上切肉。這似乎不是宰殺的意思。《莊子·大宗師》有這麼一段話:「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這裡莊子說的是違背世人的一般見解,實際上一般見解應該是「萬物」為「義」。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讚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就看他是重義還是重利
    《論語》又說:在處理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的關係上,是精神生命第一,還是物質生命第一,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人們常常引用這句話批評儒家只講義不講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孔子主張精神為上,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並不是反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
  • 君子喻於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君子與小人如何交朋友?
    對於「朋友」一詞的連用,《周易》中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在註解中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兩個人師出同門可以稱作是朋,志趣相投可以稱作是友。古人的正人君子在交友過程中,往往自始至終都管穿著這樣的一個原則,志同道合方可做朋友。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究竟誰才是「喻義」、「喻利」的「君子」、「小人」?
    義與利,並不是截然對立和互不相容的兩極。但是後世儒者卻把孟子用來教導帝王的話語,拿去教訓老百姓,原本靠利活命的天下蒼生,又被扣上「小人」的帽子,在生存艱難的困境中,還要背負「小人」的道德罪名,老百姓從此內外交困,豬八戒照鏡子,裡外全都不是人了。義利之辨,雖然是孟子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但是有關用義利來分辨人的高下,最初的系統倡導者顯然是孔子。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季氏)都能忍心做出來,那麼他什麼事做不出來呢?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