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020-12-12 李保佳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

論語中,關於義利的討論有很多。前面分享過的「論語講解27、31、32」,都是對義和利的討論,有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進入我的主頁,往前面找下。總結起來,儒家關於義、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要求君子要做一個以「義」為價值觀的人。做事要有勇氣堅守道義、有毅力去除私心、貪心,不為利益所蒙蔽,始終只做符合道義之事。

儒家學習講究切己體察,凡事都放在自己身上去體會。所以我們也要把這句話放在自己身上體會。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小人之舉?有沒有會被自己一時的私心所蒙蔽,拋棄了道義,以利益為原則做了事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沒有闖紅燈?如果你今天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的一群人看著路上沒車就闖紅燈了,你堅持住沒有闖紅燈,那麼那個時刻的你,就沒有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蒙蔽,就是個做事喻於義的君子。

華杉老師說:君子做事,必明辨是非,不會被利益所迷惑,也不會迷失方向,專注于堅持自己的使命。義和利沒有必然的聯繫,並不是說選擇義,就無法選擇利。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機緣;義,是你價值觀的選擇和做事的態度、原則。

但是,好像有時候,選擇了義,就無法選擇利。這種選擇挺讓人痛苦,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個痛苦並不存在。華杉老師說:

喻於利,不代表你就能得到利益。相反可能會讓你陷入患得患失、心不安的狀態中,然後是糾結、焦慮,最終一無所獲,後悔不及。喻於義,就是做事只按照價值觀做事,不關心最後的利益得失。只管耕耘,不管收穫。專注於自己的使命,能拒絕誘惑,能抓住計劃,心安理得,靜候佳音。這時候有人就要問了,靜候佳音,可以嗎?萬一堅持了一輩子,也等不來佳音,沒有成功怎麼辦?那就接受!人們總是對結果不接受,總想著改變結果,但是為了結果所作出的各種折騰,反而不能改變結果,而是越陷越深,離結果越遠。有個成語「揠苗助長」,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君子也不知道下一刻做什麼,只管安心的把手頭上的事做好就可以了。

安心做事,接受結果。這就是君子喻於義,對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因明有幾個步驟,簡單的講:「宗、因、喻、合」。「宗」就是前提,說話必有宗,引伸「宗」的理由為「因」。有時候有宗有因還講不清楚的事情,只有用比喻來說明,這就是「喻」,在《莊子》中叫做「寓言」。每個宗教裡的寓言都很多,像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聖經》,就有很多寓言,每個大教主都很會講譬喻,其中還包括了隱語和幽默話。宗、因都講通了,那麼就是結論的「合」了。因為講到《論語》中的喻,所以引出這些閒話來。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換個視角看《論語》,不一樣的收穫。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義、利的態度和行動上,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這也是大家普通認可的。其實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君子重精神,小人重物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本質是相同,沒有多少區別。義近乎於道,道近乎於天理,同時,人慾就是天理。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沒錯。但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性,人性亙古不變。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一件事,小人正視它時,總是先想到這事兒對自己有沒有什麼好處,而一個君子則不同,他能超越小我,而生發出對黎民百姓的同情,甚至還有對整個人類萬物的悲憫。程子說:「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楊氏曰:「君子有捨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孰有捨生而取義哉?其所喻者 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我說收善書,有人誠懇地說:「你收善書,怎麼發財?必須炒作。」我說:「不想發財。」他說:「不可能,那買書幹什麼。」我說:「買書不是為利。」怎麼講,他也不信。他的思維,只局限在利的層面。人們只看到利的層面,不能在義的層面考慮問題,這就是很多人錯失了機會的原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並不是貶低小人,沒有一點貶低的意思。對君子用義來教育,走大道。義,就是大道的選擇和走大道。
  • 「李保佳講論語10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李保佳講論語10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翻譯:孔子說:君子會成全別人的美事,不會促成別人的惡事。小人則是反過來。這句話很簡單,不用翻譯就能聽明白。君子會在別人旁邊搭把手,幫助別人達成自己的好事,而不會在別人要做壞事的時候再旁邊鼓勵,把別人往坑裡推。我們在看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就會聯想到自己身上,把自己帶入到君子的角色中,覺得自己就是個成人之美的人。但如果仔細想的話,也許我們並沒有做到成人之美。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寫作教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關於「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今人曰:「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以「利」為話題,自擬題目,聯繫現實寫一篇文章。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有的人說,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較大貢獻,而義利乏辨就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它的研究仍然是有意義的。利是以刀割禾,對於農業國來說,表示收穫,是容易理解的。收穫到可供消費、享受的那些物質就是利。
  • 「李保佳講論語119」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李保佳講論語119」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辦事以義理為根本,做事符合禮節,說話謙遜,靠誠信把事情辦成,這就是君子啊。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君子辦事四步驟。義以為質第一步,就是要用義理,作為評判事情的標準。辦一件事情之前,先是要做判斷,定決策,然後才能動手辦這件事。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 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就看他是重義還是重利
    我們在前幾期就講過了儒家的義利之辨,這也是儒家關於做人的重要的標準。在《論語》中是有充分體現的。這裡涉及人生的兩大問題: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的關係和群體與個體的關係。人的生活有兩個方面: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翻譯:孔子教給學生的就4個點:文、行、忠、信文,指的是文獻知識、技能;行,指的是行為規範;忠,指的是做事盡心盡力;信,指的是做人可靠、誠信。具體可查看我之前寫過的 [「李保佳講論語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是做人的要求。誠信是一個人行走社會的潤滑劑,如果沒有誠信,就像是車沒有了軲轆一樣,不知道該如何在社會上行走。具體可查看我之前寫過的[「李保佳講論語2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李保佳講論語7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
    「李保佳講論語7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翻譯:孔子對顏回說:用到我的話,我就盡力去做,不用我的話,我就雪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