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
論語中,關於義利的討論有很多。前面分享過的「論語講解27、31、32」,都是對義和利的討論,有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進入我的主頁,往前面找下。總結起來,儒家關於義、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要求君子要做一個以「義」為價值觀的人。做事要有勇氣堅守道義、有毅力去除私心、貪心,不為利益所蒙蔽,始終只做符合道義之事。
儒家學習講究切己體察,凡事都放在自己身上去體會。所以我們也要把這句話放在自己身上體會。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小人之舉?有沒有會被自己一時的私心所蒙蔽,拋棄了道義,以利益為原則做了事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沒有闖紅燈?如果你今天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的一群人看著路上沒車就闖紅燈了,你堅持住沒有闖紅燈,那麼那個時刻的你,就沒有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蒙蔽,就是個做事喻於義的君子。
華杉老師說:君子做事,必明辨是非,不會被利益所迷惑,也不會迷失方向,專注于堅持自己的使命。義和利沒有必然的聯繫,並不是說選擇義,就無法選擇利。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機緣;義,是你價值觀的選擇和做事的態度、原則。
但是,好像有時候,選擇了義,就無法選擇利。這種選擇挺讓人痛苦,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個痛苦並不存在。華杉老師說:
喻於利,不代表你就能得到利益。相反可能會讓你陷入患得患失、心不安的狀態中,然後是糾結、焦慮,最終一無所獲,後悔不及。喻於義,就是做事只按照價值觀做事,不關心最後的利益得失。只管耕耘,不管收穫。專注於自己的使命,能拒絕誘惑,能抓住計劃,心安理得,靜候佳音。這時候有人就要問了,靜候佳音,可以嗎?萬一堅持了一輩子,也等不來佳音,沒有成功怎麼辦?那就接受!人們總是對結果不接受,總想著改變結果,但是為了結果所作出的各種折騰,反而不能改變結果,而是越陷越深,離結果越遠。有個成語「揠苗助長」,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君子也不知道下一刻做什麼,只管安心的把手頭上的事做好就可以了。
安心做事,接受結果。這就是君子喻於義,對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