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第三,韌性不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
第四,公私態度不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則容易驕傲自滿,做不到泰然自若。
(孔子訓道)
第七,敬畏心不同。
「君子有畏,小人無畏」,出自《論語·季氏》,原句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教誨,而小人卻無所畏懼,不敬畏天命,不尊重德行高的人,甚至輕侮聖人的教誨。
第八,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孔子)
第九,擔當不同。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
第十,獨立性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既能融入大環境,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特見解,而小人則只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並不是真正的和諧貫通。
(君子第一要義:坦蕩)
以上便是《論語》給出的君子與小人的十大區別。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心胸寬廣;第二,重義輕利;第三,堅持理想;第四,大公無私;第五,明辨善惡;第六,不驕不躁;第七,心存敬畏;第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第九,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第十,保持思想獨立,不可隨波逐流。
以上十條,只要有一條做不到,就不能稱作真正的君子,但若要全部做到,又談何容易?你我凡人,要麼「長戚戚」、要麼「喻於利」、要麼「比而不周」、要麼「同而不和」,要麼「驕而不泰」,要麼沒有是非觀念,要麼沒有敬畏之心,要麼難當大任,要麼人云亦云,要麼遇到困難就退縮,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淪為孔子口中的小人。
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成為君子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