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2020-12-18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第三,韌性不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

第四,公私態度不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則容易驕傲自滿,做不到泰然自若。

(孔子訓道)

第七,敬畏心不同。

「君子有畏,小人無畏」,出自《論語·季氏》,原句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教誨,而小人卻無所畏懼,不敬畏天命,不尊重德行高的人,甚至輕侮聖人的教誨。

第八,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孔子)

第九,擔當不同。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

第十,獨立性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既能融入大環境,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特見解,而小人則只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並不是真正的和諧貫通。

(君子第一要義:坦蕩)

以上便是《論語》給出的君子與小人的十大區別。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心胸寬廣;第二,重義輕利;第三,堅持理想;第四,大公無私;第五,明辨善惡;第六,不驕不躁;第七,心存敬畏;第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第九,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第十,保持思想獨立,不可隨波逐流。

以上十條,只要有一條做不到,就不能稱作真正的君子,但若要全部做到,又談何容易?你我凡人,要麼「長戚戚」、要麼「喻於利」、要麼「比而不周」、要麼「同而不和」,要麼「驕而不泰」,要麼沒有是非觀念,要麼沒有敬畏之心,要麼難當大任,要麼人云亦云,要麼遇到困難就退縮,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淪為孔子口中的小人。

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成為君子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言外之意就是高標準還不能讓滿意,何況降低標準呢?顏回的回答,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提不出治國的辦法,那是君子的恥辱;提出完備的治國方案,卻不受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能容納然後才能看出君子。這說明,顏回面對困境,始終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懷疑,不妥協。顏淵的確比子路、子貢看法高明,這也是孔子想要的結果。
  •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雲說】"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不貪小利,必有大圖原創 2018-02-26 旗艦船長 端木志今日話題:不貪小利,必有大圖孔子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第四個方面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而一個人處處張揚,處處表現出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閒,這就是小人。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為君子是因為他唯義是求,哪怕是捨身取義。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但學者們卻不這麼看,原因就在於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義,小人知道利。但是,這個翻譯過來的句子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不妥的地方。
  • 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孔子用十條標準告訴你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釋義: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感悟: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 《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準確解讀「君子」和「小人」的內在含義,對《論語》的整體翻譯尤為重要。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每個人當中都有小人和君子性質,就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子曰:「君子坦蕩蕩」。孔子認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西方經濟學中有「經濟人」的理論假設,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則是...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幫助他人做事的價值導向。朱熹《論語集注》: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惡之異。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很注重「君子」二字,在《易經》《道德經》《論語》《中庸》《孟子》等名篇巨著裡,都有提到關於「君子」的品德和修養。上到周易玄學,下到國學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學著作裡,也有關於「君子」的論斷。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是我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換個視角看《論語》,不一樣的收穫。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張居正註:「夫君子小人所喻不同如此。然喻義則君子固自成其君子,而天下之事亦因以濟。喻利則小人固終陷於小人,而天下之事亦因以壞。修已用人者,可不慎擇而深辨之哉!」義指的是為公,利指的是為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