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很注重「君子」二字,在《易經》《道德經》《論語》《中庸》《孟子》等名篇巨著裡,都有提到關於「君子」的品德和修養。
上到周易玄學,下到國學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學著作裡,也有關於「君子」的論斷。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
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其實說的都是君子,都是君子的修養,也是「君子」二字所承載的精神內涵。
尤其是「君子不器」,「器」字很有意思,也有很多門道。為什麼「君子不器」,而小人就「器」呢?這也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區別。
所謂「器」,就是固定的形狀。從能力方面講,就是某方面的特定能力;從性格方面講,器就是一個人的個性;從處事方面講,器就是計較。所以「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局限於常態,能夠順應發展,有胸懷,有格局,有氣度,明事理。而這些,正是「小人」做不到的地方。
老子講「上善若水」,和「君子不器」其實是一個道理。老子所講的「道」也是無形的,上善如水就是說,君子就應當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不刻板,不默守,有思想,有教養。
對君子來說,杯子是圓的,他就是圓的;杯子是方的,他就是方的;杯子歪七扭八,他也就歪七扭八;杯子小,水就裝得少,多裝,就會溢出來。
水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無所謂。人有不滿意,但水沒有不滿意。這叫做上善。一個人的修養能達到這樣的狀態,才可以成為「君子」。
理解了「君子不器」和「上善若水」,佛學的「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也就好理解了。
前邊我們已經知道了「君子」有修養,通萬物,所以也就知因果。他們清楚的知道,現在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己因之果,所以對自己遇到的所有「狀況」都樂得迎之,然後為未來果努力造積極的當下因。這樣他們就在處世方面呈現出一種樂觀祥和的樣貌。
「小人冤枉做小人」說的是,對於小人來講,他們往往看不透因果,所以欲望、貪婪、利益薰心等人性弱點全部佔全了。他們不注重當下的言行,過分的我行我素,甚至有的還做出了違法的行為,偷雞摸狗、欺世枉騙,到頭來,不是被抓「判刑」,就是出現不好的「惡報」,這些都是他咎由自取,因果報應的結果。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不僅見於各大國學名著,其實也滲透到生活和人性的各個方面。我們讀國學,一是學識,二是修養,三是境界。望我們一起進步!
讀者們,關於佛學的這句話,和「君子不器」的理解,大家還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