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2020-12-19 文史道

中國古代很注重「君子」二字,在《易經》《道德經》《論語》《中庸》《孟子》等名篇巨著裡,都有提到關於「君子」的品德和修養。

上到周易玄學,下到國學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學著作裡,也有關於「君子」的論斷。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

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其實說的都是君子,都是君子的修養,也是「君子」二字所承載的精神內涵。

尤其是「君子不器」,「器」字很有意思,也有很多門道。為什麼「君子不器」,而小人就「器」呢?這也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區別。

所謂「器」,就是固定的形狀。從能力方面講,就是某方面的特定能力;從性格方面講,器就是一個人的個性;從處事方面講,器就是計較。所以「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局限於常態,能夠順應發展,有胸懷,有格局,有氣度,明事理。而這些,正是「小人」做不到的地方。

老子講「上善若水」,和「君子不器」其實是一個道理。老子所講的「道」也是無形的,上善如水就是說,君子就應當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不刻板,不默守,有思想,有教養。

對君子來說,杯子是圓的,他就是圓的;杯子是方的,他就是方的;杯子歪七扭八,他也就歪七扭八;杯子小,水就裝得少,多裝,就會溢出來。

水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無所謂。人有不滿意,但水沒有不滿意。這叫做上善。一個人的修養能達到這樣的狀態,才可以成為「君子」。

理解了「君子不器」和「上善若水」,佛學的「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也就好理解了。

前邊我們已經知道了「君子」有修養,通萬物,所以也就知因果。他們清楚的知道,現在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己因之果,所以對自己遇到的所有「狀況」都樂得迎之,然後為未來果努力造積極的當下因。這樣他們就在處世方面呈現出一種樂觀祥和的樣貌。

「小人冤枉做小人」說的是,對於小人來講,他們往往看不透因果,所以欲望、貪婪、利益薰心等人性弱點全部佔全了。他們不注重當下的言行,過分的我行我素,甚至有的還做出了違法的行為,偷雞摸狗、欺世枉騙,到頭來,不是被抓「判刑」,就是出現不好的「惡報」,這些都是他咎由自取,因果報應的結果。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不僅見於各大國學名著,其實也滲透到生活和人性的各個方面。我們讀國學,一是學識,二是修養,三是境界。望我們一起進步!

讀者們,關於佛學的這句話,和「君子不器」的理解,大家還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相關焦點

  • 夏正俊-你是要「樂得做君子」,還是要「冤枉當小人」?
    就像人人都想做個好人,但是現實中,做好事卻被冤枉,做壞人反而沒有報應,也總是讓我們堅定做好人的這顆心發生動搖。究竟該怎麼選擇呢?今天我們分享兩句話: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希望你能從中悟到什麼。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這句話到底該怎麼解釋,「懷土」的「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先看原文。德與土「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懷德懷,懷著、想著。什麼又叫「德」呢?道之得於心謂之德,道從內心感發,就叫做德,道在內心,德在行為。比如,你看到一個老奶奶過馬路,心裡覺得應該去扶她,你戰勝了被碰瓷的恐懼之後,果然這樣做了,內心的道,指導了你行動上的德。不光是內心有道,這個道還能支配你行動上的德,身體力行地把內心的道付諸於行動,這才叫君子懷德。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分重視講道德的社會,君子事實上成了一種道德規範。不為君子,則為小人。不做聖人,即是禽獸。普通人既要努力做君子,但又實在滅不了自己的私心和欲望,稍不留神,君子就變成了偽君子。也可能是巧合,中國人講究做君子,結果就出了很多偽君子。英國人講究做紳士,結果就被歐洲大陸的很多國家說虛偽,也包括他們自己。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季氏)都能忍心做出來,那麼他什麼事做不出來呢?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孔子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有孔子說的這麼一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國學經典語錄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孔子一生留下了許多令人振聾發聵的名言警句,大多數句子跟做人、做學問有關。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他說:「不可能,那買書幹什麼。」我說:「買書不是為利。」怎麼講,他也不信。他的思維,只局限在利的層面。人們只看到利的層面,不能在義的層面考慮問題,這就是很多人錯失了機會的原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並不是貶低小人,沒有一點貶低的意思。對君子用義來教育,走大道。義,就是大道的選擇和走大道。小人喻小孩的水平,講大道理,他不明白。用利來誘導他,講清道理,讓他也走大道。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什麼叫「喻」?這個字要注意。現代人喜歡講邏輯,邏輯是西方文化,十六世紀以後邏輯之道大行,它是根據希臘的原始邏輯發展而來的。邏輯是一種思考的方法。我們曾經介紹哲學,哲學要問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者先有女?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
  • 識別君子與小人
    因此,在為人處世方面,君子和小人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此章就是孔子眼中這兩類不同風格的人的區別。在孔子看來,君子是很容易相處的,他平易近人,但是你很難取悅於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反而會惹得他不高興。君子在用人的時候會量才受職,而不是任人唯親。據史書記載,東漢太尉楊震清正廉潔,唯才是舉。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讚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自己也是這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小人總無錯,君子常思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麼是君子?君子並不是好當的
    對於「君子」一詞我們都不陌生,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君子呢?君子在最開始的時候指的是君王之子,也就是一個國家君王的兒子,到了後來才把君子和道德聯繫在了一起。其實「君子」一詞一共有8種意思,這8種意思證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漢字的魅力,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什麼是君子?第一種意思:君子是一種竹子的名稱,有一種竹子叫做君子竹。不過後來的竹子與蘭花、菊花、梅花一起合稱為了四君子。第二種意思:君子是一種酒的名稱,在古代有一種酒就被稱為君子酒。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胸懷坦蕩,不會做違天地良心的事情;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表面雖然張牙舞爪,心裡卻常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小人常有理,君子常思過
    這句話是:「小人無錯,君子常過。」意思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有問題往往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而小人卻認為自己沒有錯。生活在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對待所犯錯誤的態度卻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小人總是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而君子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