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27 社會甚姿態

在《論語·為政第二》有孔子說的這麼一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什麼意思?

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什麼意思?

象形倆個人相同,通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是倆個人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夠普遍。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什麼意思?

相關焦點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論語學習心得——為政第二(3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為政第二的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馬:好。這種翻譯是引申的意義。
  • 國學經典語錄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周而不比」正解
    【周而不比】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正本2.13 -2.14:君子周而不比真正的道理是講這個的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兩章節放一起。主要是2.13章節,無歧義,無可闡釋之處,類似於大白話也,道理明白曉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是針對子貢而言的。子貢患於行而不患於言。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二,看交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感悟: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季氏)都能忍心做出來,那麼他什麼事做不出來呢?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小人比而不周
  • 拙讀《論語》第三百三十九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講究和諧,糾正別人錯誤的意見,而不盲目附和跟從,小人盲從,卻不肯表示自己的意見。」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不一定觀點相同;小人只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相處而與不同觀點的人不能和諧相處。」拙的體會:孔子之前也有說過此類的話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求吃得飽足,不求住得安逸,勤於做事而言談謹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倫語》為政篇14:從做事的角度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關鍵詞: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直接翻譯:君子做事的時候考慮得比較周全,不僅要將事情做成,同時也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事情的效果,能夠團結身邊的人而不是勾結私黨的方式;小人只會因私立而勾結同黨
  • 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孔子用十條標準告訴你
    釋義: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感悟: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喻義,小人喻利
    之說,那麼何謂四維呢?「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義,不僅是「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中的正值謙明之氣,更是「義者,宜也」中的制事之宜,更有「君子喻義,小人喻利」的民族族氣節。 君子有信,梁山好漢,桃園三結義多是傳唱男人的這類友誼。義氣並不僅僅是兄弟之間兩肋插刀的情誼,也可延伸到民族,國家的大義上。孔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者也。」西漢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誘惑,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至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徒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殷切希望弟子能完善個人的德育。
  • 孔子關於欲望的名言有哪些?「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什麼意思
    孔子關於欲望的名言有哪些?原來這句名言,還有個「好色」的典故:古往今來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很多,關於欲望的也不少,比如這些: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自己不能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2、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通過不義之舉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猶如浮雲。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