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語》為政篇14:從做事的角度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2020-12-08 驍寒文化驛站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關鍵詞:

周:團結多數人;

比:勾結;

直接翻譯:君子做事的時候考慮得比較周全,不僅要將事情做成,同時也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事情的效果,能夠團結身邊的人而不是勾結私黨的方式;小人只會因私立而勾結同黨,不會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

解析如下:

這句話的關鍵是「周」與「比」的區別,雖然兒子都有團結人的意思,但是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差別。

「周」有著通達、圓融的本意,是大同的意思,所以君子做事追求大多數人的利益得到滿足;

「比」是團結身邊的人,不過尋找那些與自己私利一致、價值取向一樣的同黨結成的團體,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更深層次的說小人之間的價值取向會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極為不穩固。隨時都有可能因為不同的私利刀兵相見,翻臉不認人,其主要原因就是不穩固的結黨前提只是某些私利的共同觀點臨時結成而已。

但是君子的目標和理想不會改變,他們的思維永遠是以周圍大部分人的取向為基準點,所以說君子周而不比。

相關焦點

  • 論語學習心得——為政第二(3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為政第二的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馬:好。這種翻譯是引申的意義。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
  • 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孔子用十條標準告訴你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做事,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讀完《論語》10個短句,秒懂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配圖)
    《論語》裡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句子有很多,有一百多處。現將感興趣的10個短句歸納一下,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01、選自《為政》。意思:君子考慮別人周全,而不跟別人攀比。小人跟別人攀比,而不考慮別人周全。註:君子,指有修養的人。小人,指沒修養的人。聯想:做自己的事,多替他人考慮。不要不考慮他人,而只想著自己的利益。02、選自《裡仁》。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收到關於真小人和偽君子的回答邀請時,頭條上的回答馬上要破千了。瀏覽了兩篇點讚量閱讀量最高的文章,覺得有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遂決定寫上一篇。
  • 論語正本2.13 -2.14:君子周而不比真正的道理是講這個的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兩章節放一起。主要是2.13章節,無歧義,無可闡釋之處,類似於大白話也,道理明白曉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是針對子貢而言的。子貢患於行而不患於言。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孝心比孝行更重要。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論語丨為政篇(原文譯文匯總)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為政篇【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二篇「 顏淵篇 」,主要集中表達了仁、禮、政三者的關係內容。
  • 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