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2021-02-08 詩刊社


來源:詩詞天地



雖然現在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


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



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


但如果是不和道義的是,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成人之惡,為虎作倀。


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


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6.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


而一個人處處張揚,處處表現出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閒,這就是小人。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7.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



8.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時候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



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君子總是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10.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


《論語》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越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越能看出以一個人的本質。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 【薦讀】10個細節,看清身邊的君子與小人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其實「德行」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我認為,除了正常人,還有小人和真小人,君子和偽君子之分。先說說小人。按字面理解,應該是不成熟,不懂規矩的人。但實際上指的卻是成熟的,懂規矩卻不守規矩的人。這種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總是會不擇手段的去算計別人。他們無利不起早,一旦有利可圖,往往會表現的很殷勤甚至很貼心。且有心算無心,被算計的人通常還會把他們當做是朋友,甚至無所不談的知心人。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孔子用十條標準告訴你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識別君子與小人
    因此,在為人處世方面,君子和小人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此章就是孔子眼中這兩類不同風格的人的區別。在孔子看來,君子是很容易相處的,他平易近人,但是你很難取悅於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反而會惹得他不高興。君子在用人的時候會量才受職,而不是任人唯親。據史書記載,東漢太尉楊震清正廉潔,唯才是舉。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
  • 《倫語》為政篇14:從做事的角度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關鍵詞: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直接翻譯:君子做事的時候考慮得比較周全,不僅要將事情做成,同時也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事情的效果,能夠團結身邊的人而不是勾結私黨的方式;小人只會因私立而勾結同黨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在於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在於利益。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小人常有理,君子常思過
    這句話是:「小人無錯,君子常過。」意思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有問題往往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而小人卻認為自己沒有錯。生活在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對待所犯錯誤的態度卻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小人總是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而君子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