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2021-03-01 智囊庫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義: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釋義: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感悟: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

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釋義: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但如果是不合道義的,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成人之惡,為虎作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義: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

感悟: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釋義: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主要看氣質」。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釋義: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

感悟:古人說,志當存高遠。做人兩個方向,一個向上,所謂「上達」,一個向下,所謂「下達」。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釋義: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是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

感悟: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雖蹈刑闢而不顧。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釋義: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感悟: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君子總是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而小人則正好相反,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對別人求全責備,自然不會有進步。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釋義: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感悟: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越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越能看出一個人的本質。



別人尊重你,並不是因為你優秀,而是別人很優秀!



相關焦點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句名言叫做「親君子,遠小人」。
  • 《論語》人生講堂:為什麼要親君子,遠小人
    天地間有陽必有陰,人世間有君子必有小人。君子和小人,在《論語》裡最初指的「君子」「小人」只是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含義區分,並不存在道德含義。當然,隨著歷史發展後人的解讀,漸漸地「君子」「小人」已經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得當與否。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 小人總無錯,君子常思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結合起來理解,為什麼小人不輕易遷居?因為他們沉溺於已有的安逸的狀態。楊老把土解釋成故土,自然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既然「重遷」,從不輕易遷居,那他生活所在的地方當然就是故土了,但是引申一下,這裡的土可以理解成「安於現狀的生活」。
  • 《易經》解卦:親賢臣而遠小人
    ,小人之交濃如醴」,……,總之一句話,雙方是勢如水火的敵對關係,有志君子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將小人從自己的身邊斥退。這一點,智慧如諸葛亮也曾經告誡過後主劉禪,在《出師表》中,就說「親賢臣而遠小人」與「親小人而遠賢臣」是導致先漢與後漢之所以興隆與傾頹的緣由,其實仔細的想一想,也真的很有一點道理。
  • 為什麼爛好人周圍都是小人,君子棄而遠之?
    小陳總是怕得罪別人,拼命的降低自己的格調,以求得他人的滿意,甚至是一些無理要求,比如打飯等,也要他包辦,而小陳總是樂意去做,大家背後都嘲笑他,認為他太好欺負了,這個小陳就是典型的「爛好人」。而這些欺負他的同事們,在其他同事眼裡也許是謙謙君子,展現人性很好的一面,但就是都在小陳面前展現人性的惡。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真小人和小人的區別就是,他們往往沒有利益的考量,或者說是損人不利己的一類人。一般而言,這往往是不成熟的表現。其實,人山人海中叫破皇帝的新裝的那個人,本來就是個孩子——真正的「小人」。但是,揭穿真相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這種人往往也是受傷最多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會很不受歡迎,顯得很傻,很孤立,甚至很可憐。所以很稀缺。這種真小人,其實就是不懂變通的老實人。
  • 夏正俊-你是要「樂得做君子」,還是要「冤枉當小人」?
    今天我們分享兩句話: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希望你能從中悟到什麼。1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說「小人冤枉做小人」?一個人如果總覺得自己冤枉,總是找理由推脫,就一輩子當小人。這樣的人,我們要同情他,包容他,這也是道為什麼沒有魔顯得有那麼大威勢的原因。有一個功是最難的,叫忍辱功。所有功法裡面最上乘、最難修的,就是忍辱功。
  • 小人常有理,君子常思過
    這句話是:「小人無錯,君子常過。」意思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有問題往往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而小人卻認為自己沒有錯。生活在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對待所犯錯誤的態度卻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小人總是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而君子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他說:「不可能,那買書幹什麼。」我說:「買書不是為利。」怎麼講,他也不信。他的思維,只局限在利的層面。人們只看到利的層面,不能在義的層面考慮問題,這就是很多人錯失了機會的原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並不是貶低小人,沒有一點貶低的意思。對君子用義來教育,走大道。義,就是大道的選擇和走大道。小人喻小孩的水平,講大道理,他不明白。用利來誘導他,講清道理,讓他也走大道。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第一個戚是指的斧子,第二個戚是指的斧別人,攻擊別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別人的。  蕩:清除,洗滌。譯文孔子說:「君子清除自身的缺點,身輕體也安;小人總是斧攻別人。」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知道了君子與小人的習性剛好是兩個極端。  那些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挑三揀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