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總無錯,君子常思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2020-12-17 素佛堂

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

《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就是說,人應該多反省自己,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是非不放,不要總是責備別人,只有這樣才能遠離一切怨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犯過錯是很正常不過的事。因為我們都有煩惱習氣,這些煩惱習氣表現在身體、意念、言語上就會犯過失。比如《道德經》說寵辱若驚,聽到人家讚美,就很高興,洋洋自得,聽到人家批評,他就很惱怒,這些都是毛病習氣。

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已,則知明兒行無過矣」。他強調通過廣泛的學習並歲時審視自己的言行,達到一個智慧洞明,言行無咎的完善境界和晴朗的思想意識天空。

不覺於世,即不發覺其他的事情,不覺察其他的事情。只覺自己,即只關心自己,關注覺悟自己。個人為什麼會無知? 無知就是不會反省自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圓滿。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犯了過失其實並不怕,怕的是什麼?不肯改,子曰: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倘若反觀自身,看到自己要提升的地方,不僅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相關焦點

  • 小人常有理,君子常思過
    這句話是:「小人無錯,君子常過。」意思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有問題往往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而小人卻認為自己沒有錯。生活在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對待所犯錯誤的態度卻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小人總是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而君子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
  • 李端芹丨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我突然想到一句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如果你是小人,錯誤常常在別人,不僅為子不孝,甚至影響後世和睦。剛看過一則故事。村子裡有兩戶人家,東邊的王家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得十分痛苦;西邊的李家,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得快樂無比。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我認為,除了正常人,還有小人和真小人,君子和偽君子之分。先說說小人。按字面理解,應該是不成熟,不懂規矩的人。但實際上指的卻是成熟的,懂規矩卻不守規矩的人。這種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總是會不擇手段的去算計別人。他們無利不起早,一旦有利可圖,往往會表現的很殷勤甚至很貼心。且有心算無心,被算計的人通常還會把他們當做是朋友,甚至無所不談的知心人。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解
    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孔子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往往會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識別君子與小人
    因此,在為人處世方面,君子和小人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此章就是孔子眼中這兩類不同風格的人的區別。在孔子看來,君子是很容易相處的,他平易近人,但是你很難取悅於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反而會惹得他不高興。君子在用人的時候會量才受職,而不是任人唯親。據史書記載,東漢太尉楊震清正廉潔,唯才是舉。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那些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挑三揀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這種人根本聽不進去長者的教誨,本身已是滿身成見,任何勸勉也聽不進去,只裝了一肚子垃圾,還自以為是的不懂裝懂,這種人怎麼去培養他的君子之道呢?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與「小人」比較而論,從道德修養、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別。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
  • 君子還是小人?其實並不矛盾,君子善用小人之道才是上策
    生活中有人經常無比嫌棄小人,表示自己永遠不會與其同流合汙,而且將小人用的手段當作是洪水猛獸,一直堅定自己的原則,標榜自己為君子。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是非分明?君子和小人真的就必須分得那麼清楚?就像這個問題一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其實一切都源於自己的內心。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