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
《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就是說,人應該多反省自己,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是非不放,不要總是責備別人,只有這樣才能遠離一切怨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犯過錯是很正常不過的事。因為我們都有煩惱習氣,這些煩惱習氣表現在身體、意念、言語上就會犯過失。比如《道德經》說寵辱若驚,聽到人家讚美,就很高興,洋洋自得,聽到人家批評,他就很惱怒,這些都是毛病習氣。
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已,則知明兒行無過矣」。他強調通過廣泛的學習並歲時審視自己的言行,達到一個智慧洞明,言行無咎的完善境界和晴朗的思想意識天空。
不覺於世,即不發覺其他的事情,不覺察其他的事情。只覺自己,即只關心自己,關注覺悟自己。個人為什麼會無知? 無知就是不會反省自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圓滿。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犯了過失其實並不怕,怕的是什麼?不肯改,子曰: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倘若反觀自身,看到自己要提升的地方,不僅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