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2021-02-08 中華國學易經學院

歡迎來到中華國學易經學院,微信號:zhouyi_001 謝海東老師助理微信號18612733168

專業學術,嚴肅易學,傳播文化經典,打造智慧平臺,傳播正能量,重在分享

我院首席專家謝海東老師,中國500強講師。現任:國際易學協會:副會長,中華國學易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風水策劃院:副院長,中國姓名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EMBA班客座講師,北京聯合大學特邀研究員,上海交大總裁班講師等。擅長周易八卦、風水布局、奇門遁甲、梅花易數、姓名學等,專注領域:企業投資諮詢、建築地產風水布局、家居風水布局講座、名稱策劃等。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從戉,從尗,尗亦聲。戉(yuè),斧子。

  第一個戚是指的斧子,第二個戚是指的斧別人,攻擊別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別人的。

  蕩:清除,洗滌。

譯文

孔子說:「君子清除自身的缺點,身輕體也安;小人總是斧攻別人。」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知道了君子與小人的習性剛好是兩個極端。  那些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挑三揀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所以這種人根本聽不進去長者的教誨,本身已是滿身成見,任何勸勉也聽不進去,只裝了一肚子垃圾,還自以為是的不懂裝懂,你說這種人怎麼去培養他的君子之道呢。知道怎麼去鑑別君子,小人呢?把握住以下要點,君子志於修身之己道,遠小人之道。

正解
  有人解釋《論語》之「小人常戚戚」,是小人常常憂愁驚懼,我認為是錯解。翻一翻朱夫子《論語集注》,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倒是一些惡霸,或者是大佬,肆無忌憚,氣勢如虹,一副舒泰相。

別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心緒不寧。」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疾,夫何憂何懼?」意思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君子不憂愁,不畏懼,自己問心無愧,有什麼值得憂愁和畏懼的呢?孔子還非常厭惡怨天尤人的情緒,他說:「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不怨天,天尤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說,無論在什麼崗位都不能產生怨氣,要開朗積極樂觀。就是生活困難,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點擊二維碼加關注,開啟智慧好運人生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蕩:指心胸開闊。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每個人當中都有小人和君子性質,就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子曰:「君子坦蕩蕩」。孔子認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這是一個集體焦慮、揪心的時代,唯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坦蕩自在。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自在」,並一以貫之,原因如下:一、循理而行。君子總是站在規律上說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之事,就沒有什麼好揪心的;二、安己份,守己責。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倒是一些惡霸,或者是大佬,肆無忌憚,氣勢如虹,一副舒泰相。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真的理解這句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自《論語·述而》這是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修養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然而越是熟悉的東西,越不見得真正理解,或者說對其意思的解讀往往是似是而非的。比如這句話,常規的理解往往是君子坦然,小人計較。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最後的結果,也不一定是誰「說服」了誰或「駁倒」了誰,很多時候可能是誰也沒說服誰,那也不要緊,彼此亮出觀點,以求對方了解,到達求同存異的目的,甚至不求同只存異,也是很好的。無論是石中英教授,還是羅崇敏先生,他二人都表現出虛懷若谷的君子之風。而無論是張宏老師還是我,我們都沒有哪怕隻言片語損害對方的人格,儘管張宏老師對石中英教授的「直言」有些情緒化,但他依然不失對石教授人格的尊重。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小人」為什麼「常戚戚」?
    他們又共同提出,「為什麼要稱『常戚戚』為『小人』呢?」以此為他們的論據。我現再回答如下:凡對中國歷史、文化稍有了解,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期的人,一定知道所謂「小人」,一般指子女、學生、老百姓;而「大人」則指父母、老師、官員.。小人最顯著的特點是不能自立,沒有大人的呵護、支持、幫助,小人無法生存、成長、發展。
  • 治療抑鬱焦慮的一副心靈妙藥:讓此心坦坦蕩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老師說,小人常戚戚。戚戚者時時憂慮也,其實就是這一念怨恨相續不斷的狀況。一旦達到極限,量變推動質變,就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3怎麼辦呢?孔老師在這樣經文中一開始就說了:「君子坦蕩蕩。」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胸懷坦蕩,不會做違天地良心的事情;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表面雖然張牙舞爪,心裡卻常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