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020-12-20 冬暉學堂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

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坦也指敞開,如「袒胸露乳」。又如杜甫的《江亭》:「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蕩:原義為弄光、理清,如「蕩平」、「傾家蕩產」等。後延伸為「搖晃」等意,如:「動蕩」,「蕩鞦韆」等。

蕩也指寬廣、平坦,如「浩蕩」。也指淺水湖泊,如「蘆葦蕩」等。

長:《說文》以為「從兀從匕(化),亡(亾)聲」。今人多不從此解,認為長是象形字,像「長發」。

長的繁體字「長」和發的繁體字「髪」是同源字,由於古人不輕易剪髮,所以用頭髮表示長久之長(cháng)。長的原義就是「長久」。

然此字構形又與老字同作拄杖形,其本義也有可能是年長(zhǎng)或長(zhǎng)老。

現「長」 (cháng)多指指空間或時間的距離大。如《詩·齊風·猗嗟》:「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又如 《詩·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又如《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二·傷歌行》:「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

長也引申為常常。如《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又如陶潛《歸去來辭》:門雖設而長關。李商隱詩:風雲長為護儲胥。

又從本義引申為年長(zhǎng)。如《國語·晉語四》:「齊侯長矣。」 又如《論語·先進》:「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長又引申為長老,師長。《詩·大雅·皇矣》:「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又從本義引申為生長。《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長也指久也。如《詩·商頌》:濬哲維商,長發其祥。《老子·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長也指大也。《世說新語補》:願長風,破萬裡浪。

長也指善也。《晉書·樂廣傳》: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唐書·韓琬傳》:文藝優長。

戚:象形字。甲骨文「戚」字像邊緣帶齒狀裝飾的斧鉞,商代金文也是如此。

《禮記》載:「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意思是拿著紅色的盾、玉制的戚跳舞。可見這是一種比一般斧鉞更華麗的戚,是作為一種高規格的禮器使用的。

《大雅》曰:幹戈戚揚。毛傳云:戚,斧也。揚,鉞也。依毛傳戚小於戉,揚乃得戉名。《左傳》:戚鉞秬鬯,文公受之。戚鉞亦分二物,許則渾言之耳。

《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

戚延伸指憂傷、憂愁,李清照的《聲聲慢》:「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戚也指親戚,如《呂氏春秋》:「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君子胸襟開闊、樂觀豁達。小人心胸狹窄,患得患失,常感不安!」

孔子道出了君子與小人在胸懷和心態上的典型差別,有見識、有道德修養的君子重情重義,樂觀大方,把得與失看得很淡,所以活得坦然。小人卻相反。

小人做事往往違背道德、良心,所以常常心裡不安,害怕遭報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小人氣質。君子還是小人,很容易辨認。

錢穆先生曾點評本文道:「讀者常以此反省,可以進德。」本文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常常提醒自己!

小人王世充的一生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建江都、挖運河、東徵西討,過度消耗民力國力,百姓怨聲載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緊接著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各路軍閥也開始造反。

天下大亂之際,君子小人紛紛上場,都想出人頭地,於是群雄並起,各展身手,中原逐鹿。

有個西域析支(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胡人,姓支,一頭捲毛,他父親支收(汴州長史)隨老娘改嫁到王家,所以改姓了王。他叫王世充,這人善於察言觀色,奉承討好。

隋煬帝大業年間,王世充負責修建江都宮,為隋煬帝搜羅美女,尋找珍寶,深得隋煬帝歡心,於是不斷地被提拔,扶搖直上。

615年,煬帝被突厥人圍在雁門,王世充率軍援助,蓬頭垢面,幾十天不脫盔甲,睡在草叢裡,失態地大哭。

煬帝脫險後,更加器重他了,親自倒酒給他喝,後來成為隋軍洛陽的總指揮。

王世充是個典型的出爾反爾、心胸狹窄的小人,他曾率領隋軍江淮勁旅,攻打吳郡的劉元進(響應楊素之子楊玄感而起兵,今杭州人)農民軍,劉元進被殺,但餘部敗後復聚,死灰復燃。

王世充選了個黃道吉日,請上大批人,親自到通玄寺大佛前焚香發誓:投降者全部免死。劉元進部下聽說,全部投降,不到一個月,吳郡平定。

大局一定,王世充把投降的三萬多人,全部活埋了。

徐文遠(太學博士,曾是漢王楊諒之師)是王世充的老師,也是李密(西魏名將李弼玄孫,曾是楊玄感軍師、瓦崗軍領袖)的老師。李、王大戰,洛陽戰火連天,徐文遠出城找吃的,讓李密的部下逮住了。

李密請老師上座,好吃好喝還請教問題,徐文遠高高坐著,講大道理。後來王世充打敗李密,徐文遠一看到王世充,急急忙忙先行禮下拜,顫顫巍巍地說話。

別人問了你見了李密端個老師的架子,怎麼見了王世充,那麼謙虛恭敬?徐老師笑了:李密是真君子,容得下傲慢的師長,王世充是真小人,是容不下故人的。

618年三月,楊廣在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被叛臣宇文化及(鮮卑族,今內蒙古武川縣人)勒死,接著宇文化及帶著好幾萬裝備精良的隋軍驍果軍也回到洛陽。

洛陽的隋軍擁立楊廣的孫子楊侗為帝,招降李密讓他去打宇文化及,王世充容不下李密,除掉了招安派,大權獨攬。

李密苦戰多日,打敗宇文化及。心胸狹小的王世充來了個「黃雀在後」,抓住李密兵將疲憊的大好時機,率精兵出擊,要和立了大功的李密決戰。

王世充請了一個巫師做法,說周公旦託夢給他,一定會保佑王世充大勝。大家信心滿滿,紛紛請戰,於是精選步兵兩萬,騎兵二千出擊。

恰巧這時的瓦崗軍內訌,李密殺了大將翟讓(曾任法曹,因犯法當斬,被黃君漢釋放,在今河南安陽市滑縣瓦崗寨聚眾反隋),人心不安。

就在戰事處於膠著狀態時,王世充事先準備了一個很像李密的人,反綁著牽到陣前,手下大聲喊叫:「李密被活捉在此!」士兵們高呼萬歲。

亂鬨鬨的戰場上,李密部隊正被衝的七零八落,聽到吶喊聲都信以為真,登時大潰。

王世充率軍乘勝追擊,一路接連拿下洛口、金墉、虎牢關,打得李密狼狽潰逃,從此一蹶不振,只好投奔李淵(北魏名將李虎之孫,唐朝開國皇帝)去了。

王世充打敗李密,瓦崗軍的名將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單雄信等都被他收編,一時兵強馬壯,威風八面。

有一次,程咬金(濟州東阿縣人)對秦叔寶(山東濟南人)說:「王世充器量小,又喜歡胡說八道,不是撥亂反正的真英雄。」秦叔寶深有同感。

沒多久王世充進攻唐軍,兩軍陣前,秦程二人率十餘騎向唐軍馳行百來步,下馬向王世充拜道:「我們受王公的大恩,本來要報效的;但您太猜忌,又喜歡聽讒言,不是我們託身之處,從今不能服侍您了,就此別過。」王世充眼睜睜看著他倆揚長而去。

接著,他又擔心裴仁基(隋朝將領,後投降李密,今山西永濟市人)、裴行儉等父子幾個太厲害,只怕他們不安分,搞得老裴家兄弟父子要謀反,後事洩被殺。

羅士信(隋末名將,後投降李密,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人)剛投降,王世充對他非常好,同吃同住。可後來瓦崗的叛徒邴元真(隋軍逃兵,後投靠翟讓,又背叛李密,致李密被俘)來了,王世充對他一樣好,羅士信內心不願與叛徒為伍,很不高興。

王世充只相信自己王家人,任人唯親,常常因小失大。他侄兒想要羅士信的好馬,羅士信不肯給,王世充搶來給侄兒。

這樣的猛將,怎麼吃的消這種侮辱?後來,羅士信被派去打唐軍的谷州,率領自己的上千人馬,投奔唐軍。

手下一批超級猛將,就這樣讓王世充自己搞散了。

不久,時任太尉的王世充,動起了當皇帝的念頭。一個道士進獻了一張圖,畫著一個人拿著竹竿趕羊,並說:「幹一,合在一起就是『王』字,隋帝姓楊,王在羊後,太尉必將代替隋朝為皇帝。」

王世充大笑:「這是上天的旨意喲。」然後逼楊侗「禪位」。並信誓旦旦地說:「等天下太平了,一定把皇位歸還給你。」王世充登基,國號「鄭」。

僅僅兩個月後,公元619年六月,王世充派他的侄子王仁則(電影《少林寺》中的大反派)到楊侗家,賜上毒酒……

楊侗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楊侗說讓我見一下我的母親行嗎?王仁則沒答應。楊侗以布為席,焚好香拜佛,說下了最為沉痛的祈禱詞:「願自今以往,不復生帝王家!」

喝下他們帶來的毒酒,卻又死不了,王仁則再用錦帛勒死了他。

王世充迷信佔卜巫術。平常他在脖子上掛著個小錦囊,裡面裝著各種令符,很神秘的樣子,裝成個是上天眷顧的真英雄。

王世充平時鬼話連篇,在朝堂上又喜歡嘮嘮叨叨,半天不明白他要說什麼。有見識的將軍謀臣都討厭他。

620年七月,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唐軍來勢兇猛,王世充堅守洛陽,屢屢吃敗戰,城內共出現十三次叛亂,都讓王世充給鎮壓下去。

戰事非常激烈,有一次亂戰,王世充手下大將單雄信(瓦崗軍將領,後隨王世充降唐,被殺,今山東菏澤市曹縣人)看到李世民,拍馬挺槍直衝上去,被唐軍大將尉遲恭(鮮卑族,唐開國功臣,今山西省朔州市人)半道截住,一槍把他捅下馬來。

漸漸王世充頂不住,只好向另一大勢力竇建德(農民起義領袖,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求援。沒想到竇建德的二十萬大軍早已被李世民的幾千玄甲軍摧毀。竇建德被俘(後被押往長安處死)。

大勢已去。城上王世充,城下竇建德,互相哭成一團,無奈,王世充率領二千多文武到李世民軍門投降。

王世充被押到長安,李淵歷數他的罪過,王世充說:「我是罪該萬死,但秦王(李世民)許諾不殺我。」

李淵把他發配到蜀地,還沒出發,來了一行人,自稱有旨,王世充出來,被這批人亂刀砍死。

為首的叫獨孤修德,父親獨孤機死於王世充之手,矯詔殺了他,是為父親報仇。隋末亂世群雄之一王世充的人生到此結束。

王世充一生陰險狡詐,心胸狹窄,迷信鬼神,做事患得患失,無容人之量,註定難有大成。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蕩:指心胸開闊。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每個人當中都有小人和君子性質,就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子曰:「君子坦蕩蕩」。孔子認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這是一個集體焦慮、揪心的時代,唯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坦蕩自在。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自在」,並一以貫之,原因如下:一、循理而行。君子總是站在規律上說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之事,就沒有什麼好揪心的;二、安己份,守己責。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真的理解這句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自《論語·述而》這是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修養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然而越是熟悉的東西,越不見得真正理解,或者說對其意思的解讀往往是似是而非的。比如這句話,常規的理解往往是君子坦然,小人計較。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倒是一些惡霸,或者是大佬,肆無忌憚,氣勢如虹,一副舒泰相。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最後的結果,也不一定是誰「說服」了誰或「駁倒」了誰,很多時候可能是誰也沒說服誰,那也不要緊,彼此亮出觀點,以求對方了解,到達求同存異的目的,甚至不求同只存異,也是很好的。無論是石中英教授,還是羅崇敏先生,他二人都表現出虛懷若谷的君子之風。而無論是張宏老師還是我,我們都沒有哪怕隻言片語損害對方的人格,儘管張宏老師對石中英教授的「直言」有些情緒化,但他依然不失對石教授人格的尊重。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小人長戚戚
    小人長戚戚——《邶風·北門》釋讀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甜到心坎的青梅竹馬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嚶嚶》,反差萌男主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嚶嚶--坡西米談君子×昌纓陽光明媚真人間天使元氣武力值Max少女×純情內斂但心機腹黑弱男子【原作者文案】談君子,一身正氣,從小被家裡實行軍事化管理。日常愛好除了打籃球就是做手工,心靈手巧,曾經給談君子養的鸚鵡做了一個三層別墅小鳥窩。男生。談君子坦蕩了十幾年唯獨在一件事上不坦蕩了一把。昌纓跟在談君子屁股後頭嚶嚶了十幾年唯獨在一件事上硬氣了一把。
  • 治療抑鬱焦慮的一副心靈妙藥:讓此心坦坦蕩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老師說,小人常戚戚。戚戚者時時憂慮也,其實就是這一念怨恨相續不斷的狀況。一旦達到極限,量變推動質變,就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3怎麼辦呢?孔老師在這樣經文中一開始就說了:「君子坦蕩蕩。」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胸懷坦蕩,不會做違天地良心的事情;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表面雖然張牙舞爪,心裡卻常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