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
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坦也指敞開,如「袒胸露乳」。又如杜甫的《江亭》:「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蕩:原義為弄光、理清,如「蕩平」、「傾家蕩產」等。後延伸為「搖晃」等意,如:「動蕩」,「蕩鞦韆」等。
蕩也指寬廣、平坦,如「浩蕩」。也指淺水湖泊,如「蘆葦蕩」等。
長:《說文》以為「從兀從匕(化),亡(亾)聲」。今人多不從此解,認為長是象形字,像「長發」。
長的繁體字「長」和發的繁體字「髪」是同源字,由於古人不輕易剪髮,所以用頭髮表示長久之長(cháng)。長的原義就是「長久」。
然此字構形又與老字同作拄杖形,其本義也有可能是年長(zhǎng)或長(zhǎng)老。
現「長」 (cháng)多指指空間或時間的距離大。如《詩·齊風·猗嗟》:「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又如 《詩·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又如《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二·傷歌行》:「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
長也引申為常常。如《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又如陶潛《歸去來辭》:門雖設而長關。李商隱詩:風雲長為護儲胥。
又從本義引申為年長(zhǎng)。如《國語·晉語四》:「齊侯長矣。」 又如《論語·先進》:「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長又引申為長老,師長。《詩·大雅·皇矣》:「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又從本義引申為生長。《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長也指久也。如《詩·商頌》:濬哲維商,長發其祥。《老子·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長也指大也。《世說新語補》:願長風,破萬裡浪。
長也指善也。《晉書·樂廣傳》: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唐書·韓琬傳》:文藝優長。
戚:象形字。甲骨文「戚」字像邊緣帶齒狀裝飾的斧鉞,商代金文也是如此。
《禮記》載:「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意思是拿著紅色的盾、玉制的戚跳舞。可見這是一種比一般斧鉞更華麗的戚,是作為一種高規格的禮器使用的。
《大雅》曰:幹戈戚揚。毛傳云:戚,斧也。揚,鉞也。依毛傳戚小於戉,揚乃得戉名。《左傳》:戚鉞秬鬯,文公受之。戚鉞亦分二物,許則渾言之耳。
《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
戚延伸指憂傷、憂愁,李清照的《聲聲慢》:「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戚也指親戚,如《呂氏春秋》:「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君子胸襟開闊、樂觀豁達。小人心胸狹窄,患得患失,常感不安!」
孔子道出了君子與小人在胸懷和心態上的典型差別,有見識、有道德修養的君子重情重義,樂觀大方,把得與失看得很淡,所以活得坦然。小人卻相反。
小人做事往往違背道德、良心,所以常常心裡不安,害怕遭報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小人氣質。君子還是小人,很容易辨認。
錢穆先生曾點評本文道:「讀者常以此反省,可以進德。」本文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常常提醒自己!
小人王世充的一生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建江都、挖運河、東徵西討,過度消耗民力國力,百姓怨聲載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緊接著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各路軍閥也開始造反。
天下大亂之際,君子小人紛紛上場,都想出人頭地,於是群雄並起,各展身手,中原逐鹿。
有個西域析支(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胡人,姓支,一頭捲毛,他父親支收(汴州長史)隨老娘改嫁到王家,所以改姓了王。他叫王世充,這人善於察言觀色,奉承討好。
隋煬帝大業年間,王世充負責修建江都宮,為隋煬帝搜羅美女,尋找珍寶,深得隋煬帝歡心,於是不斷地被提拔,扶搖直上。
615年,煬帝被突厥人圍在雁門,王世充率軍援助,蓬頭垢面,幾十天不脫盔甲,睡在草叢裡,失態地大哭。
煬帝脫險後,更加器重他了,親自倒酒給他喝,後來成為隋軍洛陽的總指揮。
王世充是個典型的出爾反爾、心胸狹窄的小人,他曾率領隋軍江淮勁旅,攻打吳郡的劉元進(響應楊素之子楊玄感而起兵,今杭州人)農民軍,劉元進被殺,但餘部敗後復聚,死灰復燃。
王世充選了個黃道吉日,請上大批人,親自到通玄寺大佛前焚香發誓:投降者全部免死。劉元進部下聽說,全部投降,不到一個月,吳郡平定。
大局一定,王世充把投降的三萬多人,全部活埋了。
徐文遠(太學博士,曾是漢王楊諒之師)是王世充的老師,也是李密(西魏名將李弼玄孫,曾是楊玄感軍師、瓦崗軍領袖)的老師。李、王大戰,洛陽戰火連天,徐文遠出城找吃的,讓李密的部下逮住了。
李密請老師上座,好吃好喝還請教問題,徐文遠高高坐著,講大道理。後來王世充打敗李密,徐文遠一看到王世充,急急忙忙先行禮下拜,顫顫巍巍地說話。
別人問了你見了李密端個老師的架子,怎麼見了王世充,那麼謙虛恭敬?徐老師笑了:李密是真君子,容得下傲慢的師長,王世充是真小人,是容不下故人的。
618年三月,楊廣在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被叛臣宇文化及(鮮卑族,今內蒙古武川縣人)勒死,接著宇文化及帶著好幾萬裝備精良的隋軍驍果軍也回到洛陽。
洛陽的隋軍擁立楊廣的孫子楊侗為帝,招降李密讓他去打宇文化及,王世充容不下李密,除掉了招安派,大權獨攬。
李密苦戰多日,打敗宇文化及。心胸狹小的王世充來了個「黃雀在後」,抓住李密兵將疲憊的大好時機,率精兵出擊,要和立了大功的李密決戰。
王世充請了一個巫師做法,說周公旦託夢給他,一定會保佑王世充大勝。大家信心滿滿,紛紛請戰,於是精選步兵兩萬,騎兵二千出擊。
恰巧這時的瓦崗軍內訌,李密殺了大將翟讓(曾任法曹,因犯法當斬,被黃君漢釋放,在今河南安陽市滑縣瓦崗寨聚眾反隋),人心不安。
就在戰事處於膠著狀態時,王世充事先準備了一個很像李密的人,反綁著牽到陣前,手下大聲喊叫:「李密被活捉在此!」士兵們高呼萬歲。
亂鬨鬨的戰場上,李密部隊正被衝的七零八落,聽到吶喊聲都信以為真,登時大潰。
王世充率軍乘勝追擊,一路接連拿下洛口、金墉、虎牢關,打得李密狼狽潰逃,從此一蹶不振,只好投奔李淵(北魏名將李虎之孫,唐朝開國皇帝)去了。
王世充打敗李密,瓦崗軍的名將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單雄信等都被他收編,一時兵強馬壯,威風八面。
有一次,程咬金(濟州東阿縣人)對秦叔寶(山東濟南人)說:「王世充器量小,又喜歡胡說八道,不是撥亂反正的真英雄。」秦叔寶深有同感。
沒多久王世充進攻唐軍,兩軍陣前,秦程二人率十餘騎向唐軍馳行百來步,下馬向王世充拜道:「我們受王公的大恩,本來要報效的;但您太猜忌,又喜歡聽讒言,不是我們託身之處,從今不能服侍您了,就此別過。」王世充眼睜睜看著他倆揚長而去。
接著,他又擔心裴仁基(隋朝將領,後投降李密,今山西永濟市人)、裴行儉等父子幾個太厲害,只怕他們不安分,搞得老裴家兄弟父子要謀反,後事洩被殺。
羅士信(隋末名將,後投降李密,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人)剛投降,王世充對他非常好,同吃同住。可後來瓦崗的叛徒邴元真(隋軍逃兵,後投靠翟讓,又背叛李密,致李密被俘)來了,王世充對他一樣好,羅士信內心不願與叛徒為伍,很不高興。
王世充只相信自己王家人,任人唯親,常常因小失大。他侄兒想要羅士信的好馬,羅士信不肯給,王世充搶來給侄兒。
這樣的猛將,怎麼吃的消這種侮辱?後來,羅士信被派去打唐軍的谷州,率領自己的上千人馬,投奔唐軍。
手下一批超級猛將,就這樣讓王世充自己搞散了。
不久,時任太尉的王世充,動起了當皇帝的念頭。一個道士進獻了一張圖,畫著一個人拿著竹竿趕羊,並說:「幹一,合在一起就是『王』字,隋帝姓楊,王在羊後,太尉必將代替隋朝為皇帝。」
王世充大笑:「這是上天的旨意喲。」然後逼楊侗「禪位」。並信誓旦旦地說:「等天下太平了,一定把皇位歸還給你。」王世充登基,國號「鄭」。
僅僅兩個月後,公元619年六月,王世充派他的侄子王仁則(電影《少林寺》中的大反派)到楊侗家,賜上毒酒……
楊侗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楊侗說讓我見一下我的母親行嗎?王仁則沒答應。楊侗以布為席,焚好香拜佛,說下了最為沉痛的祈禱詞:「願自今以往,不復生帝王家!」
喝下他們帶來的毒酒,卻又死不了,王仁則再用錦帛勒死了他。
王世充迷信佔卜巫術。平常他在脖子上掛著個小錦囊,裡面裝著各種令符,很神秘的樣子,裝成個是上天眷顧的真英雄。
王世充平時鬼話連篇,在朝堂上又喜歡嘮嘮叨叨,半天不明白他要說什麼。有見識的將軍謀臣都討厭他。
620年七月,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唐軍來勢兇猛,王世充堅守洛陽,屢屢吃敗戰,城內共出現十三次叛亂,都讓王世充給鎮壓下去。
戰事非常激烈,有一次亂戰,王世充手下大將單雄信(瓦崗軍將領,後隨王世充降唐,被殺,今山東菏澤市曹縣人)看到李世民,拍馬挺槍直衝上去,被唐軍大將尉遲恭(鮮卑族,唐開國功臣,今山西省朔州市人)半道截住,一槍把他捅下馬來。
漸漸王世充頂不住,只好向另一大勢力竇建德(農民起義領袖,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求援。沒想到竇建德的二十萬大軍早已被李世民的幾千玄甲軍摧毀。竇建德被俘(後被押往長安處死)。
大勢已去。城上王世充,城下竇建德,互相哭成一團,無奈,王世充率領二千多文武到李世民軍門投降。
王世充被押到長安,李淵歷數他的罪過,王世充說:「我是罪該萬死,但秦王(李世民)許諾不殺我。」
李淵把他發配到蜀地,還沒出發,來了一行人,自稱有旨,王世充出來,被這批人亂刀砍死。
為首的叫獨孤修德,父親獨孤機死於王世充之手,矯詔殺了他,是為父親報仇。隋末亂世群雄之一王世充的人生到此結束。
王世充一生陰險狡詐,心胸狹窄,迷信鬼神,做事患得患失,無容人之量,註定難有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