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021-02-08 逍遙玄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在上文品讀了「 《論語》:奢則不孫,儉則固,談到了孔子病重,子路為孔子祈禱。

孔子聽後問子路:「這樣有用嗎?」

子路回答說:「書上是這麼說的。」

孔子就說:「丘之禱久矣」。那我已經祈禱很久了。

孔子的意思是說,他天天都在祈禱了,沒必要臨時祈禱,平時為人處世全都符合大道,其效果與祈禱是相同的。

意識就是孔子平時言行純善,沒有過違背天地神明,不做損人利己的虧心事,每天作風就如祈禱一樣了。

大多數人只有身處危機的時候才想到神的存在,平時都是在為自己謀私,真到了有困難,解決不了時,就希望上天來保佑,這與小人並無異。

身體健康也是如此,平時不注重保養,到真生病了,沒錢醫了,就怪天怪地怪社會。

平時就要注意仁德的修養,注意保養身體,就是最好最有效的祈禱了。

孔子說一個人過得過於奢侈,就會變得驕傲不遜。

生活過得奢侈的容易傲慢,因為這樣的人在意的是面子,是為了證明自己;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注的是外在的評價,長久會變得虛榮傲慢。

但過分節儉也不行,會顯得固陋寒酸,固陋的人會變得比較無知,也容易變得小氣。

而這兩者兩較,孔子說寧可寒酸一點,這樣還有謙虛的態度,這樣就會少犯點錯誤,與他人少點摩擦。

接下來兩章,是被大家傳誦的比較多的話,也是「述而篇」的最後兩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坦蕩蕩:指心胸開闊。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

孔子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

每個人當中都有小人和君子性質,就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

子曰:「君子坦蕩蕩」。孔子認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君子坦蕩蕩」,在於「君子求諸己」有什麼事情做不成或做不好,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自己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再不然就是先想辦法解決問題,不會先去糾結誰對誰錯。。

而小人則求諸人,只要事情不成功,就是別人的錯,先去怪罪別人,把錯誤都歸根於別人,歸根於社會。

所以「小人長戚戚」,每天都會很沉重,焦躁不安,動不動就會在別人面前爆發憤怒,矛盾特別多。

君子與小人的這種差別,歸根到底體現的是他們具有截然相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人生道路上,少不了荊棘障礙,應該以寬闊坦蕩的心態面對,而不要步入患得患失的夾縫之中。

無論成功還是失意,無論富貴還是貧困,只要胸襟開闊,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就能夠一樣生活得充實開心。

接下來是本篇的最後一章,談到孔子的性格。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謙恭而又安祥。

這是孔子學生會他的描述,說孔子這個人很溫和。

有人說,孔子雖然看起來有點不好接近的樣子,莊嚴肅穆,但是近距離一看和交流起來,就會發現他挺溫和的。

但是該生氣的時候,也生氣。態度溫和不代表處事馬虎,平時為人慈祥可親,做起事情來則嚴肅認真。

溫和之中隱含著嚴肅,大家才不敢輕易冒犯而又喜歡接近。

君子要注重自己的儀表,待人要恭敬,言行都要符合禮儀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恭敬不等於諂媚討好,與人相處應做到不卑不亢,既尊重別人又尊重自己。

而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就需要修養氣質,建立美好的品德。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倒是一些惡霸,或者是大佬,肆無忌憚,氣勢如虹,一副舒泰相。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真的理解這句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自《論語·述而》這是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修養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然而越是熟悉的東西,越不見得真正理解,或者說對其意思的解讀往往是似是而非的。比如這句話,常規的理解往往是君子坦然,小人計較。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這是一個集體焦慮、揪心的時代,唯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坦蕩自在。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自在」,並一以貫之,原因如下:一、循理而行。君子總是站在規律上說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之事,就沒有什麼好揪心的;二、安己份,守己責。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最後的結果,也不一定是誰「說服」了誰或「駁倒」了誰,很多時候可能是誰也沒說服誰,那也不要緊,彼此亮出觀點,以求對方了解,到達求同存異的目的,甚至不求同只存異,也是很好的。無論是石中英教授,還是羅崇敏先生,他二人都表現出虛懷若谷的君子之風。而無論是張宏老師還是我,我們都沒有哪怕隻言片語損害對方的人格,儘管張宏老師對石中英教授的「直言」有些情緒化,但他依然不失對石教授人格的尊重。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 《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準確解讀「君子」和「小人」的內在含義,對《論語》的整體翻譯尤為重要。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小人長戚戚
    小人長戚戚——《邶風·北門》釋讀
  • 聽懂《論語》中關於小人與君子的這三句話,職場和生活一片光明
    在論語中,關於小人和君子的話語提出過132次,而君子和小人共同出現也有19次之多。是什麼原因讓君子和小人以如此高的頻率出現於《論語》之中呢?我們首先從這兩個詞語的含義來看。「君子」這個名稱的由來可以從《孔子家語·大婚解》裡孔子與魯哀公對話中看出:「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最後說:「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當然,這裡的君子指的自然是古代帝王,統治者的含義。《左傳》中也有幾處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稱謂,不過這裡指的是人與人,貴族和地位低下之人的分別。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