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在上文品讀了「 《論語》:奢則不孫,儉則固」,談到了孔子病重,子路為孔子祈禱。
孔子聽後問子路:「這樣有用嗎?」
子路回答說:「書上是這麼說的。」
孔子就說:「丘之禱久矣」。那我已經祈禱很久了。
孔子的意思是說,他天天都在祈禱了,沒必要臨時祈禱,平時為人處世全都符合大道,其效果與祈禱是相同的。
意識就是孔子平時言行純善,沒有過違背天地神明,不做損人利己的虧心事,每天作風就如祈禱一樣了。
大多數人只有身處危機的時候才想到神的存在,平時都是在為自己謀私,真到了有困難,解決不了時,就希望上天來保佑,這與小人並無異。
身體健康也是如此,平時不注重保養,到真生病了,沒錢醫了,就怪天怪地怪社會。
平時就要注意仁德的修養,注意保養身體,就是最好最有效的祈禱了。
孔子說一個人過得過於奢侈,就會變得驕傲不遜。
生活過得奢侈的容易傲慢,因為這樣的人在意的是面子,是為了證明自己;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注的是外在的評價,長久會變得虛榮傲慢。
但過分節儉也不行,會顯得固陋寒酸,固陋的人會變得比較無知,也容易變得小氣。
而這兩者兩較,孔子說寧可寒酸一點,這樣還有謙虛的態度,這樣就會少犯點錯誤,與他人少點摩擦。
接下來兩章,是被大家傳誦的比較多的話,也是「述而篇」的最後兩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蕩:指心胸開闊。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
孔子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
每個人當中都有小人和君子性質,就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
子曰:「君子坦蕩蕩」。孔子認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君子坦蕩蕩」,在於「君子求諸己」有什麼事情做不成或做不好,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自己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再不然就是先想辦法解決問題,不會先去糾結誰對誰錯。。
而小人則求諸人,只要事情不成功,就是別人的錯,先去怪罪別人,把錯誤都歸根於別人,歸根於社會。
所以「小人長戚戚」,每天都會很沉重,焦躁不安,動不動就會在別人面前爆發憤怒,矛盾特別多。
君子與小人的這種差別,歸根到底體現的是他們具有截然相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人生道路上,少不了荊棘障礙,應該以寬闊坦蕩的心態面對,而不要步入患得患失的夾縫之中。
無論成功還是失意,無論富貴還是貧困,只要胸襟開闊,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就能夠一樣生活得充實開心。
接下來是本篇的最後一章,談到孔子的性格。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溫和而又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謙恭而又安祥。
這是孔子學生會他的描述,說孔子這個人很溫和。
有人說,孔子雖然看起來有點不好接近的樣子,莊嚴肅穆,但是近距離一看和交流起來,就會發現他挺溫和的。
但是該生氣的時候,也生氣。態度溫和不代表處事馬虎,平時為人慈祥可親,做起事情來則嚴肅認真。
溫和之中隱含著嚴肅,大家才不敢輕易冒犯而又喜歡接近。
君子要注重自己的儀表,待人要恭敬,言行都要符合禮儀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恭敬不等於諂媚討好,與人相處應做到不卑不亢,既尊重別人又尊重自己。
而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就需要修養氣質,建立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