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2021-02-19 翻吧


作為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論語》(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不僅深深融入了整個中華民族,也影響了整個世界。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

《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準確解讀「君子」和「小人」的內在含義,對《論語》的整體翻譯尤為重要。在各種英譯本中對「君子」一詞有多種譯法,比如「the gentleman」, 「the scholar」,「the good man」,「the superior man」,「intelligentle man」等,對「小人」一詞也有多種譯法,如「common people」,「the inferior man」,「the small man」,「the unworthy man」等。本文將以不同譯本為參考,探討兩個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極其譯法。

 例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威利譯:The gentleman is calm and at ease; the Small Man is fretful and ill at ease.

丁往道譯:The gentleman is open and at ease; the small man is full of worries and anxieties.

魯金華譯:The superior man is broad-minded and free of worries, while the inferior man is always heavy-hearted and sorrowful.

周儀譯:A man of virtue is open-minded and always at ease; a man of meanness is full of distress at all times.

解析:三位譯者的譯文句式工整,用詞簡潔。此句表示君子心胸坦蕩,思想坦率,其面容行為自然安定舒暢。而小人慾念叢生,心事滿滿,其外貌動作就會表現得忐忑不安,心神不寧。魯金華譯為「the superior man」和「the inferior man」強調的是君子和小人地位的差別,其他兩位譯者選用的「the gentleman」和「the small man」強調的仍是出身高貴與低賤的差異。周儀譯為「a man of virtue」和「a man of meanness」較為接近原意,此句中「君子」和「小人」的主要區別在於個人的德識修養上。

例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理雅各譯:The master said, 「 If the scholar be not grave, he will not call forth any veneration, and his learning will not be solid.」

辜鴻銘譯:Confucius remarked, 「 A wise man who is not serious will not inspire respect; what he learns will not remain permanent.」

威利譯: 「If a gentleman is frivolous, he will lose the respect of his inferiors and lack firm ground upon which to build up his education.」

許淵衝譯: An intelligentle man, said the Master, should not be frivolous, or he would lack solemnity in his behavior and solidity in his learning.

解析:原文的意思是君子應以虔誠篤誠之心,嚴肅莊重之態來學習和待人。本句中的「君子」偏重學識抱負方面,因此理雅各譯為「the scholar」較為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而辜鴻銘譯為「a wise man」範圍過於空泛。威利譯為「gentleman」在此處並不十分合適,因為「gentleman」更側重家境較好,受過良好教育,彬彬有禮的男士。而許淵衝更是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新詞「intelligentle man」,將「intelligent」和「gentleman」合併在一起,充分發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

例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理雅各譯: The Master said, 「 The superior man is catholic and no partisan. The mean man is a partisan and not catholic.」

辜鴻銘譯:Confucius remarked, 「 A wise man is impartial, not neutral. A fool is neutral but not impartial.

丁往道譯:Confucius said, 「 The gentleman unites and does not plot with others; the small man plots and does not unite with others.」

解析:「小人」在《論語》中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是平民百姓,二是道德低下,見識簡陋的人。顯然,此處的小人指後者。三位譯者的對「小人」的譯法都不相同,辜鴻銘譯為 「a fool」,理雅各為「mean man」,丁往道為「small man」,相比而言後兩種譯文更貼切原文傳達的意思,表現出小人卑鄙自私,心胸狹隘的特點。另外對「周」的翻譯也不同,分別為「catholic」, 「impartial」,「unite」都較好地反映了本意。不過「catholic」源於「宗教」一詞,更符合西方讀者的思維。

例4、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理雅各譯:The Master said, 「 The superior man thinks of virtue; the small man thinks of comfort. The superior man thinks of the sanctions of law; the small man thinks of favors which he may receive.」

辜鴻銘譯:Confucius remarked, 「 A wise man regards the moral worth of a man; a fool only his position. A wise man expects justice; a fool, only expects favours.」

丁往道譯:Confucius said, 「 The gentleman bears in mind virtues; the small man his homeland. The gentleman bears in mind the law; the small man favours.」

解析:本句再次對比「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人生境界。君子心繫天下,胸懷遠大,道德高尚。而小人思鄉戀土,計較恩惠,考慮個人生計。但此處的「小人」雖不及君子品行高尚,但表現出來的也無功無過,只是普通百姓的想法和行為罷了。所以,此處若還將「小人」翻譯為「a fool」,「small man」語氣不免太重了,可譯為「ordinary man」或「common people」。

譯無定法,每位譯者和讀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本文的目的只是想借名家譯文,說明「君子」和「小人」蘊含的意義是多層面的,不可一言概之。

作者:貓小肉

來源:滬江英語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 聽懂《論語》中關於小人與君子的這三句話,職場和生活一片光明
    在論語中,關於小人和君子的話語提出過132次,而君子和小人共同出現也有19次之多。是什麼原因讓君子和小人以如此高的頻率出現於《論語》之中呢?我們首先從這兩個詞語的含義來看。「君子」這個名稱的由來可以從《孔子家語·大婚解》裡孔子與魯哀公對話中看出:「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最後說:「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當然,這裡的君子指的自然是古代帝王,統治者的含義。《左傳》中也有幾處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稱謂,不過這裡指的是人與人,貴族和地位低下之人的分別。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為君子是因為他唯義是求,哪怕是捨身取義。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但學者們卻不這麼看,原因就在於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義,小人知道利。但是,這個翻譯過來的句子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不妥的地方。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雲說】"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
  • 西方經濟學中有「經濟人」的理論假設,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則是...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幫助他人做事的價值導向。朱熹《論語集注》: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惡之異。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論語中,關於義利的討論有很多。前面分享過的「論語講解27、31、32」,都是對義和利的討論,有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進入我的主頁,往前面找下。總結起來,儒家關於義、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要求君子要做一個以「義」為價值觀的人。做事要有勇氣堅守道義、有毅力去除私心、貪心,不為利益所蒙蔽,始終只做符合道義之事。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是我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文】子日:「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  嚴格地說,這些問題在中國幾千年裡面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就我們當今社會生活而言,我們應該是趨於義?還是趨於利?現在是市場經濟,全世界都在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既然要發展,那麼肯定就要談利。今天在坐諸君中也有一些從事企業經營的朋友,企業要發展,不談利怎麼行?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     1.中國近百年來是從封建社會進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種社會形式,孔子時代的純封建的教育學說也就在這百年的過程中,開始暴露它和時代的矛盾,以至到它的沒落。自鴉片戰爭失敗,統治階級已經感覺舊的封建教育與當時社會新的事變不協調,所以魏默生提出在思想方面要去昧患去虛患。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和「小人」要用英語怎樣說才不會錯?
    難不成是small man和gentleman嗎~哈哈,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吧!來源網絡作為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論語》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不僅深深融入了整個中華民族,也影響了整個世界。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不貪小利,必有大圖原創 2018-02-26 旗艦船長 端木志今日話題:不貪小利,必有大圖孔子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第四個方面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李保佳講論語10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李保佳講論語10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翻譯:孔子說:君子會成全別人的美事,不會促成別人的惡事。小人則是反過來。這句話很簡單,不用翻譯就能聽明白。君子會在別人旁邊搭把手,幫助別人達成自己的好事,而不會在別人要做壞事的時候再旁邊鼓勵,把別人往坑裡推。我們在看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就會聯想到自己身上,把自己帶入到君子的角色中,覺得自己就是個成人之美的人。但如果仔細想的話,也許我們並沒有做到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