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2021-03-01 逍遙玄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二篇「 顏淵篇 」,主要集中表達了仁、禮、政三者的關係內容。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

「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

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比如,有一個孩子想要上學,但是家裡窮,連夥食費都交不起,你就去幫他一下,拿點學費幫助對方上學,這就是成人之美,君子風範。

但如果幫助別人,是有目的性的,想為了出名才去做的,這些就並非君子所為,只是偽君子而已。

也只有小人才會成人之惡,看到別人做的是禍害別人的事情,賺的是殘害百姓的錢,你看到了,還假裝不知道,甚至帶一句「君子成人之美」,這就是偽君子的行為。

繼續下章,季康子來請教孔子。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擔憂盜竊,來向孔子請教。

孔子回答說:「如果您不貪求太多的財物,即使獎勵他們去偷,他們也不會幹。」」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

這次季康子來向孔子問關於盜竊的事情。

在古代對於偷盜害人者,稱之為「盜賊」。盜賊是兩種不同的性質,偷財產的叫「盜」,傷害人的叫做「賊」。

季康子問的就是關於偷盜的人,在他統領的國家裡偷盜的人非常多,就來問孔子該怎麼辦。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孔子就跟季康子說:「只要你們官員們自己不要貪得無厭,即使去獎賞偷盜,他們也不幹。」

孔子對於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始終強調的是要先做好自己,無論是國家,還是家庭,還是個人,都強調先把自己做好。

所以,孔子認為盜賊猖獗,是因為統治者貪得無厭,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引起的。

領導階層如果能清正廉潔,不貪圖財物,老百姓受其影響就不行盜竊之事。

反之,如果領導階層愛戀財物,貪汙受賄,那下面的百姓就會因貪慾而起盜心。

所以,領導者要勤政廉潔,為百姓起好正直坦蕩的表率作用。

繼續下章,季康子這次問政與孔子。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

偃:僕倒。

「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說:「假如殺掉壞人,以此來親近好人,怎麼樣?」

孔子說:「您治理國家,為什麼要用殺戮的方法呢?您願意行善,百姓也就從善。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隨風而倒。」」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從前幾章以來,可以看得出季康子對孔子算是很尊敬,經常被孔子教訓,也還是來請教孔子。

這次季康子來問治理政事的問題,說:「如果我殺掉那些壞人,然後再去親近那些好人,這樣子是否可以?」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為政,焉用殺?」

孔子回答季康子說:「您治理政事,怎麼會總想到用殺人的手段呢?」

「子欲善而民善矣」

然後孔子說:「只要你願意行善,那老百姓也會跟著從善了。」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最後孔子說:「君子的品德,就像風一樣,小人德性就像草一樣,而草上颳起了風,草就會隨風而動。」

這裡小人不是罵人的話,是表達下屬,百姓們的意思,只要自己修好了品德,百姓就會跟著行善了。

與前幾張章孔子回答季康子話,大致道理都是一樣的,孔子對其闡述的都是上行下效的問題。

本章中季康子想要以殺戮無道之人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孔子就用了「草上之風」這個比喻來談上行下效。

孔子反對殺戮百姓,主張實行「德政」。

他認為在上位的人只要具有仁德,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而那些暴虐無度,殘殺百姓的統治者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中英對照丨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今日選句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原文釋義 在位的人的品德好比風,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一定會順風倒下。
  • 中華故事第二十三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傳統家訓,一方面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繁盛起來的關於治家教子的訓誡之詞,另一方面則是施行於一家一族之內的家庭教育實踐活動。中國人選擇家訓文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在於其滿足個人成長、家族興旺、民族興盛等大眾需求的文化特質。正因如此,我國的傳統家訓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在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成熟完善,最終形而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範本。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要想準確理解孔子這句話,我們來看看原文,《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對話: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今日摘句--君子之德風
    今日摘句仍然摘自《君子之道》。內容是本論部分的君子之德風。摘句似乎已經變成了摘段,或者叫做推書節選可能更加合適。不管如何,先把君子九論更完吧。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 《論語17·13》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論語彙】-主群  柳 慧【論語彙】-孔學論壇 任殷  【論語彙】-北京  柳 慧         【論語彙】-浙江 任殷【論語彙】-作為曾經的大司寇,夫子顯然精通防盜防賊之術,對他們的伎倆洞若觀火,不管是盜財之賊,還是德之賊。段蘭華:夫子說:「貌似謹厚而流俗合汙、是非不明的人,是敗壞道德的小人。」王德巖:本章的文句很簡單,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章節。
  • 君子十品六德,太精闢了!
    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君子心胸寬廣,海納百川,小人氣量大,心眼小。2. 君子不爭,小人不讓。君子遇利不爭,小人遇利不讓。3. 君子和氣,小人鬥氣。君子待人和氣,小人喜愛與人鬥氣。4. 5. 君子重義,小人重利。
  • 君子之思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一句話:真正的君子沒有憂愁和恐懼。弟子仍然困惑,難道做一個君子這麼簡單?孔子繼續說道,當一個人深夜反省自己的靈魂時,沒有任何愧疚,自然就不會有憂愁和恐懼。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雖然也有著社會地位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不惟「出身論」,而以「修身進德」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也就是說,有德者是君子,無德者是小人。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論語》為孔子儒家之入世法,故以《道德經》皆《論語》,無往而不利。道以德化,儒以禮約,佛曰見性,墨以睦鄰,法以去奇,兵以止暴,農盡地理,陰陽以和天人,堪輿以明地理,萬法歸宗,終歸道體;百家同源,都是自然。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注釋】(1)楊伯峻:君子、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
  • 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有才無德是小人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有德無才是君子就是說有德無才的人,他們雖然不是才華橫溢,但他們為人正直,可為謙謙君子,能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
  •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如何?』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這段對話可以作為旁證,孔老爺子喜歡的是善惡兩分、大道直行,有擔當、有立場的君子,所以才會說「鄉愿是德之賊。」但有意思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孔老爺子會把「願」和「鄉」放在一起說,莫非他認為這種人鄉裡比較多?哈哈哈!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
  • 高二語文測試題:為政以德隨堂測試
    論語 顓臾 社稷 虎兕 出於柙 千乘 偃旗息鼓 南宮适 道之以政   何以伐為 為政以德 後世必為子孫憂 疾夫舍曰 不足為外人道也 聚斂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道千乘之國   3.解釋加點字   冉有適衛 顛而不扶 既庶矣 焉用彼相 相夫子 無乃爾是過與 盍徹乎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