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二篇「 顏淵篇 」,主要集中表達了仁、禮、政三者的關係內容。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
「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
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比如,有一個孩子想要上學,但是家裡窮,連夥食費都交不起,你就去幫他一下,拿點學費幫助對方上學,這就是成人之美,君子風範。
但如果幫助別人,是有目的性的,想為了出名才去做的,這些就並非君子所為,只是偽君子而已。
也只有小人才會成人之惡,看到別人做的是禍害別人的事情,賺的是殘害百姓的錢,你看到了,還假裝不知道,甚至帶一句「君子成人之美」,這就是偽君子的行為。
繼續下章,季康子來請教孔子。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季康子擔憂盜竊,來向孔子請教。
孔子回答說:「如果您不貪求太多的財物,即使獎勵他們去偷,他們也不會幹。」」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
這次季康子來向孔子問關於盜竊的事情。
在古代對於偷盜害人者,稱之為「盜賊」。盜賊是兩種不同的性質,偷財產的叫「盜」,傷害人的叫做「賊」。
季康子問的就是關於偷盜的人,在他統領的國家裡偷盜的人非常多,就來問孔子該怎麼辦。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孔子就跟季康子說:「只要你們官員們自己不要貪得無厭,即使去獎賞偷盜,他們也不幹。」
孔子對於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始終強調的是要先做好自己,無論是國家,還是家庭,還是個人,都強調先把自己做好。
所以,孔子認為盜賊猖獗,是因為統治者貪得無厭,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引起的。
領導階層如果能清正廉潔,不貪圖財物,老百姓受其影響就不行盜竊之事。
反之,如果領導階層愛戀財物,貪汙受賄,那下面的百姓就會因貪慾而起盜心。
所以,領導者要勤政廉潔,為百姓起好正直坦蕩的表率作用。
繼續下章,季康子這次問政與孔子。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
偃:僕倒。
「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說:「假如殺掉壞人,以此來親近好人,怎麼樣?」
孔子說:「您治理國家,為什麼要用殺戮的方法呢?您願意行善,百姓也就從善。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隨風而倒。」」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從前幾章以來,可以看得出季康子對孔子算是很尊敬,經常被孔子教訓,也還是來請教孔子。
這次季康子來問治理政事的問題,說:「如果我殺掉那些壞人,然後再去親近那些好人,這樣子是否可以?」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為政,焉用殺?」
孔子回答季康子說:「您治理政事,怎麼會總想到用殺人的手段呢?」
「子欲善而民善矣」
然後孔子說:「只要你願意行善,那老百姓也會跟著從善了。」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最後孔子說:「君子的品德,就像風一樣,小人德性就像草一樣,而草上颳起了風,草就會隨風而動。」
這裡小人不是罵人的話,是表達下屬,百姓們的意思,只要自己修好了品德,百姓就會跟著行善了。
與前幾張章孔子回答季康子話,大致道理都是一樣的,孔子對其闡述的都是上行下效的問題。
本章中季康子想要以殺戮無道之人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孔子就用了「草上之風」這個比喻來談上行下效。
孔子反對殺戮百姓,主張實行「德政」。
他認為在上位的人只要具有仁德,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而那些暴虐無度,殘殺百姓的統治者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