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句--君子之德風

2021-02-08 斜陽蓑衣

今日摘句仍然摘自《君子之道》。內容是本論部分的君子之德風。摘句似乎已經變成了摘段,或者叫做推書節選可能更加合適。不管如何,先把君子九論更完吧。


一、君子懷德

二、君子之德風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蕩蕩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禮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恥。


君子之德風, 這幾個字已經對我們來說有些陌生。它來源於《論語》: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風與草,在這裡做動詞,意為像風,像草。可以這樣翻譯:君子的道德像風,民眾的道德像草。風吹向草,草就隨風傾伏。


這一論述,指出了君子的德行必須像風一樣,影響大眾。此處的「小人」,指的是小民,平民。因為有了孔子的這個說法,小民也經常被稱作「草民」。


把民眾比之為草,並未貶損。草,這種依附大地的廣泛存在,一旦生根就難於挪移,一切動靜、榮枯,只能依憑外在力量。風,就是讓草進入動態的外在力量。但是,風來自何方,卻是一個問題。


孔子主張,左右民眾動態的風,應該是道德之風、君子之風。


這個觀點又引申出了另一番意義:凡是道德,便應成風;凡是君子,便應成風。


社會上,不管是風尚、風氣、風範,還是風潮、風俗、風情,這些「風」的起點,都應該包含「君子之德」。


這一來,既涉及了社會走向,又涉及了君子職責。


在社會走向上,儒家反對放任。孔子所說「小人懷土」,正是指出了普通民眾的草根性、狹隘性、黯昧性、佔據性。對他們,君子必須把自己高貴的生命能量變成風氣,進行傳播和梳理。


一個君子,如果自認為具有仁義大德,卻默而不語,不作傳播,那麼,他對社會的仁義何在?對民眾的大德何在?仁義大德是一種有對象的「他向行為」,關及的對象越多,就越有價值。所以荀子說:「仁者好告示人。」(《荀子·榮辱第四》)在儒家看來,不「告示人」的仁德,就不是真正的仁德。


然而,在那麼多上上下下的幹擾中,君子的道德之風還能吹得遠嗎?


對於這個問題,《尚書》的回答氣象非凡: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尚書·虞夏書》


《尚書》認為,道德本是天意,不必尋找它能夠傳播開去的具體原因。只須立德,便能動天,一旦動天,天下盡歸。


這一古老的話語,乍一聽帶有開天闢地時代不容爭議的霸氣,卻能讓我們聯想到德國十八世紀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關於道德是「第一命令」、是「天律」的論述。


從天上回到地下,道德能夠廣泛傳播,還由於人心。人心之中埋有固有之善,往往缺少召集。就像我們經常在自然災害的現場看到的那樣,一旦面對傷殘對象,許多素昧平生的人會立即同時伸出援手。這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居所並不遙遠,而是非常鄰近。那又要讓人想起孔子的名言了: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


在這一點上,孔子是「道德樂觀主義者」。他相信普遍人性,隨之相信天下君子不會孤獨。他把《尚書》所說的「動天」,與「動心」連在一起了,又把「動心」看作是一種密集的集體現象。


孔子的這個說法非常溫暖,使很多弘德行善的君子即使一時感到孤獨,也會保持信心。他們漸漸明白,即使是荒僻的村舍,即使是陌生的街市,都可能是道德載體。


一時孤獨了,一定別有原因,而不能歸因於自己對道德的承擔。道德不會孤獨,那麼,承擔者也不會孤獨。


老子與孔子不同,並不是「道德樂觀主義者」,而且也不希望真正有德之人過於自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但是,即便是他,也認為不斷地積累道德就能無往不勝。他說:


重積德則無不克。

《老子》五十九章


墨家不喜歡儒家宣講道德的方式,但在實踐行為上,卻是樹立了令人感動的大德形象。他們的「德風」,往往以群體性的俠義壯舉來傳揚,令人振奮。


總之,積極傳揚仁義大德,是中國文化對於君子品行的一個重要共識。


感謝你能在短平快的生活節奏下潛下心讀到這裡。明日再見。


相關焦點

  • 中英對照丨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今日選句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原文釋義 在位的人的品德好比風,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一定會順風倒下。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 中華故事第二十三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傳統家訓,一方面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繁盛起來的關於治家教子的訓誡之詞,另一方面則是施行於一家一族之內的家庭教育實踐活動。中國人選擇家訓文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在於其滿足個人成長、家族興旺、民族興盛等大眾需求的文化特質。正因如此,我國的傳統家訓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在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成熟完善,最終形而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範本。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如果脫離語境,可能就會生出歧義,認為這裡的「小人」是德性敗壞的人,若按照這種解讀來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可能就變味了。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古代封建制度的地位差別,並非特指人在品行上的差別。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君子十品六德,太精闢了!
    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君子心胸寬廣,海納百川,小人氣量大,心眼小。2. 君子不爭,小人不讓。君子遇利不爭,小人遇利不讓。3. 君子和氣,小人鬥氣。君子待人和氣,小人喜愛與人鬥氣。4. 5. 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君子看重情誼,有情有義,小人則只看重眼前小利。
  • 謙卦:六二「鳴謙,貞吉」解析;君子之行,德音不已
    故,古人常用「玉」來比喻人品德高尚;《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詩經·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 君子之思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一句話:真正的君子沒有憂愁和恐懼。弟子仍然困惑,難道做一個君子這麼簡單?孔子繼續說道,當一個人深夜反省自己的靈魂時,沒有任何愧疚,自然就不會有憂愁和恐懼。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雖然也有著社會地位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不惟「出身論」,而以「修身進德」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也就是說,有德者是君子,無德者是小人。
  • 蘭花之美,君子之德
    蘭花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古人以蘭賦墨、借蘭抒懷,給予了蘭花美好的人格。例如,「蘭章」常喻詩文之美,「蘭交」喻友誼之真。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
  • 行大學之道 成君子之風
    一百年前,1914年的11月5日,梁啓超先生來到清華以《君子》為題發表演講。他引用《周易》中「乾」「坤」兩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講解如何成為「真君子」。此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了清華的校訓。今天,在這裡,我也想談談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清華人。
  •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德位相配,名實相副。聖人之德極盛,卻非一日之功所能養成,本章即告誡不可好高騖遠,以汲汲於聲名。 《詩經》有言:人穿了錦繡的衣服,外面又加一件樸素的禪衣。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註解】學:學習。時:經常。習:溫習,實踐。說,通「悅」,喜悅,歡喜。朋:知己,故知,志同道合之人。來:來訪。樂:讀「lè」,快樂,樂事。知:知道,了解實情。君子:有德之人,德勝於才者。【淺譯】學到新的知識,時常溫故而知新,反覆踐行而感悟,豈不是恬然心喜?志同道合之人來訪,多年凝就心曲,一朝道罷後快,豈不是其樂陶然?
  • 山風蠱卦,君子以振民育德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注釋】山下有風,蠱:山下有風吹來,象徵著整治蠱亂弊政。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觀此卦象,能夠振奮民心,培育民眾的道德素養。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注釋】幹母之蠱:糾正母輩的蠱亂弊政。不可貞:不能固執保守而不做改變。得中道也:領悟到了中正之道。
  • 《象》說周易系列:「君子以自昭明德」
    他是這樣解讀《周易.晉》卦的:「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昭明德」一詞,實際上就是出自思孟學派經典《大學》中的「明明德」。一、《晉》卦與「日新」《晉》的上卦離,有日之象,太陽每天從地平面升起,有「明出地上」之卦象,故有「日新」之象。「日新」一詞為思孟學派所習用,比如《大象》的作者在解讀《大畜》時便說過「日新其德」的話。
  • 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有才無德是小人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有德無才是君子就是說有德無才的人,他們雖然不是才華橫溢,但他們為人正直,可為謙謙君子,能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
  • 君子蘭的花語和傳說,君子蘭代表高貴,有君子之風
    花語君子蘭為石蒜科,其植株文雅俊秀,有君子風姿,花如蘭,而得名。君子蘭的花語有「高貴」的寓意。這也是其種名nobilis(來自拉丁文nobelesse,為「高貴」之意。)的由來。君子蘭的花語除了「高貴」、「寶貴」外,尚有「豐盛、有君子之風」的寓意。君子蘭的花語:高貴,有君子之風。傳說王子愛上平凡人家的姑娘,而公主愛上王子。公主知道王子偷跑去看那個姑娘,嫉妒的幾乎要發瘋。她忘了他們同樣是犧牲者,向國王告了密。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該經書不僅系統精闢地闡述了中正中和、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思想和主張,而且對中華理想人格的君子作了獨到的通俗的論證和闡發。一、君子尊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 見賢思齊,時常自省,方不失君子之風
    《荀子》中有載:「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話的意是是:木材用是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變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通過廣泛的學習,以及常常自我檢查反省,就會變聰明機智,行為就不會出現過錯了。所以想要保持君子之風,減少過失,就必須時常自省。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潛江德風學校給了我們太多啟發!
    「大朋友」與「小朋友」潛江德風學校教師 王可在走上夢想的崗位之前,我總是認為,教師是最光輝的職業,是辛勤的園丁,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直到真正走上三尺講臺,我才發現,教師是一個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大朋友」。
  • 影響清華百年的演講:梁啓超論君子
    君子二字其意甚廣,欲為之詮注,頗難得其確解。為英人所稱勁德爾門(gentleman)包羅眾義,與我國君子之意差相吻合。證之古史,君子每與小人對待,學善則為君子,學不善則為小人。君子小人之分,似無定衡。顧習尚沿傳類以君子為人格之標準。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論語》云:「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幾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