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時常自省,方不失君子之風

2020-12-17 歷史國學教堂

《荀子》中有載:「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這句話的意是是:木材用是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變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通過廣泛的學習,以及常常自我檢查反省,就會變聰明機智,行為就不會出現過錯了。所以想要保持君子之風,減少過失,就必須時常自省。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就是,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並予以積極改正,這才是君子真正的風度。

古人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的確是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自古以來,那些品德和人格高尚的人,都是善於省察自身,及時糾錯,讓自己逐步趨向完善的。

柳公權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在書法方面,他從小就顯露出了過人的天賦。因為書法精湛,所以他寫的字遠近聞名,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時間長了,柳公權就開始飄飄然了,覺得自己天賦異稟,開始驕傲起來,不再勤奮練字,也不把其他書法家放在眼裡。

那一日,柳公權在外遊玩,遇到了一個奇怪的老人,老人正在寫字,但是不是用手,而是用腳。柳公權看見後十分驚訝,更讓他震驚的是,老人用腳寫的字,竟比他用手寫的還好。

震驚之餘,柳公權感覺十分慚愧,終於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含義。回去之後,他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徹底擺脫了不可一世的傲漫,認真練字,終成一代著名的書法大家。

由此可知,人想要上進,首先需要善於自我省察,只有通過自我反省,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立即改正,從而對自己進行完善。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年輕時缺乏上進心,等到二十七歲才幡然醒悟。他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從此發奮圖強,埋頭苦讀,終有所成。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懂得自省,更有甚者,當別人為他指正出不足以後,他還是執迷不悟,這就是最愚蠢的行為。一個不懂反省的人,就會變得剛愎自用,難以看清楚自己的缺點,最終走向失敗。

所以說,一個人要懂得躬親自省,反思自己的過失和不足。一個人即便曾經有著莫大的錯誤,但只要懂得反省自己、懸崖勒馬,也一定有可能成為一位讓人尊敬與愛戴的人,誠所謂「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

古人云「人貴自知」,想要做到自知,首先學會時常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倘若做不到這一點,「自知」是無從談起的。自我反省能夠讓自己了解自身缺陷,這是改善自己的前提。

自我反省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更是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必備的素質。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以修身?最起碼的一點就是要懂得自省。

相關焦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文章寫到第16篇,第二句就是今天分享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指明了兩條修身路:「思齊」之路和「自省」之路。一正一反,辯證統一,內容方法明確,既向正面的賢者榜樣學習看齊,也注意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不重蹈他人覆轍。
  • 江蘇卷作文試寫:見賢思齊難,見不賢而內自省更難
    《論語裡仁篇第四一七》,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麼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實際上我們不若簡單些,「賢」與「不賢」無需在身邊去找,前人中的「賢者」與「不賢者」早有定論,因此我們只要向「賢者」看齊,針對「不賢者」的毛病對照反省即可。然而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在實際的人生中我們又能做到幾何呢?「見賢思齊」應該是每個人的願望,人人向善,誰都想學好,做個有賢德的人。
  • 老祖宗10句反省自己的經典語錄,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4、晝之所為,夜必思之。出自宋代林逋《省心錄》。白天做的事情,到了晚上要仔細的考慮。這句話說明做事情要都能夠及時反省。這句話說明做事情要及時反省自己,總結經驗教訓。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能的人,就向其學習,看到不賢能的人,就去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相似的問題。6、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出自《荀子·勸學》。君子博學多識,每天都能夠反省自己,這樣就會變得聰慧明達,使得行為沒有任何過錯。7、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 【原創】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不就是一個垃圾麼,有什麼好搶的呢?那個上面的鐵絲會把你們的手割出血的,割出血會很痛的,知不知道啊?小朋友在一起玩要做好朋友呀。」☆總指導師玉英老師點評:呵呵,晴晴寶貝成為小大人了。晴晴的勸說並沒有阻止那兩孩子的搶奪,晴晴跑過來告訴我他們在搶東西,他們的行為是不對的。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於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賞析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你今天反省自己了嗎?
    所以,在我們與關係較好的人或事物交往過程中可以用「禮」的原則去對待,這樣可以使得關係更加美好,但是對於外部的欺辱和不公平對待,我們還是要表現出我們的強硬態度和不屈精神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恥。」
  • 什麼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在關羽尚未斬殺顏良之前,曹操就非常欣賞關羽的為人,為了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曹操悄悄叫張遼以私人感情來詢問關羽。很明顯,《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 賤不肖」這些處世為人之道在關羽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關羽終生都在向《春秋》一書中的賢人們看齊,把他們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同時,也以裡面的不賢之人作為反面的鏡子,來警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 論語29: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學問修養貴在反求諸己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曉,通曉,明白。義,事之所宜。利,人情之所欲。程子說:「君子對於道義的態度,如同小人對於利益態度。唯其深深明白,所以篤好之。」楊氏說:「君子有捨生取義,以利而言,人之所貪愛莫過於生存,所厭惡莫過於死亡。
  • 《論語》「君子」之三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
    有子直接講君子要以孝悌為本,曾子的忠信更應是君子之本。今天我們講《論語》中第三個君子。《學而》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說第一點「君子不重則不威」。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就是要穩重,厚重,不輕佻,不浮躁,應該自信、自尊、自重、自強。這樣才能養成一種威儀,修身、處事、待人才能做到最好。再說第二點「學則不固」,這裡的「學」就是「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 【經典解讀】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對網絡輿論熱點,需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非對錯,要磊落分明,善惡曲直,也要遵循公道。網絡輿論有跟風操作之嫌,說一個人惡,你看到的信息就都是他作惡的,正面的東西全被雪藏起來了,周邊的朋友圈都沉默不語了。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運營工作中如果發現個別同事存在不文明現象時要及時對照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這種現象。我們都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不斷糾正、提高自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一語丨見賢思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義詞】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反義詞】見利忘義【成語出處】《論語·裡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成語造句】1.假如每個人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見賢思齊,那麼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得到長遠的發展。2.剛踏社會不久,接觸了好多的人,每當和他們交談都讓我有一種見賢思齊的感覺。
  • 見賢思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近義詞有: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反義詞有:見利忘義,見賢思齊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追求進步。見賢思齊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成語釋義:賢:有才德的人;齊;看齊。見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齊。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今日摘句--君子之德風
    今日摘句仍然摘自《君子之道》。內容是本論部分的君子之德風。摘句似乎已經變成了摘段,或者叫做推書節選可能更加合適。不管如何,先把君子九論更完吧。
  • 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這裡有歧義的是這個「方」字,有很多解釋,和「遠」連接起來,組成名詞:遠方,但也可從形容詞或副詞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剛剛、恰好」,「方才」的那個「方」的意思,至——遠——方——來。漢字的精妙地方是單字,不是「從遙遠的地方來」,而是,不管遠近,都是「適時」而來。我也是理解了很長時間,是從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裡得到的啟示。這句話深刻的含義在哪裡呢?
  • 抱書夢入杏壇深處,請教孔子「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時,總是不明白這一句的內在含義,心想:「要是能當面請教一下孔子多好啊!」孔子笑而不答,只是牽著我的手走到杏壇後面的一處涼亭中,一壺清茶,兩把木椅,孔子和我的對話在幽幽的茶香和暖暖的微風裡慢慢展開……  我:孔老先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一句話我總是理解不到位,望您不吝賜教。
  • 過度自省或致抑鬱背後原因是什麼?無法跳出自責情緒的負面循環
    過度自省或致抑鬱背後原因是什麼?  「他不開心了,我是做錯什麼了嗎?」  「她那天說和朋友相處不愉快,那個朋友是我嗎?」  深刻自省和「想太多」之間有一個健康的界限,長期過度自省可能會導致抑鬱,這時你需要的是從自責情緒的負面循環中走出來!   無時無刻都在回憶過去,在找自己的錯誤。這種自省,不僅不會讓人進步,還會變成一個與人交往都成了問題的抑鬱症患者。抑鬱的原因並非自我反省,而是思維始終被局限在一個小框架裡無法跳出來。自省什麼意思?如何正確自省?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 我們何時不應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今天我們一起看《論語裡仁》篇中名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要向他們學習並看齊;而見到比自己差的人,我們應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我們接下來看幾個事例。據說,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