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有載:「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這句話的意是是:木材用是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變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通過廣泛的學習,以及常常自我檢查反省,就會變聰明機智,行為就不會出現過錯了。所以想要保持君子之風,減少過失,就必須時常自省。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就是,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並予以積極改正,這才是君子真正的風度。
古人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的確是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自古以來,那些品德和人格高尚的人,都是善於省察自身,及時糾錯,讓自己逐步趨向完善的。
柳公權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在書法方面,他從小就顯露出了過人的天賦。因為書法精湛,所以他寫的字遠近聞名,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時間長了,柳公權就開始飄飄然了,覺得自己天賦異稟,開始驕傲起來,不再勤奮練字,也不把其他書法家放在眼裡。
那一日,柳公權在外遊玩,遇到了一個奇怪的老人,老人正在寫字,但是不是用手,而是用腳。柳公權看見後十分驚訝,更讓他震驚的是,老人用腳寫的字,竟比他用手寫的還好。
震驚之餘,柳公權感覺十分慚愧,終於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含義。回去之後,他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徹底擺脫了不可一世的傲漫,認真練字,終成一代著名的書法大家。
由此可知,人想要上進,首先需要善於自我省察,只有通過自我反省,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立即改正,從而對自己進行完善。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年輕時缺乏上進心,等到二十七歲才幡然醒悟。他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從此發奮圖強,埋頭苦讀,終有所成。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懂得自省,更有甚者,當別人為他指正出不足以後,他還是執迷不悟,這就是最愚蠢的行為。一個不懂反省的人,就會變得剛愎自用,難以看清楚自己的缺點,最終走向失敗。
所以說,一個人要懂得躬親自省,反思自己的過失和不足。一個人即便曾經有著莫大的錯誤,但只要懂得反省自己、懸崖勒馬,也一定有可能成為一位讓人尊敬與愛戴的人,誠所謂「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
古人云「人貴自知」,想要做到自知,首先學會時常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倘若做不到這一點,「自知」是無從談起的。自我反省能夠讓自己了解自身缺陷,這是改善自己的前提。
自我反省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更是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必備的素質。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以修身?最起碼的一點就是要懂得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