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書夢入杏壇深處,請教孔子「見賢思齊」
濟鋼高中2017級24班 尹庭萱
晚上看《論語》,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時,總是不明白這一句的內在含義,心想:「要是能當面請教一下孔子多好啊!」
合上書本,困意襲來,在迷迷糊糊中突然發現自己穿著漢服穿越到了公元前的魯國,而且來到了魯國國都——曲阜的杏壇前,一位身材高大、和顏悅色的長者正在給弟子們授課,他就是我特別想見的孔老先生。
等到孔子講完課,我趕緊上前和他說明了來意。孔子笑而不答,只是牽著我的手走到杏壇後面的一處涼亭中,一壺清茶,兩把木椅,孔子和我的對話在幽幽的茶香和暖暖的微風裡慢慢展開……
我:孔老先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一句話我總是理解不到位,望您不吝賜教。
孔子:這一句話出自《論語》的裡仁篇,它的意思是說:「見到賢能有德行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在《論語》的述而篇裡,有句意思相同的話你可能更熟悉,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我:為什麼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呢?這對於我們的成長有什麼幫助嗎?
孔子:這句話其實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要學會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要借鑑別人的過失,不重蹈別人的舊轍。再深一層的意思是說,一個好的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她)會督促自己不斷學習、進步、提升,努力成為優秀者;同時,也要學會正確看待不好的人和事,學會從中吸取教訓,不犯同樣的錯誤。這對於你們青少年的道德修養、思想意識、處事態度的完善都是有很有幫助的,借用你們現代人的話,就是可以幫助你們培養正確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您也會「見賢思齊」嗎?您能舉幾個歷史上的例子嗎?
孔子:我尊稱老子李聃先生為老師,就是和他初次交流之後,發現他「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於是我就多次去登門求教,希望早日能達到他的水平,而且每次請教都感覺自己進步很大,「不禁心曠神達」。李聃先生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是「不論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有多大,我們都要努力去不記他的仇,反而給他好處。」他提倡的「以德報怨」和我所說的「見賢思齊」都是希望人們修身養德,可謂是殊途同歸了。
孟子稱我為老師,但把他培育成才的孟子母親更是一位好老師。孟子小的時候,很貪玩也很喜歡模仿別人,母親害怕孟子受到壞鄰居的影響,連搬了三次家,最後搬到了學校附近,讓愛學習、講禮貌、懂規矩的環境來薰陶孟子,其實這也是教育孟子要「見賢思齊」。
夏朝的時候,伯啟被敵人打敗了,他的部下不服氣,但伯啟說:「我的兵多地大卻敗了,一定是我的德行和帶兵方法不如敵人。」從此,伯啟每天很早起床,粗茶淡飯,衣著樸素,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敵人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伯啟的做法也是「見賢思齊」。
到了唐代,李邕、王翰都是當時的著名文人,可李邕想認識才華橫溢的杜甫,王翰想做杜甫的鄰居,這也是杜甫「榜樣」的作用,讓李邕、王翰他們「見賢思齊」。
我: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怎樣才能「見賢思齊」真正成長呢?
孔子:在你生活的這個美好的國家裡,各行各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榜樣,包括航天英雄、奧運冠軍、大科學家、勞動模範、青年志願者,還有那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好人等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們要把他們立為心中的標杆,向他們看齊。
具體來說,首先,要做到虛心好學,真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斷豐富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才華、有能力的人;然後,要提升道德修養,嚴格遵守各種紀律和規範,認真吸取別人犯錯的教訓,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擔當、有誠信的人;此外,還要培養正確的信念,努力汲取榜樣的力量,樹立有價值的人生目標,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追求、有理想、將來對國家人民有貢獻的人。
我:我終於明白「見賢思齊」的內涵了,謝謝您!希望以後還能多多請教您。
孔子:好的,沒問題,我在《論語》裡等著你。
一陣微風從窗外吹進來,還帶著一絲絲茶香,我一下子醒了,床邊的《論語》封面上,孔子正微笑著看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