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書夢入杏壇深處,請教孔子「見賢思齊」

2020-12-25 大眾網

  抱書夢入杏壇深處,請教孔子「見賢思齊」

  濟鋼高中2017級24班 尹庭萱

  晚上看《論語》,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時,總是不明白這一句的內在含義,心想:「要是能當面請教一下孔子多好啊!」

  合上書本,困意襲來,在迷迷糊糊中突然發現自己穿著漢服穿越到了公元前的魯國,而且來到了魯國國都——曲阜的杏壇前,一位身材高大、和顏悅色的長者正在給弟子們授課,他就是我特別想見的孔老先生。

  等到孔子講完課,我趕緊上前和他說明了來意。孔子笑而不答,只是牽著我的手走到杏壇後面的一處涼亭中,一壺清茶,兩把木椅,孔子和我的對話在幽幽的茶香和暖暖的微風裡慢慢展開……

  我:孔老先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一句話我總是理解不到位,望您不吝賜教。

  孔子:這一句話出自《論語》的裡仁篇,它的意思是說:「見到賢能有德行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在《論語》的述而篇裡,有句意思相同的話你可能更熟悉,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我:為什麼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呢?這對於我們的成長有什麼幫助嗎?

  孔子:這句話其實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要學會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要借鑑別人的過失,不重蹈別人的舊轍。再深一層的意思是說,一個好的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她)會督促自己不斷學習、進步、提升,努力成為優秀者;同時,也要學會正確看待不好的人和事,學會從中吸取教訓,不犯同樣的錯誤。這對於你們青少年的道德修養、思想意識、處事態度的完善都是有很有幫助的,借用你們現代人的話,就是可以幫助你們培養正確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您也會「見賢思齊」嗎?您能舉幾個歷史上的例子嗎?

  孔子:我尊稱老子李聃先生為老師,就是和他初次交流之後,發現他「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於是我就多次去登門求教,希望早日能達到他的水平,而且每次請教都感覺自己進步很大,「不禁心曠神達」。李聃先生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是「不論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有多大,我們都要努力去不記他的仇,反而給他好處。」他提倡的「以德報怨」和我所說的「見賢思齊」都是希望人們修身養德,可謂是殊途同歸了。

  孟子稱我為老師,但把他培育成才的孟子母親更是一位好老師。孟子小的時候,很貪玩也很喜歡模仿別人,母親害怕孟子受到壞鄰居的影響,連搬了三次家,最後搬到了學校附近,讓愛學習、講禮貌、懂規矩的環境來薰陶孟子,其實這也是教育孟子要「見賢思齊」。

  夏朝的時候,伯啟被敵人打敗了,他的部下不服氣,但伯啟說:「我的兵多地大卻敗了,一定是我的德行和帶兵方法不如敵人。」從此,伯啟每天很早起床,粗茶淡飯,衣著樸素,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敵人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伯啟的做法也是「見賢思齊」。

  到了唐代,李邕、王翰都是當時的著名文人,可李邕想認識才華橫溢的杜甫,王翰想做杜甫的鄰居,這也是杜甫「榜樣」的作用,讓李邕、王翰他們「見賢思齊」。

  我: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怎樣才能「見賢思齊」真正成長呢?

  孔子:在你生活的這個美好的國家裡,各行各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榜樣,包括航天英雄、奧運冠軍、大科學家、勞動模範、青年志願者,還有那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好人等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們要把他們立為心中的標杆,向他們看齊。

  具體來說,首先,要做到虛心好學,真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斷豐富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才華、有能力的人;然後,要提升道德修養,嚴格遵守各種紀律和規範,認真吸取別人犯錯的教訓,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擔當、有誠信的人;此外,還要培養正確的信念,努力汲取榜樣的力量,樹立有價值的人生目標,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追求、有理想、將來對國家人民有貢獻的人。

  我:我終於明白「見賢思齊」的內涵了,謝謝您!希望以後還能多多請教您。

  孔子:好的,沒問題,我在《論語》裡等著你。

  一陣微風從窗外吹進來,還帶著一絲絲茶香,我一下子醒了,床邊的《論語》封面上,孔子正微笑著看著我。

相關焦點

  • 孔子六藝城"十一"上演舞劇《杏壇古韻》
    13:19:37   來源:孔孟之鄉     作者:曲阜市旅遊局   孔孟之鄉網訊 「十一」黃金周,國家4A級旅遊景區曲阜孔子六藝城
  • 一語丨見賢思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成語拼音】jiàn xián sī qí  【成語釋義】見賢思齊,漢語成語,意思是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齊。【近義詞】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反義詞】見利忘義【成語出處】《論語·裡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廟,每事問」,還親自拜訪老子,稱呼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孔子身體力行,謙遜大氣,遺憾的是,不少後來者曲解孔子,大搞門戶派別之見,固步自封,把孔子思想越弄越窄,罵孔子迂腐不堪,讓孔子背了黑鍋。
  • 《新杏壇》國學夏令營招生簡章
    星雲法師在《新杏壇》講述                    崔永元、孟非、錢文忠做客《新杏壇》                「天地人,中國夢」鮑鵬山因在《百家講壇》主講《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新說水滸》而久負盛名,在《新杏壇》主講了《被誤解的孔子》、《鮑鵬山品讀水滸傳》,其幽默風趣、語言犀利辛辣,又不乏細膩深刻,極具親和力的講學風格深受好評。
  • 《莊子》:孔子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
    魏晉南北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東 海都尉於臺,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雲仙人所食」,道士常在自己住的地方種植行書,因此道家修煉處或道觀也被稱之為「杏壇」。宋徽宗的皇家花園中種植眾多的杏樹,應該有求仙或以仙境自詡的意味,當時畫院畫家也常在作品中描繪杏花,如《四禽圖》《寫生珍禽圖》中也出現了杏花形象。宋徽宗是以這樣的畫作宣示在自己治理下國家昌盛、文教發達、天下太平。
  • 一弟子向孔子請教問題,為何走後被孔子大罵小人?
    即使是被稱為孔聖人的孔子也有其缺點。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他的治學有哪些不嚴謹的地方?孔子因材施教卻看不起一位弟子孔子講究因材施教。在他教授的3000多位弟子中,又有72位弟子最傑出,最優秀。而這72位弟子包含了孔子的畢生心血。可是他對其中一位最傑出的弟子,卻一直看不起,那就是樊遲!樊遲曾向孔子請教過種莊稼的問題,被孔子斥責,樊遲走後,孔子給其他弟子說,樊遲,小人也!
  • 「杏壇」和「杏林」的區別
    「杏壇」和「杏林」兩者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卻不一樣。前者指教育,後者指醫道。 「杏壇」的典故則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裡,說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他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裡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此時的孔子,學問有了,志向有了,眼界胸襟都有了。但是,還缺乏一種東西:彈性的性格。孔子見老子,是孔子人生的一個瞬間。這個瞬間,如同滾燙的生鐵突然淬火,獲得了更多的特質。此後的孔子,陽剛依舊,闊大依舊,但多了一分從容淡定、輕鬆自在。《莊子·漁父》云: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
  • 閔子騫傳之杏壇拜師——五裡三賢系列故事(二十三)
    孟孫府的家臣、家丁們把孟孫大夫扶上馬車,離去……  司儀大聲說:「典禮第二項,請孔夫子教導———」孔子站立臺前,動情地說:「主公聖諭,孟孫大夫賜教,把該說的話都說了。孔丘惟命是聽,奮力辦好平民教育,有教無類,不論貧富,皆可孔門就讀。藉此機會,我特地說明兩點。第一,解釋一下『弟子』。你們入孔門,就是我的學生,也稱『弟子』。我為什麼稱你們弟子呢?
  • 常識積累:杏園、杏林、杏壇
    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是杏園、杏林、杏壇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  相傳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講學論經於杏林之下。  孔子周遊列國,未能得到重用,回到魯國後,仍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乾脆不再想做官的事,每天在杏壇談琴論道,向弟子們講述「詩、禮、樂、易」。時人為了激勵後輩努力學習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園的槐蔭樹下建築了杏壇,所以杏壇便被尊為孔子授學立教的第一聖地。
  • 《新杏壇》國學夏令營遊學目標、內容及報名方式
    二、特色內容1、影像記錄遊學活動將跟蹤錄像,製作成光碟附贈;山東電視臺青少頻道新聞跟蹤報導;開營儀式邀請家長、學員參與,盛典活動在演播廳錄製後在《新杏壇》欄目播出!2、特定環境尼山是聖人孔子的出生地,被稱為中國文化的「聖地」。本次遊學將在聖人人生啟程的地方,在尼山腳下的聖源書院,靜心學習《論語》這本「正經」。
  • 文化常識:杏壇、杏林
    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杏林、杏壇雖然都與杏子有關,但二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和該詞直接有關的主人公是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 見賢思齊,仰聞觀止,拜師至聖先師孔子——遊學正當時
    承蒙先生允納門下,願執學生之禮,謹遵師教,團結同道,刻苦鑽研……」——拜師帖「見賢思齊,博學未來」國學文化學習走進孔子文化園,感受古聖先賢的大智慧
  • 紀錄片《中國》今日首播,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之光
    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 見賢思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近義詞有: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反義詞有:見利忘義,見賢思齊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追求進步。見賢思齊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成語釋義:賢:有才德的人;齊;看齊。見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齊。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杏林」與「杏壇」一字之差,所指的並不是一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一個詞「杏壇」,「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雖然都與杏樹有關,但所指的並不是一回事,而是兩個不同的職業。「杏林」原是中醫學界的代稱,也是常用的一個詞彙,典出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 關於《杏園、杏林、杏壇》的考點清單
    3.杏壇  相傳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講學論經於杏林之下。  孔子周遊列國,未能得到重用,回到魯國後,仍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乾脆不再想做官的事,每天在杏壇談琴論道,向弟子們講述「詩、禮、樂、易」。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於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賞析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
  • 杏壇傳略 楊連山
    杏壇傳略緣起古人講究天地君親師,師那是排在很重要的位置,與天地君親並列,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語。有人更是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是良心活,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那些小蝦小魚的小知識分子,想讓放逐還不入人家法眼,排不上號,人家還看不上眼呢,只好遣返回老家勞動改造去也,這也等於是另一種形式的放逐。有口稀飯吃著,能幹活就行了,讓你整天為溫飽犯愁,看看讓你還有什麼閒心思大發牢騷。老九是1962年生人,自從1970年八歲上學,到1981年師範畢業,教過的老師少說也有幾十位。
  • 如果孔子穿越回來辦學,孔子學校和高考工廠,你願意去哪個?
    30歲時,孔子在自家院子裡,弄了個講壇,開始收學生了。罈子在幾棵白果樹下,所以就叫杏壇了,這件事就是有名的杏壇授徒了。至於那會兒,孔子是不是30歲,這已經沒辦法精確的知道了,只知道30歲左右,那我說30歲開始收學生,好像也沒什麼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