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
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
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兩人的觀點雖然相去甚遠,但是道家與儒家這兩大思想體系,以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形成了交流與融合,並流淌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血脈中,影響後世千年。
崇尚禮制的孔子向眾人敞開大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私學。孔子教書的地點叫杏壇,在這裡,他廣收門徒,有教無類。無論出身貴賤、稟賦高下,都可以受到孔子的悉心教導。他教「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此為維繫社會運轉的紐帶。他說「仁」:核心是「愛人」,以此為做人秉持的基本道理。孔子的「有教無類」,倡導每個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打破了那個時代貴族對知識的壟斷,知識的火種被他遍灑民間,當時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被不斷擴大。
周遊列國14年後,孔子終於回到魯國,回到屬於他的杏壇。相傳,他一生弟子三千,有賢人七十二。他創辦的「有教無類」的私學,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和後世的教育;他的仁愛思想,成為後世仰望的高山;他堅守的信仰,是黑暗中最明亮的燈塔。
正是他的那些在當時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賞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後世兩千年。這些思想,如同一條亙古不絕的大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川流不息,不舍晝夜。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