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2020-12-14 金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翔宇
圖/資料圖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首播,每周一至周四晚播出。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

海報

傳統美學打造視聽盛宴

每集片頭,一扇中間寫有「中國」兩字的木門緩緩打開,仿佛為觀眾打開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歷史大門,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漸漸呈現出來。8K高清晰度拍攝,讓該片的畫面自然且不失真,全片色彩透著一種凝重感,與中國歷史的厚重相契合。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寫意與留白,在構圖上偏愛對稱美。紀錄片《中國》裡,無論是人物處在自然風光中的外景還是宮廷屋內的內景,在畫面構圖上,都遵循著傳統美學風格,沒有複雜的置景,多是通過簡單的布景來營造意境,大氣又帶著中式留白,被網友評價為:「一看就很『中國』。」

該片也注重光影氛圍的打造,如在第一集「春秋」中,講述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對談,用的就是明亮開闊的外景,孔子對自己的儒家觀點堅信不疑,對未來的設想也是一片光明;而當紀錄片講到孔子周遊列國14年、顛沛流離的「喪家之犬」生活時,畫面光影暗淡下來,顯示出他的處境也是黯淡的。

第一集「春秋」中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場景
孔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場景

首播當天,《中國》就獲得了許多好評,不少觀眾驚嘆於其精美的畫面帶來的豐富視覺體驗,紛紛評價道:「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而這宏大的電影級畫面,出自《芳華》《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等電影的攝影指導羅攀之手,有網友說:「每一幀畫面都值得收藏。」

開闊明亮的外景體現莊子的灑脫超然

除了畫面,《中國》在配樂上同樣匠心獨具,邀請經典電影《一代宗師》《花樣年華》《十面埋伏》的配樂大師梅林茂坐鎮,為該片帶來氣勢恢宏又富有張力的背景音樂。「音樂真的太好誇了!絕對是這部片子的加分項!」青年紀錄片導演趙沐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觀眾欣賞一部影片,首當其衝的便是畫面和聲音,這部紀錄片在視覺上給觀眾以中國傳統美學的美感體驗,而在聽覺上,每一段音樂都符合畫面所要表現的內容,烘託出的氛圍讓觀眾很容易相信畫面情景,「能夠真的走進這部片子,讓自己沉浸其中」。

純解說詞呈現「中國簡史」

趙沐曾參與過央視歷史紀錄片《國家記憶》的拍攝,她告訴記者,一般的商業紀錄片在製作上多採用同期聲加解說詞的形式,而獨立紀錄片大多採用純同期聲,不同形式的表達是基於創作考慮的,取決於影片的內容以及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是什麼樣的效果。

「商業紀錄片是面向大眾的,觀影群眾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解說詞能夠讓觀眾迅速理解影片想要表達的內容,而且可以很好地推進節奏和故事進程。」趙沐說,獨立紀錄片不愛用解說,是因為創作者擔心太過牽著觀眾走,會壓縮觀眾獨立思考的空間,所以一般採用純同期聲的形式。趙沐表示,紀錄片即使再真實,也包含主創的主觀態度在裡面,不可能百分百純粹客觀,「就算全部使用同期聲,不用解說幹預,但只要機位一架,那就是創作者的觀點、態度」。

由於《中國》通篇採用解說詞的形式,對於解說詞的要求更高。有觀眾評價,《中國》的旁白解說用詞講究、優美又不失真。如第三集「洪流」中,講述李斯與韓非對於歷史時刻和個人使命的不同認識時,解說詞說道:「李斯西行踏上秦的土地,未來的他們會在哪裡相見?並肩走過求學歲月的兩個人,就這樣背負著各自的使命和願望,走進了戰國末期風雲變幻的洪流中……」

畫面體現出對稱美

趙沐表示,《中國》作為一部要向觀眾展現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的人文歷史紀錄片,通篇採用旁白解說詞的形式,淺顯易懂,能夠讓觀眾快速接收到信息和知識,觀點輸出很強。「常規的歷史紀錄片會拍舊址遺蹟,通過對話和採訪做相關地點追憶,對相關人物或專家學者進行採訪,有時也有情景再現。可這部片子比較特別,不是常規歷史紀錄片的套路。」趙沐說,一般講歷史的紀錄片大多會把通史裡的文字提煉出來,用言簡意賅的解說詞,深入淺出地將歷史內容講述出來,把通史文字轉換成視覺呈現,再配上文字、影像、聲音等資料以及有關專家的簡單點評。「《中國》卻把這個過程簡化了,為觀眾呈現的相當於『簡史』而不是『通史』。」趙沐覺得,《中國》採用純解說的形式,用中國簡史的方式,將中華文明最核心的部分講述出來,在普及性和接受度方面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實力演員再現文明故事

據了解,紀錄片《中國》共有三季,在第一季中,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早期思想的形成到秦漢時期國家制度的初步建立與完善,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中心南移、多民族融合到隋唐時期鞏固大一統和多民族、開放、包容的盛世,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中國》對國家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民族的衝突與融合、文化的交流與創造、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對華夏歷史進行了多維度的認知和復盤。

《中國》與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有著同一個主創團隊,該團隊作為國內頂級紀錄片製作公司,曾獲多個獎項表彰。《中國》總導演李東珅、周豔表示,這部紀錄片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國歷史,是了解歷史發展的簡明「大綱」。「因為要做的是影像化的簡明中國史,這部紀錄片更像是『歷史教科書』,不講宮鬥、權謀,不渲染戰爭、權變,只講社會、生活、經濟、思潮、制度等歷史重要內容。」

《中國》從籌備到完成用了近五年的時間,在製作方面選擇了去劇情化、純紀實的表現形式,在呈現方式上則利用了場景模擬、角色出演、故事講述、自然風光等。區別於以往紀錄片客觀冷靜的單一男聲,《中國》的配音由周濤與何炅兩位情緒飽滿的男女聲分配,據主創團隊介紹,周濤的加盟讓《中國》成為首個採用女聲配音的歷史紀錄片。

周濤

此外,《中國》選用了大量實力演員作為情景再現的主角,以增強故事演繹的生動性和話題性。其中既有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老戲骨,也有何炅、汪涵、於朦朧這樣常年活躍在觀眾視野中的熟面孔。通過演員立體的表演,方便觀眾更加清晰理解歷史人物性格、梳理歷史脈絡,並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來欣賞觀看,了解中國歷史文明。

汪涵飾演楚狂人
於朦朧飾演漢武帝
何炅飾演東漢將軍班勇

編輯:火星

相關焦點

  • 《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首播,每周一至周四晚播出。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
  • 傳統美學打造視聽盛宴《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第一集「春秋」講述了孔子與老子的會面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首播,每周一至周四晚播出。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
  • 開播上熱搜、拍出電影質感,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張曦)#當紀錄片拍出電影質感#、#中國紀錄片裡的神仙文案#、#汪涵狂野波波頭#……7日晚,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播出後,迅速登上了熱搜。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還要從頭說起。
  • 一幀一畫的電影質感,《中國》告訴你什麼是紀錄片的頂級力作
    不,這是網友們對剛開播的紀錄片《中國》的評價。這部沒有什麼前期宣傳就悄悄上線的紀錄片哪來的這麼大魅力?帶著好奇心,我們一起走進這部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溯五千年,泱泱中華,何以《中國》?這部紀錄片不同於以往將視角聚焦於某個朝代或是某段時間的歷史紀錄片,而是將重點講述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挖掘對今日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人和故事,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新中國成立的浩瀚歷史圖景,體現出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主題。
  • 2019年紀錄電影票房大滑坡 紀錄片出路在何方?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6日電(袁秀月)相比2018年,2019年的紀錄片發展可謂是多方面遇冷,從近日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就可窺一二。報告顯示,2019年紀錄片生產總值增幅為近10年來最低值,紀錄電影票房大滑坡,電視收視率和廣告大幅下滑。
  • 2019中國電影票房超627億 國產大片崛起2020年爆款預測
    截止12月23日,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累計票房已超627億元,超過去年全年606.88億元的票房總成績,全年票房有望突破630億元。2019內地電影票房榜top 10影片當中,只有《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和《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兩部上榜。2019年國產大片票房捷報頻傳、各類題材國產影片全面崛起,預測2020年還將誕生多部國產電影爆款。
  • 張藝謀陳凱歌推薦紀錄片《中國》,羅攀的頂級美學與鏡頭語言交匯出...
    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
  • 爆款頻出,紀錄片越拍越出色
    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諸多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 《中國》是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麼?丨洞察紀實影像
    這部拍攝自京劇大師譚鑫培真實表演的紀錄電影,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網紀錄片總點擊量90.5億次,同比增長13.1%;生產總投入超39億,同比增長14%。
  • 田文導演作品獲瑞士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本報訊 金秋十月,進入國際各大電影節的頒獎季,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田文再傳捷報,由他導演的《美在牡丹江》獲瑞士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大獎」同時入圍蒙特婁獨立電影節、羅馬獨立電影獎和巴黎Lⅰft 0ff電影節。
  • 用極簡的手法,展開歷史畫卷:揭秘紀錄片《中國》拍攝幕後故事
    可「中國」這個命題是如此宏大,汗牛充棟的史書都寫不盡幾千年的滄桑與輝煌,若要拍成一部以此為名的紀錄片,難度可想而知。但《中國》做到了——12月7日晚間,紀錄片《中國》正式開播,隨即便登上熱搜,並獲得大量好評。截至12月14日,《中國》已播出5集,網絡點擊量超過8000萬次,豆瓣評分高達8.5分。
  • 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12月11日,由許慧晶執導的紀錄電影《棒!少年》登陸院線上映。影片此前開啟「百城首映禮」,遍布全國82個城市,場均上座85+人次,一路收穫大量「爆款」口碑。此外,《棒!由此可見這部紀錄片讓不同年齡層次、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觀眾都深感共鳴。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棒!少年》以黑馬姿態殺出重圍,獲得9.42的場刊最高評分,拿下「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雙料大獎。從FIRST載譽歸來後,《棒!少年》的網絡口碑也一度引爆,各路反響好評如潮。
  • 被囚禁在紀錄片裡的人:中國獨立紀錄片契約精神
    它包括創作倫理、真實是否該被紀錄片超越或者如何超越??這其中還將涉及中國獨立紀錄片業已形成的傳統,對這個傳統的超越是當下創作者的群體性意志,人們要進入一個「後直接電影時代」,他們認為二十年來,直接電影美學統治了獨立紀錄片的創作。當此傷感和激進的時刻,筆者認為對於那個電影傳統,需要獲得更多的文化自覺,而非一種簡單的告別。這問題意識的得來,與筆者的工作實踐相關。
  • 中國少年拍出日式熱血,這部院線紀錄片讓人沸騰!
    少年導演: 許慧晶編劇: 許慧晶主演: 馬虎 / 梁正雙 / 張錦新 / 孫嶺峰 / 郭忠健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少年》是「矬子裡面出高個」,在本屆FIRST影展中,它的突出是一種「斷層式」的優秀;相比於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其他電影,這部電影反而像一部劇情片,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更有著日式動漫的熱血感,激奮之餘棒球少年的故事令人感動。《棒!少年》劇照在這群小少年中,有兩個孩子吸引到人們的目光。
  • 陳凱歌評紀錄片《中國》: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
    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
  • 2021年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創作(含紀錄片)方向考研分析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創作(含紀錄片)方向介紹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創作(含紀錄片)方向概述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創作(含紀錄片)方向參考書目:電影史論參考書:《中國電影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少白《世界電影史》【美】克莉絲汀·湯普森 大衛·波德維爾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外國電影史》鄭亞玲、胡濱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電影史:理論與實踐
  • 七種小方法,讓視頻拍出電影質感
    如今,越來越多的視頻製作者開始利用一些小技巧讓影片呈現電影質感的效果,從而吸引觀眾的目光,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自數碼攝影盛行以來,許多博客就從文字轉變為拍片,讓視頻呈現出電影質感成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
  • 《中國》首播口碑爆棚,紀錄片市場要回溫?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的主創是曾推出過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團隊,同時該紀錄片還邀請指導過電影《芳華》《老炮兒》等作品的攝影指導羅攀掌鏡,以及經典電影《一代宗師》《花樣年華》的配樂大師梅林茂坐鎮。此外,《中國》的演員陣容也不可小覷,不僅匯聚了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戲骨,也有何炅、汪涵、於朦朧等人們熟知的主持人或演員。
  • 期待紀錄片產業春天
    紀錄電影漸趨大眾化,也能出「爆款」作為艾美獎得主的範立欣,此番在擔當評委的過程中,他也有諸多感想。「這幾年,觀眾可以在大熒幕上越來越多地看到紀錄電影,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細數各類院線紀錄電影,這幾年幾乎總能出現垂直細分領域中的「爆款」,在範立欣看來,這是一種紀錄電影的全新趨勢,大家不再把紀錄電影當成一個純粹的「作者影像」,更多開始思考如何「商業化」、如何「大眾化」,就影像內容本身而言,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 銀河獎長篇小說獎空缺 科幻電影何時再出爆款?
    何時才能再出現類似《流浪地球》的爆款?空缺的最佳長篇小說獎日前頒發的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受到了廣泛關注。該獎項由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有限公司主辦,最早設立於1985年,是公認的中國科幻最高獎。資料圖:本次銀河獎頒獎典禮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