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評紀錄片《中國》: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

2020-12-20 千龍網

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

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

陳凱歌盛讚中國唯美畫面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

繼張藝謀盛讚《中國》後,今日,憑藉《霸王別姬》《風月》《梅蘭芳》等電影作品享譽國內外影壇的陳凱歌導演,也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陳凱歌提到,羅攀用光影和畫面,描摹古中國的人文與自然,以獨特的理解與想像,構築起微茫中的雄渾,博大中的變幻,在憂傷和壯麗中引起無限幽思,直通兩、三千年前的天和地。

放眼紀錄片《中國》,在視覺總監、攝影指導羅攀的細心打磨下,《中國》打通了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以一種有餘韻、有留白的呈現方式,引導觀眾調動自身感受力。

人們在談論歷史問題時,總會提出關於「真實感」的問題。對於如何解決歷史的「真實性」,羅攀給到了自己的主張——假定性的,舞臺感的歷史場面還原。「以融匯寫實與象徵手法,用一堵高牆象徵一座城池;一座屏風,隱喻著一個盛唐」。令觀眾隨手截圖,都是一幅幅唯美到極致的畫卷:

孔子與老子的會面:

秦始皇獨自伏案沉思:

不得不說,光影與構圖之美,在這部紀錄片中發揮到極致,每一幀都像一幅精心描繪的圖畫。也印證了製片人李東坤所說,「我們希望,歷史像一幅畫卷那樣,慢慢展開,令人懷想。」

影像語言之所以能與大片看齊,其細節必然歷經層層推敲。文本語言,靜水流深,簡潔乾淨,具有歷史的穿透力和概括力。更難的是將它們合在一起,形成獨到的審美樣式,產生特有的審美價值。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集成創新,是對中外紀錄片和影視藝術諸要素的集成創新。

打通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建立自成一派的美學風格

歷史片因為對歷史的敘述而自有價值,其中,美學構成則為剛需。「紀錄片現在需要一套新的美學支撐,它的美學表達,跟劇情片、電視劇、電影是不一樣的,它理應是一套另外的美學體系。」李東坤早前如此說到。

在講述「陳蔡七日之圍」的情節時,《中國》一改劇情片的拍攝方法,用孔子和弟子被圍困時那種沮喪與焦慮的狀態代替了雙方的衝突、衝撞、爭鬥的場面,這種寫意的手法不僅讓該片更顯靈韻和詩意,也建立起極為鮮明且自成一派的美學風格。

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趙睿看來:「紀錄片將歷史課本中、史料記載中的文字變成了鏡頭下的豐富色彩,歷史也隨之有了更加立體化的呈現,影片的演繹也不再囿於歷史影像黑白枯燥。」

紀錄片《中國》目前已播出八集,故事軌跡已從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逐漸步入北魏民族融合階段。不少網友在微博寫下「再一次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身為中國人,就該看看自己的根在哪、民族自信在哪」等觀感。

而這也正如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所希冀的那樣,「慢慢地看完《中國》,我相信,你能夠獲得澎湃的驕傲和平靜的自信。」

相關焦點

  • 張藝謀陳凱歌推薦紀錄片《中國》,羅攀的頂級美學與鏡頭語言交匯出...
    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
  • 獲陳凱歌張藝謀兩大導演輪番點讚,紀錄片《中國》到底好在哪裡?
    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
  • 爾冬陞辣評小鮮肉演技,郭敬明卻大發S卡,陳凱歌「怒飆」英文!
    10月10日晚,綜藝《演員請就位2》播出,由陳凱歌,爾冬陞,趙薇和郭敬明組成的導師們開始了又一次的演技品評。在看過熱播劇《陳情令》中的一段表演後,現場卻出現了不小的分歧。不得不說,爾冬陞導演在品評演員們的表演時,也是格外嚴厲了。不過他隨後解釋了一番,他認為在古裝表演中,肢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言談之間,對兩位表演者不是很看好。然而輪到郭敬明點評時,他卻直言,要給表演者之一,青年演員何昶希一張"S卡",也就是這場比賽的最高評分。
  • 四大名導輪番點讚,《中國》可以說是紀錄片天花板了吧?
    在2020年接近尾聲時,湖南衛視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出現讓觀眾眼前一亮。播出9集,《中國》在豆瓣上口碑一路飆升,畫面精緻唯美到令網友感嘆:沒想到做娛樂節目超群絕倫的湖南衛視,做起紀錄片來同樣登峰造極!
  • 紀錄片《中國》獲張藝謀高度評贊,真實立體呈現國家形象
    紀錄片《中國》上線僅10天,其微博話題#紀錄片中國#閱讀量已超過6.7億,討論23.6萬,數以萬計的網友在彈幕留下了「這畫面質感愛了」「看起來很舒服,色調和文化交融的享受」等評論,成功掀起了新一輪紀錄片熱潮。就連一向苛刻的豆瓣,都給出了8.6的超高開分。
  • 頂級導演競標奧運會:陳凱歌念詩被弊掉,李安想法虛無縹緲
    果然,陳凱歌帶來自己手寫的奧運創意方案,以這種方式表示對奧運的情懷。 陳凱歌的朗誦寄詩於情,抒發自我情懷。 李安的方案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得到了最高分,但最終也沒能入選,理由是他的方案太過虛無縹緲無法被切實的執行,所以只能放棄。
  • 體貼入微,善解人意的陳凱歌
    陳凱歌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知名導演,用實際行動給大家帶來了太多太多的美好的節目,讓大家對這位導演有著無限的感慨和敬佩,在片場常常願意給大家講演員應該怎麼演,喜歡把自己學過的懂得的東西都能夠傾其所有 告訴給演員,他覺得這樣大家都會有一個依託,他也喜歡早在適當的時候告訴演員表演的很不錯。
  • 以紀錄片為例談談,如何向外國人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愛上漢語
    也能理解「春運」這個現象以及「團圓飯」在每個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他們能夠得出粵菜「清淡」、川菜「很辣」的印象。也會說出「我喜歡清淡的粵菜」、 「我不能吃太辣的」、「我喜歡吃拉條子」、「中國麵條的做法和我們國家的不太一樣」等。當外國人有了這樣的看法之後,就可以引導他們做出相關討論。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中國人對他們的歷史很有情懷,他們愛他們的歷史」 ●《杜甫》播出後,伍德收到許多西方觀眾的積極反饋,「他們告訴我,很高興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看到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 ●「紀錄片產生了實際影響,為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提供幫助,這正是我喜歡製作紀錄片的原因」 ●「面對一些針對中國的不友好聲音,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污衊和抹黑
  • 陳宥維和陳凱歌是什麼關係,為何陳凱歌一直保陳宥維?
    在這個節目單中,陳宥維作為陳凱歌組的一個學員,也是一個新人演員。在節目當中也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無論是演技還是臺詞功底都不是特別好,表現甚至有點差。比如陳宥維和孫千搭檔出演《甄嬛傳》中經典橋段時,孫千飾演孫儷的封后之作「甄嬛」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難免會有不到位的地方。但跟陳宥維飾演的「允禮」相比要好很多,特別是陳宥維飾演中毒樣時那種「葛優躺」的姿勢,直接給人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 紀錄片《中國》第十二集,開放包容,肆意飛揚的大唐盛世翩躚而至
    12月24日19:30,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十二集《盛世》,即將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政策開放 文化璀璨海納百川或許是唐朝特有的氣度,長安城裡的鴻臚寺,是接待前來大唐訪問使者的官方機構。
  • 陳凱歌:時隔多年浪漫主義依然不被人理解
    一部《霸王別姬》把陳凱歌捧上一線導演的位置,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電影界的三大導演,只可惜陳凱歌再沒有一部作品超越《霸王別姬》。陳凱歌的作品越來越追求浪漫虛無主義,作品的中心觀點永遠都是「和解」「原諒」,無論影片中多大的矛盾多大的仇恨最終都能和解原諒。
  • 歷史紀錄片:碎片鑄成的文化名片
    今年熱播的紀錄片《京劇》是我國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完成的紀錄京劇國粹藝術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人不斷變遷的生活史、文化史和經濟史。這也是央視紀錄頻道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後的重要作品。 江南,一個讓人心旌搖曳的歷史文化盆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文明悠遠,是中國最具特質與美麗的獨特之地。
  • 陳凱歌亮相東京電影節:一邊做評委主席 一邊做分鏡
    陳凱歌任本屆東京電影節評委會主席點擊進入:東京國際電影節公布入圍片單 寧瀛女導演新作入圍鳳凰網娛樂訊 10月17陳凱歌導演表示,自己對本屆東京電影節是有期待的,期待看到年輕的導演,年輕的電影。在活動結束後舉行的評審團記者會上,主席陳凱歌成為記者提問的焦點。被問及關注電影的哪個方面時陳導表示「電影是導演的鏡子,電影是什麼樣的,這個導演就是什麼樣的。有時候你覺得並不認識這個導演,但是你通過看電影就得到了一個新朋友。」
  • 2020年度金鳴獎揭曉 WiFi萬能鑰匙聯合出品紀錄片獲評「最佳移動...
    (原標題:2020年度金鳴獎揭曉 WiFi萬能鑰匙聯合出品紀錄片獲評「最佳移動營銷案例」)
  • BBC紀錄片《杜甫》火「出圈」,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中國人對他們的歷史很有情懷,他們愛他們的歷史」●《杜甫》播出後,伍德收到許多西方觀眾的積極反饋,「他們告訴我,很高興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看到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紀錄片產生了實際影響,為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提供幫助,這正是我喜歡製作紀錄片的原因」●「面對一些針對中國的不友好聲音
  • 陳凱歌 -- 放下,才有真正的動力
    專訪陳凱歌--「放下,才有真正的動力」  12 月5 日,《梅蘭芳》在內地全面公映,這是導演陳凱歌繼《霸王別姬》之後又一部梨園故事的影片。影片中,陳凱歌加了段「紙枷鎖」的虛構故事,表達他對大師梅蘭芳的理解。
  • 為什麼陳凱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這樣的作品了?
    昨天陳凱歌舉報up主的新聞迅速登上熱搜,團隊隨後還義正言辭地聲稱並不是舉報吐槽陳凱歌的up主,而是舉報了對陳凱歌進行人身攻擊的up主。陳凱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年過半百的小心眼導演:我可以導的不好,但你不能說我不好!
  • 依我看,陳凱歌才是那個活在過去的人
    這已經不是陳凱歌第一次因為《無極》當場暴走了,陳凱歌說自己不怕別人說《無極》,可只要涉及到《無極》,陳凱歌展現出的不再是名導氣場,是脆弱的、易碎的。就像貓被踩了尾巴,就好像孩子被父母質問為什麼全班只有你總請假上廁所,而別人沒有。1993年,陳凱歌拍了《霸王別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