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漢語,漢語正逐漸成為一種熱潮。日益增長的漢語學習需求也為對外教學提出新的挑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進行漢語的推廣和傳播,實際上也是在進行漢文化的推廣和傳播。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開播,在海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以中華美食為載體,提高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相對其他影視資源而言,漢語紀錄片的優勢在於它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更為客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操作性也更強。
因此,我把這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將中國文化紀錄片進行分類;第二部分對這些紀錄片的特點作一個說明;第三部分提出自己的一些反思和建議;最後則是以《味道中山》這部紀錄片為例作一個教案設計。
因此本文結合以上的分類再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進行另外劃分。因為並非所有的紀錄片都適合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教師在具體操作的時候需要抓住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後能主動搜取相關資料,從而提高漢語的水平和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將其進行分類則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
(一)人物事跡類
這類紀錄片主要講述人物的生平以及相關事跡,這些事跡往往都體現了鮮明的人物個性。這類生平事跡的講述一般比較客觀,不會做過多的修飾。涉及到歷史人物的,中間還會穿插一些歷史知識。
如2011年CCTV發行的紀錄片《玄奘之路》,主要講述大唐僧人玄奘突破重重阻礙最終求得佛法,他的冒險歷程實際上也是與西域等文明發生交流的過程。
2015年CCTV發行紀錄片《紫禁城裡的米蘭畫師》,講述義大利人郎世寧在28歲的時候來到中國做宮廷畫師,並侍奉三位清朝皇帝的故事。他做宮廷畫師的過程,也是中西方繪畫技巧交流衝突的過程。因為講述的是外國人在中國生活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鳴。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提取關鍵信息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鍛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郎世寧《聚瑞圖》
又如2017年上映的紀錄片《蘇東坡》,記錄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貶黃州後的心路歷程,通過美食、文學多方面的講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這類紀錄片指向比較明顯,主要講述的是某一人物。若學生對這一人物並不感興趣,那麼教學效果就不明顯。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求挑選他們熟悉並且感興趣的人物,這樣就會事半功倍,不僅全面了解了人物事跡,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二)飲食文化類
這類紀錄片主要通過對某一地區特色飲食的描述,來展現背後風土人情及當地獨具風格的文化。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從中可以看出飲食對於人生存的重要性。因此向外國人介紹中國人的飲食是最直觀了解中華文化的方式。以中國美食文化為載體,促進他們進一步了解其他中國文化。
2016年發行的《新疆味道》,外國人在觀看之後就會知道為什麼新疆人具有大氣、淳樸、灑脫的民族性格。這從新疆的特色美食饢、抓飯、大盤雞可以看出。
2012年上映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全片分成七集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中國的飲食文化。外國人看完就會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人,飲食方式也不同。也能理解「春運」這個現象以及「團圓飯」在每個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他們能夠得出粵菜「清淡」、川菜「很辣」的印象。也會說出「我喜歡清淡的粵菜」、 「我不能吃太辣的」、「我喜歡吃拉條子」、「中國麵條的做法和我們國家的不太一樣」等。當外國人有了這樣的看法之後,就可以引導他們做出相關討論。
(三)歷史文化類
這類紀錄片主要通過某一歷史名勝古蹟來講述它的歷史變遷,從這些變遷中反映出歷史文化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啟迪與思考。通過相關建築、文物,考古現場等方式還原歷史。這些紀錄片一般比較尊重歷史事實,角度比較客觀。
2015年上映的《河西走廊》,講述了自漢代張騫通西域以來河西走廊的歷史。這條通道不僅是經濟往來的通道,更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通道。
2012年上映的《故宮100》,每集用不到6分鐘的時間講述故宮裡每個建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透過該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段塵封的歷史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回憶。因為故宮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了。外國人來到中國都想來故宮一睹風採。
這類紀錄片一般信息量大、時間線長,設置的懸念也較多。對外國文化背景的來說學習者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就可以選擇合適的點進行教學。在對中國歷史有一個基本認知的前提下,又能提高漢語水平。
(四)社會熱點類
這一類的紀錄片關注的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熱點問題,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2017年上映的《鏡子》,它是中國首部探討中國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家庭教育問題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出現越來越多問題孩子的情況下,引起全社會的反思:到底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又如CCTV發行的《中國高鐵》,高鐵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具有極其便捷的特點。此片著重介紹中國的高鐵由技術依賴、自主到飛躍的過程。坐過中國高鐵的外國人,都紛紛驚訝於它的守時和高效。慢慢地改變了之前對火車晚點的印象。
中國製造逐漸成為「中國智造」,類似這樣的紀錄片還有《大國工匠》、《超級工程》等等。通過這種類型的可以幫助外國人在相對客觀的角度看待中國的技術,轉變之前的刻板印象。
上述紀錄片的分類並非絕對的,人物紀錄片也會穿插歷史文化的背景和內容。講述飲食文化的往往依託一位主人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用拘泥於這些方法,它們只是一個大致的方向。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地調整。
(一) 用語規範
紀錄片用的是比較標準的現代漢語,可以幫助留學生糾正發音。學習一門語言,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它的語音。飲食文化類的紀錄片一般都會採訪製作食物的當事人,這些語言比較平實,適合作為口語材料進行練習。
有些紀錄片的語言比較優美,外國人不僅能學到很多詞彙,掌握漢語的表達習慣,進一步也培養了他們的語感。如《新疆味道》第一集裡的解說詞:
生命原本就不需要那些無意義的綴飾和奢華,這就是饢這種古老的食物教給我們的生活哲學。
留學生通過紀錄片展示的畫面以及上下文就能輕易地推斷出綴飾和奢華的意思。
(二) 傳遞和諧共生的理念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也出現了一些「大國威脅論」的聲音,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讓別人知道我們是愛好和平、珍視和平的國家。通過紀錄片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如2014年上映的《客從何處來》通過五位明星的視角,講述家族歷史、故土在每一個中國人內心中的重要性。2015年上映的《我從漢朝來》第一集講述一個荷蘭人餘望安來到中國尋根的故事,通過這個過程她渴望找到一種身份的認同感。
通過這些紀錄片,可以讓留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傳承的民族。
(三)優秀的拍攝技術和配樂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先進的技術被運用到紀錄片的製作中去。如三維全息立體投影技術等。這些先進的技術和解說詞相互配合,往往能使外國人身臨其境,產生共鳴。
如希臘鋼琴大師雅尼為《河西走廊》作的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整首曲子蒼勁有力、有一股大氣雄渾的感覺。留學生在邊看紀錄片邊聽主題曲的過程中,容易被帶到那段厚重的歷史當中去。
又如阿鯤為《舌尖上的中國》配的樂,既將勞動人民辛苦工作的情態表現出來,也表現出了食物帶給人的滿足感。一個紀錄片如果主題曲和配樂沒選好,也會很難讓人融入到情境中去,作為教學材料也會大打折扣。
(一)教學象的漢語水平
在進行教學之前,要考慮教學對象的漢語水平。文化類紀錄片一般不太適合初級的漢語學習者。他們剛開始學習漢語,詞彙量不夠,因此無法準確理解紀錄片的內容。若要通過這種方式傳播文化可尋找其他語言版本。如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就有英文版的。
中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此時已經掌握了基礎的漢語詞彙,這個階段需要做的是增加他們漢語詞彙的豐富性,鼓勵他們多說漢語。這個時候的紀錄片要提醒他們注意漢語詞彙的不同表達,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可以通過上下文或字面意思而推斷出詞語的真正意思。
如在觀看CCTV發行的《新疆味道》之後,就能知道饢、缸子肉、皮牙子、納仁、揪片子、奶皮子等特色的新疆食物詞彙,如在看了「納仁」的製作過程後就可以知道它具體是怎樣的一種食物了。
在看完《味道中山》之後,就能知道禾蟲、米仔頭、菠蘿咕嚕肉、嘆早茶等中山地區的特色飲食,也能了解那裡獨特的飲食習慣。
到了高階,要更加關注留學生句子表達的語法是否正確。對某些熱點話題是否可以通過漢語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這個時候播放紀錄片就不僅僅關注詞彙了,更要關注其中的標準表達。
(二)教學對象的文化背景
文化的傳播不是一個強行讓別人接受的過程,而是別人自願吸收的過程。此外還應儘量避免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爭議問題。對於沒有爭議的話題,可以讓留學生在觀看完畢之後,做一個對比。
如看完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主食的故事之後,可以將中國的主食和他們國家的主食作對比,看完《味道中山》第三集誘惑早餐之後,可以讓學習者將中國早餐與他們國家早餐作對比,總結出各自不同的特點。這樣不僅調動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文化的交流。
(三)課堂教學安排
紀錄片有5分鐘、20分鐘、45分鐘和60分鐘以上不等的。對於課堂教學來說,5分鐘的太短,60分鐘的太長。太短的引起不了學生的興趣,太長影響正常課堂教學時間,不利於紀錄片內容的討論和消化。因此10——20分鐘的時長比較合適。
教師可剪切關鍵的內容。儘量剪掉方言出現的部分。在他們未完全掌握好漢語的情況下,出現過多方言會混淆他們的思路。適量的出現方言反而會讓留學生覺得有意思,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剪切的時候出現的漢語詞彙不能過易或過難,遵循「i+1」的原則,預測學生通過上下文或紀錄片的解說就可以猜出的詞彙。例如《味道中山》第三集「早餐誘惑」中可以將「早茶」一詞提煉出來,讓學生選擇它的正確意思。
寫作課則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展示比較優美的解說詞,如《新疆味道》第十五集的一句:
無論腳步走向哪裡,無論世事怎樣變幻,沙漠連著綠洲,河流穿越山脈,血脈連著夢想,生生不息,都是新疆。
通過這一句,引導學生將無論…無論…用在寫作中增強氣勢。
(四)課後的反饋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相關的文化體驗活動。如觀看CCTV發行的《留住手藝》的建水紫陶一集後,可以帶領學生親身去體驗紫陶的製作過程,有機會的話鼓勵他們多與這些手藝的國家級傳承人多交流。組織這種活動儘量要求學生自願,做好各項安全措施以保證他們的安全。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的是在利用紀錄片進行漢語教學時的優點、理由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當然,講好中國故事不只有這一種方式。期待大家都能在各自的領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講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