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中國的事情、講好中國的故事。
既要「重邏輯」更要「有情感」,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說服力。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對中國故事深層邏輯的準確凝練與清晰表達。中國故事要「讓人聽得懂」。最起碼的要求,外語要足夠好。然後從別人容易理解的敘事方式和思維習慣入手,清晰講述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故事的起承轉合,翻越「文化鴻溝」。中國故事要「讓人能動心」。唯有邏輯通達,故事才能動人心弦。注重對中國故事、中國發展道路本身所蘊涵的深刻邏輯,進行有效挖掘和準確表達。以深刻哲理和內在邏輯,打破「文化壁壘」。中國故事要「讓人悟到理」。突顯中國人思考做事的基本經驗和思維方式,注重以理服人,深層講述中國人的生命、生存、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人生道理。要承認情感比邏輯更有說服力。媒體面向大眾,不是面對一兩個哲學家。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採用融通中外的概念、範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要繼承善於講故事的優良傳統,多講《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以及坦贊鐵路等那樣的故事,講述有情感、有溫度的中國故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人民之間的距離,增強情感認同。
既要「擺成就」更要「展形象」,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親和力。成就不是中國的唯一形象。要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在正面敘事、大張旗鼓宣揚中國成就的同時,要把握內宣外宣的區別。通過講故事向國外樹立形象,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早在1936年,毛澤東就曾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講述「延安故事」。斯諾《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封面:一位英姿勃發、昂首吹著小號的紅軍戰士的剪影,深深烙印在不同時代人們的記憶裡,成為紅軍的形象代言!展形象,重要的一點是把抽象的描述具象化,比如,在談到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時,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半條棉被」故事。展形象,要著力塑造和展示中國魅力、中國文化,比如《航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等。
既要「顯宏大」更要「示細節」,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感染力。講中國故事時,在展現「大場面」之外,應該更多聚焦個性的臉孔、提高對細節的關注,增強對個體的尊重。要講好人民領袖的故事。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故事作為中國故事的核心對外傳播。他的成長經歷、治國理政思想等,都能讓世人真切地看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根本原因。要講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講述普通百姓、尋常家庭、弱勢群體的話題,是永遠最具魅力的講述主題。要講好接地氣的故事,面向世界、取向多元的受眾,生動展現中國的美事、美景、美食、人美、心美、情美。
既要「自己唱」更要「別人誇」,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影響力。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講好中國故事,不僅宣傳部門要講、媒體要講,而且實際工作部門和各條戰線都要講。媒體在公共外交中要發揮主要作用。國際傳播是開展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手段。要通過中國故事的國際表述、世界新聞的中國視角,來打造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新平臺。要藉助外國人講好中國故事,可以產生倍增效應。通過不同層面的外國人來講述中國故事、闡述中國觀點、傳播中國聲音。
既要「敘事實」更要「講方法」,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傳播力。中國建設發展的事實,是維護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的底氣。媒體傳播中國故事,要說實話、講事實,還要講究方法技巧。一要換位思考。媒體必須不斷培養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二要保持本真。換位思考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把中國故事講出精彩,要求必須有內在的、自己的、獨到的東西。三要善於包裝。不但要學習主要對手的 「包裝」術,還要發揮後發優勢、彎道超車。比如,近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中國大片,講述中國人的親情、英雄、故園、家國故事;展示中國人的世界觀、思維方式、行為邏輯和生存哲學;體現中國人的親情觀念、英雄情懷、奉獻精神和故土情結;傳遞中國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學員,中國日報社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