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錢的中國動畫電影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在大上海電影院,進入影院的通道前,熱門電影海報依次排列。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在日本動畫電影史上打破宮崎駿專屬「百億日元票房」神話的動畫影片《你的名字。》,本月2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上映4天,該片已在中國輕鬆拿下逾3億元票房,讓業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前景大好的動畫電影上。

  今年,中國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動畫電影的票房卻逆勢上揚。據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在中國上映的動畫電影總票房已達60.1億元,比2015年全年的45億元增加15.1億元,在今年電影市場佔比達15.03%。今年最後一個月,隨著《海洋奇緣》《你的名字。》等多部頗具票房潛力的動畫作品陸續上映,業內預測,年度動畫電影票房總值有望達65億元。

  不僅如此,今年的電影市場還兩次刷新動畫電影票房紀錄:先是《功夫熊貓3》以10億元票房改寫《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在去年創下的中國動畫電影歷史最高票房紀錄。隨後,《瘋狂動物城》又將這一成績拉升至15.3億元。然而,可觀的票房背後,是國產動畫的啞火。今年拉高票房、創造奇蹟的,幾乎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這不免令人唏噓。

  11月初,由中日兩國動漫界跨國合作的「中日動漫創新俱樂部」在東京成立,出資100億日元設立「中日動漫基金」,試圖借力日漫產業優勢、弘揚中國美術底蘊,打造獨創新穎的「中式動漫」。一時間,爭議四起:中國動漫怎麼啦?真的需要外援才能獲得拯救嗎?「中日混血」動漫能說好中國故事嗎?在市場、資金、技術都已完備的前提下,國產原創動畫如何崛起?

  曾有過輝煌的「美術片時期」

  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父」、阿童木形象的創造者手塚治虫曾說,自己是在少年時看了萬氏兄弟的 《鐵扇公主》,才棄醫走上動漫創作之路。

  中國動畫電影的起步並不晚。1941年,萬氏兄弟攝製完成《鐵扇公主》,這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那時距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的誕生僅過去四年。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父」、阿童木形象的創造者手塚治虫曾說,自己是在少年時看了萬氏兄弟的 《鐵扇公主》,才放棄醫學專業走上動漫創作的道路,足見當時中國動畫電影的影響之大。

  1954年,萬籟鳴和萬古蟾從香港回到上海,加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當時美術片組的人員已由最初的18人增加到200人,開始籌備第一部彩色動畫片《驕傲的將軍》。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簡稱「美影廠」)正式成立,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美影廠一直是全國唯一一家美術片製片廠。

  特殊的歷史環境造就了堪稱輝煌的「美術片時期」。「美影廠成立時,匯聚了幾支主要的動畫力量,包括東北電影製片廠的人才、上海本土專門從事動畫的人員,以及輾轉在香港學習動漫的人員和全國各地畢業的高材生。」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錢建平說,當時美影廠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動畫人才,迎來此後30多年的中國動畫繁榮。

  1961年,120分鐘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上集上映,好評如潮。三年後,下集上映。《大鬧天宮》全由手工繪畫而成,單「孫悟空任弼馬溫在天庭遛馬」那段,「美猴王之父」嚴定憲就畫了500多張。據統計,《大鬧天宮》先後向44個國家和地區輸出與放映,並多次獲獎。2012年,《大鬧天宮》製成3D版後,依然受到國內和國際市場追捧。

  上世紀80年代前後,誕生了《哪吒鬧海》《天書奇譚》《山水情》等風格各異的動畫電影,《九色鹿》《三個和尚》《雪孩子》等藝術短片,以及《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葫蘆兄弟》等至今耳熟能詳的系列動畫短片。「雖然當時中國動畫公司只有美影廠一家,但內部形成友善的競爭。那時,美影廠動畫短片很發達,大家從一個創意開始探索動畫片的表達風格,成熟後,再慢慢發展成長片,這也是人才培養的一種方式。」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日本、美國動漫進入中國市場,對國產動畫造成巨大衝擊。「原來動畫製作有國家支持,而在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原先的格局打破了,出現了非常大的斷層。」錢建平說,在市場化背景下,一方面原先的動畫人才離開美影廠南下深圳,幫美國和日本的動畫做代工,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電視興起後,美影廠由於資金缺乏,未能及時佔領電視臺的動畫欄目資源,從人才和製作兩方面都發生脫節。

  國產動畫的衰弱與本世紀初期中國電影市場的低迷不無關係。「當時不少電影院出租給賣毛衣的了,更不要說去看動畫電影了。現在,電影院越來越多,銀幕數量不斷增加,動畫電影市場得到迅速發展。」錢建平說。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達440億元,動畫電影市場票房為44.6億元,佔國內票房比重約11.1%。其中,國產動畫電影票房達20.58億元,佔46.1%。去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近10億元票房給國產動畫電影打了一劑強心針,而今年的《大魚海棠》也堪稱「現象級」。不過,錢建平覺得,中國動畫片雖然有了一些新現象,但還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不會講故事」成國產動畫硬傷

  《大魚海棠》等作品儘管票房不俗、製作精美,但也招來情節薄弱、僅有中國元素符號堆砌等批評,「不會講故事」是觀眾的普遍感受。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動畫藝術的「中國學派」曾為人所樂道。美影廠的黃金時期,《小蝌蚪找媽媽》 是水墨動畫,《大鬧天宮》《天書奇譚》是二維手繪動畫,《阿凡提》 是木偶動畫,《葫蘆兄弟》則是剪紙動畫。「中國學派」以鮮明的民族風格著稱,不僅內容上取材自中國古代的神話、民間故事、寓言、古典小說等,美術設計的創作靈感也直接來源於民間剪紙、皮影、水墨畫等本土的傳統藝術形式。

  「之所以叫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因為除了二維動畫外,還出現了水墨動畫、剪紙動畫等各種以美術為基礎的片子。」錢建平還記得,美影廠第一任廠長特偉倡導的「動畫要走中國民族文化的道路」。以《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為例,萬籟鳴曾要求孫悟空兼具猴、神、人三者的特點。為塑造合適的孫悟空形象,劇組借鑑了許多京劇元素,不僅請來有「南猴王」之稱的上海京劇團名角為大家講戲,劇組的每個人還必須學會「翻雲手」「舞花棍」等京劇表演招式。苦心鑽研出的水墨動畫拍攝技法至今仍是美影廠的獨家「秘方」。

  喜的是「中國學派」在動畫史上的濃墨重彩,憂的是藝術傳承的後繼無力。不同於日漫、美漫有完整的發展體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日本二次元動畫和美國三維動畫的強烈衝擊下,不論是觀眾審美習慣的培養,還是動漫創作技術的使用,都以這兩者為主流,中國動畫藝術逐漸沒了傳承。

  近兩年在院線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雖然在數量、主題、乃至表達形式上都有了顯著進步,但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國產動畫電影或師法日漫、或師法美漫,或中外混搭,但最終的口碑、成效都難有爆款。如《昆塔》《青蛙王國》等效仿美國類型片,創作老少鹹宜的全年齡動漫,但在國內總體反響平平;《魁拔》則效仿日漫,但原定的五部曲計劃因票房不理想而終止。《大魚海棠》等作品走在探索「國漫」的道路上,儘管票房不俗、製作精美,但也招來故事情節薄弱、人物形象扁平化、僅有中國元素的符號堆砌等批評,「不會講故事」是廣大觀眾對國產影片的普遍感受。

  此外,中國動畫電影另一個被詬病的是「低幼化」。《喜羊羊與灰太狼》以及《熊出沒》系列向來是動畫電影中的大IP(智慧財產權),而從今年上映的《泰迪熊之玩具大戰》《糖果世界大冒險》等動畫電影的片名就可以看出,以低幼觀眾為主要目標受眾的動畫電影格局仍未改變。在「電影產業與中國故事創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聶偉看來,定位「低幼」市場這一做法本身並無對錯,中國的動畫電影也不一定每部都要面向全年齡段,但目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分眾化現象已經很明顯,動畫分眾市場的定位意識也需更加清晰,也就是說,動畫電影不可只有「低幼」,動畫電影市場正呼喚更多分眾作品。

  近些年來,中國動畫電影數量迅速飆升,每年約有30部至50部動畫電影上映,但除《大魚海棠》外,其餘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極少過億元,口碑、討論度、知名度平平,票房千萬級以下的居多。

  錢建平說,中國動畫電影的體量已經居世界前列,但市場發展的速度遠遠快於動畫片質量的提升,「中國對於本土動畫訴求很大,中國動畫市場起來後,動畫人還沒有準備好。」與上世紀美影廠面臨的挑戰不同,當下中國的動畫環境已不缺資金、不缺市場,剩下的就是怎麼「講好中國故事」了。

  講故事從融入「中國基因」開始

  如果說今天的中國動畫要去尋找自己的原創,或者進一步明確國產動畫專業屬性的話,其實應從技術借鑑轉向技術自覺、文化自覺。

  2015年暑期檔,《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近10億元的票房成績奪得國內動畫電影桂冠,引爆國產動畫電影行情。今年,國產動畫電影依舊熱度不減,7月上映的《大魚海棠》長期佔據話題榜,累計票房近5.7億元。

  國產動畫電影要發展,歸根結底在於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風格。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什麼樣的故事才是中國好故事?取材傳統故事當然是條重要路徑。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和《金猴降妖》改編自《西遊記》,《天書奇譚》改編自《平妖傳》,《哪吒鬧海》則來自《封神演義》,傳統文化為動畫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土壤。

  過去,這些傳統題材的中國故事留存在觀眾的腦海中,成為永不褪色的童年記憶。不過,錢建平提出,如果今天只是把美影廠的東西,按照以前的方式再現的話,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大家記憶中的美影廠,是文化消費極少的時代,那個年代沒有美國動畫、日本動畫,是只看自己原產動畫片的年代,所以那個年代的美好記憶不一定適合當下。」聶偉表示,「70後乃至更年輕的觀眾大多是吃著混雜文化的精神糧食長大的,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裡成長起來。」觀眾對動畫電影的審美趣味已受到日漫、美漫、國漫的共同改造。錢建平認為,講好中國故事,應立足當下,「所講的人物關係、人物情感,一定是當下的人碰到的事情。無論是動畫片還是真人電影,都要和當下現實題材有關。」

  「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對動畫創作技術的反思。全球化時代,向別國學習先進動畫技術無可厚非,這也是動畫電影創作必然要走的路。「技術本身有文化屬性,國內不少後期製作的特效師,基本都在學習使用美國主流技術,使用的軟體顯然不是中國造的。」聶偉提醒,「當歐美動畫設計者使用這些軟體進行角色建模時,一定是按照西方主流文化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來展開的。」對動畫電影而言,當下的問題已不再是無先進技術可用,而是如何反思動畫技術的使用。「如果說今天的中國動畫要去尋找自己的原創,或進一步明確國產動畫專業屬性的話,其實應從技術借鑑轉向技術自覺和文化自覺。」

  在聶偉看來,從便利性考慮,使用國外的專業技術無可厚非,但使用時也要從細節處做插件,打補丁。「比如美國動漫人物的笑,都是滿嘴露牙大笑; 又或者受到驚嚇就很誇張地往後彈跳,這些角色特徵有時不一定符合中國文化中含蓄、內斂的人物性格塑造。因此,在角色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做些有意識的技術微調。這種技術微調的背後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自覺性,只要植入這個基因點,就會慢慢發生作用。講述『中國故事』從融入『中國基因』開始。」

  「中國動漫要有自己的動畫語言。」錢建平建議,未來或可嘗試依託日本的專業技術團隊,講中國的故事,呈現中國國產動畫電影的風格。「我們要回過頭來仔細挖掘中國美術的魅力,這是我們打造新時代『國漫』的基礎。」

  「講好中國故事是最高目標。今天一部分國產動畫故事,看上去很像不同技術模塊的拼湊和演練,缺乏把這些技術要件整合到故事中的適配性和均衡感。」聶偉認為,中國不缺能快速上手的動畫師,眼下最缺的還是一大批有自我文化要求和深層技術反思能力的工匠。聶偉認為,隨著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各國重新站在動漫發展的同一起跑線上,「業界最近常講的『彎道超車』是一個選項,而尋找新的起跑點則是另一個選項。去年開始,《捉妖記》《九層妖塔》等一批國產大片都在做同名遊戲,一種新的『影遊聯動』成為可能。新技術創造了動漫行業新的發展契機,國產動漫也因此有機會站在新的起跑線上,與同行競業者共同討論產業規則和技術指標。」(李君娜)

來源:解放日報

轉自人民網


 

相關焦點

  • 用新聞動畫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用新聞動畫講好中國故事   新聞動畫是以信息圖形化為手段的新聞表達方式,可在不違背真實性原則下呈現難以拍攝到的畫面,讓新聞更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動畫製作軟體讓新聞動畫生產過程簡便、快捷,能滿足時效性要求。
  • 講好中國故事!「喜羊羊之父」黃偉明受邀出席「中國動漫日本行」
    「喜羊羊之父」黃偉明分享喜羊羊大電影幕後故事新世紀近20年來,中國的動畫電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喜羊羊與灰太狼大電影系列》作為中國首部破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對整個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喜羊羊之父」黃偉明在論壇中分享了喜羊羊的創作理念是通過情景喜劇的方式給觀眾講幽默有趣的故事,表示2005年正值國家大力扶持國產原創動畫產業,「喜羊羊」在09年推出大電影前已有500集電視動畫的基礎,第一部喜羊羊大電影《牛氣沖天》上映時,小朋友帶著爸爸媽媽走進帶電影院看他們熟悉的明星,形成了當時現象級的文化事件,給動畫電影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 如何用電影講好中國名人故事
    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10年的迅猛增長。其間,電影圈的急功近利有目共睹:一段時間扎堆拍小成本驚悚片、一段時間扎堆拍愛情喜劇、一段時間扎堆買IP,與這些易於搞噱頭營銷、能快速上馬的電影項目相比,傳記電影顯得有點「高冷」和「費功夫」。處理歷史文化名人的題材,對主創的耐心和能力都是巨大考驗。
  • 2015年中國動畫電影成績單
    除了偏成人化的《大聖歸來》還有被稱為中國版《日和》的《十萬個冷笑話》,其中充斥的大多數槽點只有「大人」們才能理解。受到《大聖歸來》熱潮影響,在它之後上映的《黑貓警長》和《瘋了!桂寶》,首日排片量超過全國總排片場次的10%,這樣高的比例在以往國產動畫片中幾乎見不到。可惜的是這兩部動畫片的票房沒有達到片方預期,口碑也不算好。
  • 傳承經典電影,講好中國故事,老電影故事屋落地橫店影視城
    2020年12月5日,由浙江木潤木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的「老電影故事屋」落地橫店。作為浙江木潤木影視文化傳媒公司的戰略合作單位,中國電影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了《中國經典老電影365:1949-1966》長期陳列老電影故事屋,據中國電影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縱華躍介紹,該書是從「十七年電影」中的600多部故事片、戲曲(含歌劇、舞劇等)片及美術片中,遴選出365部影片為素材製作的,按編年體形式收錄了影片的版本信息、劇情簡介及觀影二維碼、三至五幅劇照、主要演職員表、
  • 專家:講好中國故事先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與馬克一樣,當天幾乎所有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大咖都把動畫片的故事當作發言的核心,而對於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他們更願意用行動來證明。  好的故事必須具備內在價值  「建成大運河的必要前提是有人得想像出運河的方案,這個人就是宇文愷。」面對馬克的侃侃而談,很多嘉賓停止了玩手機。
  • 中國繪本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組圖)
    中國繪本概念的提出,是連環畫和插圖界的再次變革,這個變革和原來傳統意義上的連環畫在藝術特徵上也有很多的區別,比如說我們看沈堯伊先生的《地球的紅腰帶》,首先是文字得琢磨一番,然後還要琢磨繪畫和文字之間的關係,所以讀這一本連環畫要用好長時間。如果要把它變成繪本的形式,首先是開本變大,第二是故事的篇幅變短,我稱之為自由活潑的讀本。
  • 中國音樂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音樂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 在這20年中,中國音樂劇人經歷了風風雨雨,然而,在作品呈現上距歐美音樂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距離,甚至與日本、韓國的音樂劇發展也有不少差距。上周末,借「第二屆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舉辦之際,「2016亞洲音樂劇發展趨勢論壇」同期進行,中國音樂劇如何發展成為論壇的焦點話題。
  • 《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報告(2017)》首發 26部動畫電影亮相動漫節
    「新時代 新動畫」,業界聚焦動畫電影「新業態」  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重新回歸發展快速道,全年累計產出票房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但在整體態勢發展迅猛的背景下,對正處於起步階段的動畫電影而言,有哪些機遇和挑戰?未來的動畫電影將如何拓展?國產原創動畫電影路在何方?系列動畫電影如何實現升級?
  • 王麗萍委員:用真情實感講好中國故事
    還記得黑頭、綠頭、紅頭三隻小鴨機智戰勝小黑貓的故事嗎?這是中國最早的摺紙片《聰明的鴨子》,首創於「技術革新」年代(1960),是第一部摺紙美術片。哪怕是放到今天來看,仍感覺有新意。   中國動畫史的顛峰之作《大鬧天宮》,從籌拍到完成,足足耗費了4年的時間,一出世就拿獎拿到手軟,而且被賦予了極高的評價。
  • 中國動畫電影的明天會更好
    帶有中國古老神話基因的動畫電影越來越成為動畫電影市場的主流題材。 近兩年動畫電影頻繁出現高票房,其中帶有中國古老神話基因的動畫電影越來越成為動畫電影市場的主流題材。 未來中國動畫電影會有怎樣的驚喜?不久前舉辦的首屆東布洲國際動畫展暨第八屆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從創作、教育、產業等方面深度探討中國動畫電影,讓我們對中國動畫電影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期盼。 探索動畫分級制度 動畫可簡單分為成人動畫和少兒動畫。
  • 傳承經典電影 講好中國故事 老電影故事屋落地橫店影視城_娛樂頻道...
    2020年12月5日,由浙江木潤木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的「老電影故事屋」落地橫店。  作為浙江木潤木影視文化傳媒公司的戰略合作單位,中國電影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了《中國經典老電影365:1949-1966》長期陳列老電影故事屋,據中國電影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縱華躍介紹,該書是從「十七年電影」中的600多部故事片、戲曲(含歌劇、舞劇等)片及美術片中,遴選出365部影片為素材製作的,按編年體形式收錄了影片的版本信息、劇情簡介及觀影二維碼、三至五幅劇照、主要演職員表
  • 華語動畫電影 如何做到「合家歡」?
    原標題:華語動畫電影 如何做到「合家歡」?  2015年暑期檔,《大聖歸來》和《捉妖記》的出現,讓人信心大振——華語動畫電影真的是「錢景可期」。  將《大聖歸來》、《捉妖記》和此前遺憾敗北、「屍骨累累」的國產動畫電影對比,不難發現,前者與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故事與角色。夢工場動畫CEO 傑弗瑞·卡森伯格認為,動畫電影也是電影,跟其他類型的電影一樣,故事和角色是核心。
  • 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 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記者 劉一荻)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電影也迎來了70年的關鍵歷史節點。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歷史性的609億元,電影熒幕數量超過6萬塊,中國電影市場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消費潛力和發展空間。中國電影70年來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中國如何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 中國音樂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在這20年中,中國音樂劇人經歷了風風雨雨,然而,在作品呈現上距歐美音樂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距離,甚至與日本、韓國的音樂劇發展也有不少差距。上周末,借「第二屆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舉辦之際,「2016亞洲音樂劇發展趨勢論壇」同期進行,中國音樂劇如何發展成為論壇的焦點話題。
  • 《大禹治水》開播:用神話新番,講好中國故事
    動畫片《大禹治水》以中國古代經典神話故事「大禹治水」為藍本,通過巧妙的劇本改編、現代化的美術場景設計,以及4K超高清藍光畫面呈現,再現中國古典神話英雄「大禹」臨危受命、最終消除水患,造福百姓的故事,同時也是少年大禹通過「追夢」完成了自身成長的過程。
  • 《寶蓮燈》20年: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餘暉
    今年夏天的7月,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了。20年前的7月30日,同樣有一部國產動畫口碑爆棚,這就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根據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改編的動畫電影《寶蓮燈》。作為我國第一部商業電影動畫,《寶蓮燈》在當年取得了相當大的票房成就,也給美影廠吸引了新一代忠實粉絲。
  • 中國故事《花木蘭》為什麼要讓迪士尼來講?它能講好嗎?
    迪士尼陸續推出以中國女英雄為主角的電影《花木蘭》預告及宣傳海報,在網絡上爭議不斷,有吐槽改編不到位,有討論花木蘭妝容。而更多的的聲音表示,為什麼中國的故事是由外國電影公司出品,並且對於真人故事的講述是否能更好地還原動畫頗有偏見。
  • 好萊塢外星人狂噴中國流行語 不差錢笑翻觀眾
    昨日,好萊塢3D動畫巨製《大戰外星人》登陸京城,影片的中文翻譯成為看點。本報與UME國際影城聯合邀請了40名法晚讀者看片,當銀幕上的怪獸、外星人乃至美國總統狂噴「不差錢」、「躲貓貓」、「辣妹」、「宅女」等流行語的時候,觀眾們樂得合不攏嘴,全場爆笑聲不下15次。  本報與該影城聯合發放的問卷調查顯示,近八成觀眾認為,翻譯和特技是該片最大的亮點。
  • 萬童啟動「中國有故事」兒童動畫IP孵化器計劃
    中加合作,在世界範圍內講好中國故事  用動畫講述中國故事,究其根本,一方面是讓世界全面地認識中國,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中國動畫形象走出國門,真正在世界舞臺上大力發展。正因此,我們需要講好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