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記者 劉一荻)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電影也迎來了70年的關鍵歷史節點。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歷史性的609億元,電影熒幕數量超過6萬塊,中國電影市場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消費潛力和發展空間。中國電影70年來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中國如何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光影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主題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國家的進步和發展,看到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中國電影人的青春記憶。」
中國電影70年,五代導演紛紛登臺
每個時期都有幾部電影承載著中國人的回憶。張宏表示,「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雖然國土滿目滄桑,但人民的精神空前的高漲,中國電影藝術之橋由此誕生,充滿了中國50年代特有的蓬勃面貌。」隨後上映的《大鬧天宮》《小兵張嘎》等電影無不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情懷。
進入70年代,電影《小花》震動了中國影壇。隨後出現了一系列影片創新了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隨著改革開放,電影工作者也像雨後春筍般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以謝晉為代表的第三代導演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新風格,在國內國際廣受好評。
此外,以吳天明、謝飛為代表的第四代導演,創作了細膩而富有詩意的《城南舊事》等影片。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創作了《霸王別姬》《紅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強烈的探索精神去表現了紛繁複雜的歷史和現實。
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第六代導演以及此後的新生代導演,表達了對歷史、社會、人生的多角度透視,呈現了多樣的電影形態和美學風格。張宏認為,在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影人的努力下,中國電影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並迅速向世界展示出中國電影獨特的電影魅力和文化內涵。
記者從論壇現場了解到一組數據:全國電影的總票房從2012年的170億,發展到2018年的609億,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和世界電影生產大國。2012年,中國銀幕數達到1萬塊,2018年超過6萬塊,穩居世界首位。
70年,中國電影在探索中前行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教授吳冠平認為,中國電影70年的發展,就是釋放活力的過程。「最早期中國電影模仿和學習國外影片,也正因如此,中國電影的類型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到人民電影時期,提出了電影工業的概念。而電影工業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新時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摸索。我們確實做了一些事情,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聶偉看來,中國電影影視和青年人的關係尤其重要,青春也是很多中國電影展示的主要內容,包含著不同時代中國人對電影的理解。他認為,新中國成立後,更多的少年快速成長起來,「1950年以來,青年人的青春可以被稱之為青春之歌。80年代叫青春萬歲和青春記憶。90年代則被稱之為青春無悔。到了新世紀,頭幾年對青年人的描述是非常『奇怪』的,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帶有懷舊內傷的心理。」
聶偉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分為兩個部分:影視市場和電影市場。「比我們年齡大一些的,牢牢的掌握著影視市場的搖控器。而年輕人控制著電影購票的APP。」目前,電影市場已由年輕人主宰,他們希望這些電影裡能夠反映他們,希望能夠看到一個奮鬥的、有理想的,通過自己努力來改變自己生活的角色。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對此表示贊同,他同時提出:「中國電影,必須是世界電影。」中國電影應當像好萊塢、寶萊塢一樣,打開世界市場、和世界接軌,這樣對中國電影才有真正的觸動。
《201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公布了年度「批評家選擇」十部優秀電影:《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無名之輩》、《影》、《無雙》、《邪不壓正》、《江湖兒女》、《阿拉姜色》、《爆裂無聲》、《找到你》。記者了解到,這十部影片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的111名委員共同推選,並從導演、表演、美術、攝影、聲音、動畫電影創作及海外影響力等各個角度,對2018年度中國電影作出了整體的評價。
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中國應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在日前舉行的「天壇獎」評委媒體見面會上,評委會主席、美國導演羅伯·明可夫講到,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其舉辦地——北京,這座中國電影的核心城市之一。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陳名傑也表示,目前,北京正著力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之都,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更好地發揮統籌作用,更好地為市場提供服務,更好地為市場發展提供良好環境?那麼今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金十條」,促進影視業發展的十條意見,為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向強國邁進,貢獻了北京力量。
「我們看到,我們的文藝片,我們的一些主流電影,我們的一些農村題材電影,少數民族電影,戲曲電影,兒童電影,目前在市場上處於弱勢狀態。」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構建完善的市場體系,推進中國電影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電影的出產,就能有效對接自己的目標觀眾群體,「那麼中國電影的發展,才是更加健康和更加可持續的。」
目前,眾多高新科技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陳山認為,現如今的中國電影人迎來了一個更好的時代。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短視頻、電影工業等等技術層出不窮,「全世界都在一個平臺上,這就給中國電影人提供了很大的創新空間,我們應該有更大的空間來考慮。」在饒曙光看來,科技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電影的結構,「網際網路電影會進一步發展,有相當部分的觀眾被網絡分流,可能對觀影將產生很大衝擊。中國電影如何實現與網際網路的融合與發展,將更大程度的考驗我們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如何用國際通行的語言和世界最先進的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則是中國電影人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饒曙光對此坦言,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出路還應當將重心放在創新上,「堅持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通過創新來實現守正,通過創新來為中國電影的發展開創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