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 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2020-12-2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記者 劉一荻)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電影也迎來了70年的關鍵歷史節點。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歷史性的609億元,電影熒幕數量超過6萬塊,中國電影市場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消費潛力和發展空間。中國電影70年來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中國如何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光影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主題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國家的進步和發展,看到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中國電影人的青春記憶。」

中國電影70年,五代導演紛紛登臺

每個時期都有幾部電影承載著中國人的回憶。張宏表示,「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雖然國土滿目滄桑,但人民的精神空前的高漲,中國電影藝術之橋由此誕生,充滿了中國50年代特有的蓬勃面貌。」隨後上映的《大鬧天宮》《小兵張嘎》等電影無不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情懷。

進入70年代,電影《小花》震動了中國影壇。隨後出現了一系列影片創新了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隨著改革開放,電影工作者也像雨後春筍般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以謝晉為代表的第三代導演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新風格,在國內國際廣受好評。

此外,以吳天明、謝飛為代表的第四代導演,創作了細膩而富有詩意的《城南舊事》等影片。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創作了《霸王別姬》《紅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強烈的探索精神去表現了紛繁複雜的歷史和現實。

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第六代導演以及此後的新生代導演,表達了對歷史、社會、人生的多角度透視,呈現了多樣的電影形態和美學風格。張宏認為,在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影人的努力下,中國電影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並迅速向世界展示出中國電影獨特的電影魅力和文化內涵。

記者從論壇現場了解到一組數據:全國電影的總票房從2012年的170億,發展到2018年的609億,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和世界電影生產大國。2012年,中國銀幕數達到1萬塊,2018年超過6萬塊,穩居世界首位。

70年,中國電影在探索中前行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教授吳冠平認為,中國電影70年的發展,就是釋放活力的過程。「最早期中國電影模仿和學習國外影片,也正因如此,中國電影的類型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到人民電影時期,提出了電影工業的概念。而電影工業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新時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摸索。我們確實做了一些事情,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聶偉看來,中國電影影視和青年人的關係尤其重要,青春也是很多中國電影展示的主要內容,包含著不同時代中國人對電影的理解。他認為,新中國成立後,更多的少年快速成長起來,「1950年以來,青年人的青春可以被稱之為青春之歌。80年代叫青春萬歲和青春記憶。90年代則被稱之為青春無悔。到了新世紀,頭幾年對青年人的描述是非常『奇怪』的,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帶有懷舊內傷的心理。」

聶偉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分為兩個部分:影視市場和電影市場。「比我們年齡大一些的,牢牢的掌握著影視市場的搖控器。而年輕人控制著電影購票的APP。」目前,電影市場已由年輕人主宰,他們希望這些電影裡能夠反映他們,希望能夠看到一個奮鬥的、有理想的,通過自己努力來改變自己生活的角色。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對此表示贊同,他同時提出:「中國電影,必須是世界電影。」中國電影應當像好萊塢、寶萊塢一樣,打開世界市場、和世界接軌,這樣對中國電影才有真正的觸動。

《201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公布了年度「批評家選擇」十部優秀電影:《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無名之輩》、《影》、《無雙》、《邪不壓正》、《江湖兒女》、《阿拉姜色》、《爆裂無聲》、《找到你》。記者了解到,這十部影片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的111名委員共同推選,並從導演、表演、美術、攝影、聲音、動畫電影創作及海外影響力等各個角度,對2018年度中國電影作出了整體的評價。

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中國應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在日前舉行的「天壇獎」評委媒體見面會上,評委會主席、美國導演羅伯·明可夫講到,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其舉辦地——北京,這座中國電影的核心城市之一。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陳名傑也表示,目前,北京正著力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之都,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更好地發揮統籌作用,更好地為市場提供服務,更好地為市場發展提供良好環境?那麼今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金十條」,促進影視業發展的十條意見,為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向強國邁進,貢獻了北京力量。

「我們看到,我們的文藝片,我們的一些主流電影,我們的一些農村題材電影,少數民族電影,戲曲電影,兒童電影,目前在市場上處於弱勢狀態。」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構建完善的市場體系,推進中國電影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電影的出產,就能有效對接自己的目標觀眾群體,「那麼中國電影的發展,才是更加健康和更加可持續的。」

目前,眾多高新科技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陳山認為,現如今的中國電影人迎來了一個更好的時代。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短視頻、電影工業等等技術層出不窮,「全世界都在一個平臺上,這就給中國電影人提供了很大的創新空間,我們應該有更大的空間來考慮。」在饒曙光看來,科技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電影的結構,「網際網路電影會進一步發展,有相當部分的觀眾被網絡分流,可能對觀影將產生很大衝擊。中國電影如何實現與網際網路的融合與發展,將更大程度的考驗我們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如何用國際通行的語言和世界最先進的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則是中國電影人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饒曙光對此坦言,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出路還應當將重心放在創新上,「堅持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通過創新來實現守正,通過創新來為中國電影的發展開創更大空間。」

相關焦點

  •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年 《封面—我的電影故事》開播
    > 1949--2019,新中國走過70年崢嶸歲月,老一輩電影工作者為電影事業揮灑青春與熱血,鑄就了新中國電影的輝煌。 為記錄、定格我國電影藝術家珍貴影像,向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一輩電影人致敬,CCTV-6電影頻道從9月1日起,每日20:10播出70集電影系列人物專題節目《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節目拍攝採訪了70位七十歲以上電影藝術家,一段段口述「我的電影故事」串起新中國銀幕往事。
  • 中國電影70年:以傳承激發奮進
    從《白毛女》《早春二月》《小花》《城南舊事》,到《霸王別姬》《紅高粱》《紅海行動》《戰狼2》《流浪地球》……70年來,中國電影的崛起,成功改寫了世界電影的格局。2018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達到609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和世界電影生產大國。
  • 趙啟正: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報告會後,趙啟正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講述了自己伴隨新中國70年一路走來的激蕩歲月。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他是師出名門的核物理專家,他是打造浦東奇蹟的「浦東趙」,他是記者問不倒的「中國第一新聞官」,他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交流使者」……如今,在重大會議、國際論壇、報告會上依然能見到趙啟正的身影。1940年出生的趙啟正有著眾多頭銜,他跟隨著新中國前進的腳步,不斷轉換角色,演繹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 王麗萍委員:用真情實感講好中國故事
    回顧中國電視劇的創作足跡,王麗萍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這40年,不同時代、不同題材、不同特徵的作品,有一點是共通的——它們構成了中國歷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藝術畫卷。   「在我自己的創作中,無論是《媳婦的美好時代》、《雙城生活》還是《國民大生活》,我所描寫的都是當下人的生活。」王麗萍說,現實題材創作最大的意義在於記錄當下的歷史,記錄新時代。
  • 電影頻道《足跡》開播 講述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
    大型專題片《足跡》通過對具有重大時代節點、反映新中國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人民精神風貌的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國發展面對面①)——新中國70年發生了怎樣的...
    曾記否,70年前,舊中國國勢衰微、租界林立,飽受欺凌、毫無尊嚴,中華民族在國際上地位卑下、遭人輕視;而如今,中國早已拋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昂首闊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新中國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也是彈指之間,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
  •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外文局走過70年
    新中國的對外出版發行事業,就此開啟。  時間不曾止歇,70年倏忽而逝。  不只楊憲益,70年來,中國外文局還培養了唐笙、林戊蓀等多位致力於中華文化典籍外譯的翻譯家。不只是「熊貓叢書」,70年來,中國外文局翻譯出版中華文化典籍的腳步一直在前進。  1994年,《大中華文庫》正式啟動。這個以中國外文局為主,全國30家出版機構共同參與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系統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國文化典籍。
  • 最全梳理:新中國70年電影創作簡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幾代中國電影人肩負責任、擔當使命,共生產故事片12000餘部,題材類型也在70年中不斷發展、豐富、融合,在積累經驗與交流互鑑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東方文化景觀。
  • 7個關鍵詞,解析新中國70年發展密碼
    新中國70年,我們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鑄就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浩大、氣勢雄偉的現代化事業。70年輝煌歷程,我們在國家治理、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等方面,進行了艱辛探索、收穫了寶貴經驗,既有中國特色,也有世界意義。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共同解析新中國70年發展密碼。
  • 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原標題: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是滄桑巨變的70年。新中國7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而豐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指出,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勇於探索、不斷實踐,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中國人民意氣風發走在了時代前列!70年來,中國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劃上句號,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系列學術論壇開幕
    11月21日,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主辦的「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發展之路與未來展望學術論壇」拉開帷幕,海內外會員和師生近700人在線學習交流。1950年12月1日,以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5名羅馬尼亞籍留學生最早報到為標誌,新中國開啟了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7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由少數試點到規模質量發展,並於20世紀80年代成立專門機構,組織選派漢語教師、志願者及必要資源支援各國需求,由「請進來」來華留學拓展到「走出去」中外合作辦學。
  • 《新中國統計70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
    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70華誕統計事業發展成就展揭幕活動,回顧共和國統計事業走過的不平凡道路,見證70年來統計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向老一輩統計人致敬,向新中國70、頑強拼搏,用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變革、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彰顯了無與倫比的中國力量。
  • 祝福偉大祖國更加繁榮昌盛(逐夢70年)
    從那時起,在國家培養下,我逐漸成長為一名油畫家,融入新中國油畫藝術發展進程,參加和組織很多重要活動、重要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這70年間,因為國家重視、畫家進取,油畫家隊伍迅速壯大,藝術水平大大提高。如今,中國油畫已成為新中國美術事業中一支重要力量,廣為人民所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觀眾和評論家高度評價和熱情讚揚。
  • 新中國70年的世界印記|新中國首位駐外大使履新記
    【編者按】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國際社會感同身受。《參考消息》推出「新中國70年的世界印記」專題報導,圍繞70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領世界的歷程,探訪歷史事件發生地,採訪歷史事件親歷者,以世界視角,以講故事的形式,系統勾勒中國與世界多層面的互動歷史,介紹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的偉大貢獻。1949年10月2日,中蘇建交。本文講述了新中國首位駐蘇大使、也是新中國首位駐外大使王稼祥的履新故事。
  • 上外迎來70周年校慶 將努力構建「講好中國故事」話語、方法和理論...
    出席大會的上海市副市長陳群肯定了上外自辦學以來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中外人文交流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希望上外立足新起點,秉承「格高志遠、學貫中外」的校訓和「詮釋世界、成就未來」的理念,以建成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為辦學方向,堅持內涵式發展,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積極實施「多語種+」辦學戰略,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高水平科學研究,建設好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等重點項目
  • 70年,那些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雜誌
    70年來,他們忠實記錄新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向國外讀者報導中國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介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是新中國第一本外文期刊,新中國向世界打開了第一扇窗,新中國的聲音從此傳向世界。
  • 不差錢的中國動畫電影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與上世紀美影廠面臨的挑戰不同,當下中國的動畫環境已不缺資金、不缺市場,剩下的就是怎麼「講好中國故事」了。  講故事從融入「中國基因」開始  如果說今天的中國動畫要去尋找自己的原創,或者進一步明確國產動畫專業屬性的話,其實應從技術借鑑轉向技術自覺、文化自覺。
  •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
    以「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為特徵的三次偉大飛躍,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歷史畫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歷史邏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處理,是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實踐過程,這一實踐過程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 新中國電影:砥礪前行七十年
    【文藝觀潮】 新中國成立70年,也是民族電影發展振興的70年。在基礎極其薄弱的情況下,中國建立起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拍出一批可以載入文化史冊的經典之作,創造眾多新的電影樣式,深受億萬觀眾喜愛,民族電影因紮根民族土壤、弘揚民族精神、表現民族風格而成為世界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前進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困難與挑戰,電影人解放思想,勇於創新,主動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發展之路。
  • 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
    ▲11月9日,北京,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舉行。圖為開幕式現場。11月9日,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