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是滄桑巨變的70年。新中國7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而豐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指出,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勇於探索、不斷實踐,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中國人民意氣風發走在了時代前列!70年來,中國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劃上句號,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70年來,中國人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三個方面的歷史成就不僅是中國70年歷史發展的重要成就,對世界歷史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過艱難探索最終選擇的現代化道路。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運動有過很多道路嘗試,但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都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更無法接入世界歷史的進程。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變得更加廣泛,直接催生了黨的早期組織。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開闢了嶄新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社會主義」,一個是「中國特色」。走社會主義道路,各國有各國的走法,中國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註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走出來的,是一條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給人類歷史進程帶來的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

首先,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抓住了共產主義運動的本質,展現了世界歷史在當下進程中的基本發展形態。

其次,堅持改革開放,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積極探索,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日中國之成就。社會主義制度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完美結合,有效重組了歷史進程中的動力機制和能量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經驗,為那些既希望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新選擇。

最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中國共產黨通過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純潔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把握上,積極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中華民族而言,意味著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對於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而言,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對於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而言,意味著拓展了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2.中國減貧巨大成就的世界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總體上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穿衣吃飯問題,即將為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畫上歷史句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戰略安排,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將實現,2018年中國的GDP已突破90萬億元,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第二個百年目標也納入戰略步驟之中,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戰略目標的底氣,一方面基於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另一方面也來源於減貧扶貧戰略結出的碩果。

貧困問題一向是受全世界關注並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1992年12月22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2014年,我國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扶貧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致力於消除貧困。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任務,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從政策、資金、人才等各個方面集中資源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領中國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加速前進。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頒布,明確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具有了綱領性文件,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

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改革發展成果的共享,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貢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

中國的減貧工作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不僅中國人民受益,對世界減貧也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減貧成就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達到70%以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人類社會消滅貧困的方式已經走出了被資本主義所限定的框框,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推動下,世界歷史將在實現人類真正平等的事業上翻開全新的一頁。

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國內多次演講和講話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聯繫在一起。

為什麼要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為何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產生源於現實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目標本身就蘊含了問題指向。當今,個別發達國家佔據全球價值鏈的高處,主宰全球金融體系,不斷實現其對世界財富的佔有和控制。經濟上的主導權也使其形成了政治和話語體系等方面的控制權,形成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規則解釋框架。這種以西方話語體系為主導建立起來的世界體系日益面臨困境,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雲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這些問題表明,舊的世界體系和治理觀已經很難整體性解決世界發展和全球治理問題。尤其近些年來,西方國家製造的政治「黑天鵝事件」不斷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讓世界發展更加充滿不確定性。「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是「世界向何處去」的追問,循著這樣的追問,以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規範有序的全球治理體系為變革目標,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應對現實、解決問題、回答時代之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於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以中國思維、中國智慧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不同於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互幫互助、互惠互利、利益共享,堅持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這個共同體著眼於人類未來命運,關切各個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著眼於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等,謀求各民族、國家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是一種新型的全球治理觀。

(作者:王治東,系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展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  70年前,新中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70年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不僅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1世紀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也因之發生重大改變。
  • 新中國成立70年的偉大意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不懈努力,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 新中國70年廣播電視發展成就與經驗啟示
    為嚴謹比較和詮釋新中國70年廣播電視發展成就,本文重新梳理了改革開放前29年廣播電視歷史檔案,重新統計核准各項數據,補正那一時期統計的缺失或錯訛,力求全面客觀概括新中國70年廣播電視發展成就與經驗,資政育人,啟迪未來。
  • 國際政要點讚中國70年輝煌發展成就
    【70年:世界看中國】綜合光明日報駐外記者:王炯、張冠楠、付志剛、戴軍、肖天禕、王思成、鹿鋮、陳曉晨、焦授松、湯先營、張智勇、馮源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多位國際政要和知名人士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祝賀,讚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國發展面對面①)——新中國70年發生了怎樣的...
    曾記否,70年前,舊中國國勢衰微、租界林立,飽受欺凌、毫無尊嚴,中華民族在國際上地位卑下、遭人輕視;而如今,中國早已拋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昂首闊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新中國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也是彈指之間,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
  • 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歷史意義
    「我們的民族將從此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這個歷史任務勝利完成。這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歷史轉折。
  • 《教育強國》:全面生動展現70年教育事業發展成就
    紀錄片以真實的史料、鮮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多層次地講述了新中國教育70年走過的非凡歷程,展示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並以教育為切入點,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該片可謂一部新中國教育的發展影像史,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準。
  •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講述親歷故事 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本報記者 馮雪珺攝  為世界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德國)卡爾·哈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在很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工業化發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難以做到的。這要歸功於中國政府的遠見卓識和強大執行力,以及中國人民的辛苦付出與團結協作。
  • 7個關鍵詞,解析新中國70年發展密碼
    新中國70年,我們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鑄就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浩大、氣勢雄偉的現代化事業。70年輝煌歷程,我們在國家治理、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等方面,進行了艱辛探索、收穫了寶貴經驗,既有中國特色,也有世界意義。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共同解析新中國70年發展密碼。
  • 新中國70年世界史學科的回顧與展望
    原標題:新中國70年世界史學科的回顧與展望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我國的世界史學科,發端於19世紀中葉,而其真正的創立與發展,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至今的70年。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以梁啓超、嚴復、陳衡哲、何炳松、陳翰笙、周谷城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革命與戰爭的動蕩年代,盡其最大努力,翻譯和介紹了一些西方世界史學著作,編寫了一些世界史教材,對我國世界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 新中國70年文化自信的表徵、成因與特質
    新中國文化自信的表徵主要涉及文化發展目標、文化發展道路、文化發展功能、中國文化發展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新中國文化自信的生成與確立,主要基於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新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成就及國家、民族、政黨自信支撐。新中國文化自信既是國家、民族與政黨自信的統一,也是歷史、現實、未來三者評判的統一,同時蘊含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自我評價與他者評價的統一。
  • 國史講堂:新中國70年政治建設成就和經驗
    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網絡理論傳播局)指導,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聯合推出「國史講堂」系列理論視頻,梳理70年來新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歷史經驗,闡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歷史和現實意義,敬請關注。
  • 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的成就與啟示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史要論⑦】    從1949年到2019年,新中國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這70年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團結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鬥,實現了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回顧新中國70年的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歷程,對全面把握新中國的歷史發展軌跡,科學總結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律,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 ...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資料圖片圖為2019年9月,瀨野清水參加東京漢語角交流活動,手捧一本他參與寫作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圖書。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圖為2020年1月,伊萬·鮑裡索維奇·阿爾希波夫在雲南玉溪考察時與中方座談交流。
  • 新中國農業農村發展七十年的變與不變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主編的《新中國農業發展70年》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該書作為中央宣傳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是一部全面梳理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的權威著作。
  • 《新中國統計70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
    9月10日,在全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統計局舉辦大型圖冊《新中國統計70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70華誕統計事業發展成就展揭幕活動,回顧共和國統計事業走過的不平凡道路,見證70年來統計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向老一輩統計人致敬,向新中國70
  • 人民日報這樣談70年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
    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展覽中,來自113個國家的595位藝術家用手中的畫筆,共繪「多彩世界與共同命運」的主題。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時間節點上,這一幅幅作品猶如一扇扇窗口,在方寸之間、尺幅之上,映照出70年來中國和世界的滄桑變化。
  •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系列學術論壇開幕
    11月21日,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主辦的「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發展之路與未來展望學術論壇」拉開帷幕,海內外會員和師生近700人在線學習交流。1950年12月1日,以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5名羅馬尼亞籍留學生最早報到為標誌,新中國開啟了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7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由少數試點到規模質量發展,並於20世紀80年代成立專門機構,組織選派漢語教師、志願者及必要資源支援各國需求,由「請進來」來華留學拓展到「走出去」中外合作辦學。
  • 中國道路實踐特質具有世界意義
    作者:中央黨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韓慶祥  如果要總結新中國70年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中國共產黨執政70年的歷史經驗,從哲學上說,歸根到底,就是我們找到了一條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中國奇蹟、促進中國成功的「中國道路」。
  • 清華報告總結新中國70年發展七條「經濟學經驗」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肖欣)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22日在北京召開「新中國70年經濟學總結」國際研討會並發布同名報告,以經濟學視角梳理總結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不同時期的發展經驗,並據此樂觀展望未來30年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