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全面生動展現70年教育事業發展成就

2020-12-17 騰訊網

作者:唐俊

近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了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紀錄片以真實的史料、鮮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多層次地講述了新中國教育70年走過的非凡歷程,展示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並以教育為切入點,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該片可謂一部新中國教育的發展影像史,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準。

首次全景式呈現新中國教育成就

近年,教育題材的紀錄片並不少見,但《教育強國》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風雨歷程為縱軸,中國教育發展的各大領域、各個方面為橫軸,全景式地呈現教育戰線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這在紀錄片中卻是首創性、獨創性的,具有很強的檔案價值和現實意義。《教育強國》篇幅不長,但貫通歷史與現實,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從「211」「985」「雙一流」到國際化交流,從公平教育、素質教育到特殊教育,可謂包容教育之萬象。

為了容納如此豐富的內容,該片在結構上亦有獨到之處。前兩集以縱線敘事為主,先後講述從1949年到1977年,伴隨著會主義事業的探索前進,中國教育事業開闢了新的歷史,使中華民族的面貌煥然一新;以及從1978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發揮著基礎和支撐作用。後兩集則以橫向敘事為主,分別聚焦教育公平、均衡教育以及教育創新、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等主題。全片在結構上縱橫有序、構思精巧,既各有側重又渾然一體。

在反映成就的同時,《教育強國》的立意高遠,深刻闡釋了取得成就背後的原因和必然。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新中國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包括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等。這一立意貫穿於全片之中,體現在每一個教育事業重大成就的背後。

數據資料詳實,注重用事實說話

紀錄片以70年為周期,用準確的數據和詳實的資料,表現了中國從文盲、半文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歷史跨越。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的5.4億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達4億,通過開展掃盲運動和識字活動,到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下降到52%,上億人口的脫盲。片中還有大量體現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客觀數據,包括經過70年努力中國已建成擁有1672萬教師,2.76億學生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自2012年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年保持在4%以上;2017年國家開始實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以來,要求適齡特殊兒童、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5%以上等。紀錄片用事實反映了新中國教育的歷史偉績,以及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

詳實的資料還體現在主創人員對歷史影像準確、豐富的運用上。以第一集《立國之本》為例,片中剪輯了大量高質量的歷史影像資料,除了新聞片外,還採用了紀錄片《祁建華快速識字法》《直上雲霄》的鏡頭,同時融合了富有時代特徵的秧歌劇、電影以及歌曲等表現元素,生動形象地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普及教育的艱苦努力。這些歷史資料與反映當今中國教育諸多方面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的影像相對比,令人不禁感慨萬千,滿懷自豪與驕傲。

注重故事表達,飽含人文關懷

紀錄片《教育強國》雖結構宏大、立意高遠,卻避免一味高舉高打、抽象說理,而是注重發揮紀錄片敘事的特點,從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切入,以點引面、點面結合,大為增強了可看性和感染力。從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脫盲發表文章,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回憶毛主席在莫斯科勉勵青年學生的動人場景;從本在寧夏戈壁草原務農的姜德文在恢復高考後幸運入選第一批大學生,到馬中騏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從廣西農村留守兒童藍海洲求學條件的顯著改善,到家庭條件很差的河北考生龐眾望受惠於定向招生計劃入讀清華大學……一個個觸動人心的人物故事表達,飽含著對普通個體的人文關懷。紀錄片以事立論,從故事表達自然遞進到觀點宣揚,使觀眾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感受到黨和政府為教育建設付出的努力。

精選典型案例,體現教育創新

除了講述教育戰線取得的成就外,紀錄片《教育強國》視野開闊、展望未來,反映當代中國教育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重大問題。在表現手法上,該片精選了全國各地的典型案例,體現了教育工作者們銳意創新的努力,力圖引發觀眾對教育事業未來發展以及亟待改進、完善方面的思考。例如浙江安吉縣幼兒園所獨創的安吉遊戲,點亮孩子天性,讓孩子從遊戲中不斷挑戰自身潛能,成為中國學前教育在世界舞臺的名片之一。此外,還有北京八中堅持了30多年的素質教育實踐,浙江杭州富春七小提倡讓孩子親近田野的「新勞動教育」,上海中學校長提出將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在校園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等。在這些創新案例中,教育正在不斷改進、完善,不再只停留於課本的文化知識,更重在提升人的全面素養。觀眾觀看以後,將頗有啟迪與受益。

總而言之,紀錄片《教育強國》以其紮實的內容、生動的影像語言反映了新中國教育70年的砥礪奮進、孜孜求索與執著前行,體現了新時代中國教育事業以創新開啟未來的氣魄與格局,從教育這一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堅定製度自信、彰顯制度優勢,無論從內容材料、表現手段還是主題立意,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高級編輯)

相關焦點

  • 專題片《教育強國》即將播出
    專題片《教育強國》即將播出新華網  作者:王子銘  2019-11-05 為全面反映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探索與前進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 紀錄片《教育強國》火了!新中國教育發展的歷程裡,有你的記憶嗎?
    先來看看精彩宣傳片~ 原來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聯合攝製的4集紀錄片《教育強國》,聚焦新中國教育事業,以時代線索展開,全面講述新中國教育70年走過的非凡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新中國70年教育事業的輝煌歷程|...
    1949—2019禮讚70年理論篇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教育面貌煥然一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微言教育特別開設「禮讚70年」欄目,帶你重溫70年教育發展變化。
  • 新中國70年教育事業的輝煌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49年,全國5.4億人口約80%不識字,只有3000多萬名小學在校生,100多萬名中學在校生,10多萬名大學在校生,大中小學在校生規模類似「倒圖釘形」。世紀之交,「倒圖釘形」逐漸成為「金字塔形」。
  • 央視一套專題片《教育強國》聚焦三亞學院辦學成就
    11月6日,三亞學院亮相央視一套專題片《教育強國》。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教育部聯合攝製,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國教育事業前進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三亞學院結合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發展旅遊學科專業,培養特色旅遊人才的辦學成就受到關注和報導。
  • 央視紀錄片《教育強國》熱播!新中國教育發展徵程,北師大人從未缺席!
    全片共四集,分別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全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個領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創新。
  • 70年,教育強則國強
    ▲資料圖 來源:視覺中國昨天下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舉辦第二場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70年來我國教育在數量、質量、結構、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介紹。他指出,中國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6年。70年,從掃除文盲開始,到發展成為教育強國,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可以看出,正是在大力發展教育的過程中,提高了勞動力素質,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實現了強國的目標。
  • 中國教育70年發展歷程
    2019年是新中國誕辰70周年,中國教育在這7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規模大發展、人才多元化,教育更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已成為世界教育第一大國,正在向教育強國邁進。從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從因科技落後而受制於人到中國太空人在太空問候地球——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科技事業取得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成就。
  • 鍾秉林:建設教育強國 服務發展新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肯定了「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明確了我國「十四五」期間和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為我國制定教育領域中長期規劃提供了基本遵循。
  • 教育部長陳寶生:中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居世界中上
    國之大計 黨之大計(光輝的歷程 深刻的啟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歷史成就與現實使命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國教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教育強國」王炳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這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境界。歷史和現實證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寶貴經驗,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立場。2018年黨中央召開新時代首次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重要講話中,將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規律概括為「九個堅持」。
  • 傾力傾情辦人民滿意教育——肅北縣70年教育事業發展紀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是肅北教育人不懈的追求。70年滄海桑田,肅北教育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風雨兼程,學校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質量大幅提高,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日益增強。
  • 記錄我國教育事業世紀之交改革發展歷程
    本報北京11月6日訊(記者 餘闖)在黨的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指引下,記錄我國教育事業世紀之交經歷的大改革、大發展不平凡歷程,《陳至立教育文集》日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並於今天在京舉行出版贈書儀式。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沈曉明出席儀式並講話。
  • 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11月5日晚央視一套開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聯合攝製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聚焦新中國教育事業,以時代線索展開,全面講述新中國教育七十年走過的非凡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 學習網評:以立德樹人鑄就教育強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離退休老同志回信,充分肯定人教社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對教材編研出版工作寄予深情厚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立德樹人。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載體,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等,都集中體現在教材中。70年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基礎教育教材和教育圖書編研出版上辛勤耕耘、接續奮鬥,先後編研出版了11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累計出版各類出版物7萬餘種,發行量逾750億冊,這是一代代教材編研出版工作者履行編書育人使命的生動寫照。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 2020-12-24 1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要把我國建設成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網絡強國、體育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實現新目標、完成新任務,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立支撐強國建設的教育體系和人才隊伍。
  • 【人民日報】書寫奮鬥歷程 展現輝煌成就
    五年前, 出於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養的共同責任,中國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瞻性部署了這套「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項目,目的是聚焦「創新報國」主題,回顧我國70年重大創新成就,展現傑出科技工作者群體風貌,倡導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主義。
  • 陳寶生: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指針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了一系列無產階級教育的基本原則和重要觀點,關於教育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關於通過實施全面教育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關於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等,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論。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在推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中國化。
  • 魯昕: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要把我國建設成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網絡強國、體育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實現新目標、完成新任務,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立支撐強國建設的教育體系和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