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70年發展歷程

2020-12-27 親子大作戰

2019年是新中國誕辰70周年,中國教育在這7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規模大發展、人才多元化,教育更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已成為世界教育第一大國,正在向教育強國邁進。

從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從因科技落後而受制於人到中國太空人在太空問候地球——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科技事業取得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成就。

建國初期,全國5.4億人口約80%不識字,只有3000多萬名小學在校生,100多萬名中學在校生,10多萬名大學在校生,大中小學在校生規模類似「倒圖釘形」。

為了改變這種情形,國家開始實行「掃盲」。

1951年政務院公布的《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確立了各級各類學校面向學齡人口、勞動人民、工農幹部服務的途徑,在實施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開展大規模掃盲和工農幹部文化補習教育,規定了職業技術教育和業餘教育在學制中的適當地位。

1949年到1957年 (或1956年)。這是教育學界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國內「資產階級教育思潮」的時期,也是全面引進蘇聯教育學科領域教科書的時期。發生了「引進」方向的第二次整體轉向,由學西方轉向學蘇聯。

1957年到1966年。本階段以1958年的「教育革命」為重要事件,出現了教育學作為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解釋和毛澤東有關教育語錄的詮釋的獨特意識形態化的現象。第一次出現的所謂「教育學中國社會主義化」的努力。可稱為教育學科由外學轉為向內樹的第三次大轉向。

文革時期,「文化大革命」使教育學領域遭受毀滅性破壞,是十分嚴重的中斷時期。

全國中小學因為鬧革命停課,正規的學校課程被打亂。中小學教科書「政治化」、「形式化」。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對高等教育造成嚴重破壞。

圖為文革中清華校門被砸。

1977年恢復高考。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復,同時,也進行了一些重要的變革。

比如,更加注重對學生文化知識的考察,更加講究考試選拔的效率,在年齡方面,從原來的有一定年齡限制,發展到後來的拓展年齡上限,最後取消了年齡限制。

可以說,恢復高考不僅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國家撥亂反正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恢復高考至今已經超過40年了,現在,高考的基本框架還是當初制定的,只不過在針對一些現實問題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革。可以這麼說,1977年恢復高考為未來中國的高考制度搭建了一個基本框架。

1999年高校擴招,實現從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跨越發展。

上個世紀末,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提高公民素質,政府決定實施大眾化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

中國的高考改革以行政為主,由政府制定招生計劃,通過考試機構組織高考,指導大學根據考試成績錄取學生。除了政府的重視之外,各個地方的高校也在挖掘潛力,發揮現有辦學條件,包括校舍、師資等,擴大招生規模,同時催生了一大批新的高校。

1977年至2000年。總體而言,這一階段學科建設不斷加強,學術觀點趨向多元,學術視野日漸拓展,國際交流日益加強,且形成了教育學科的當代體系。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因「元研究」的出現而開始進入「自為時期」。這是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從恢復到繁榮並開始走向獨立化的時期

2000年以來,我國新建高校的數量很多,大概有幾百所,包括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這也促進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要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光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夠的,必須通過政策導向吸引民間資本,讓社會力量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所以,一大批民辦高校應運而生,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8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8.1%,今年的數據還在統計,預測可能會超過50%。根據國際通行標準,這意味著從今年開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大眾化階段進入了普及化階段。

實現這種轉變,我們只用了17年,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完成這一過程,用了整整30年,這個成就非常顯著。

2014年高考改革,內涵式發展呼籲公平性與科學性。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上海、浙江率先進行高考綜合改革試點。2017年,兩地改革後的首批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新高考方案平穩落地。接著,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啟動,包括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四地。

近幾年,在各個省份進行自我評估和教育部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評估的基礎上,又確定了八個正式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省份,改革方案也已經陸續公布。

目前總共是14個省份,其他省份要等具備條件後再慢慢啟動。高考改革本質上要遵循規律,積極穩妥向前推進,這是因為,高考改革的社會關注度極高,牽一髮而動全身,改革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矛盾,出現問題,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未來,精準教育將成為中國教育發展新方向。國婦聯曾於2015年發布《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調查以中小學生父母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數據顯示:七成以上父母利用網際網路獲得家庭教育知識和幫助,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自媒體。

隨著人工智慧和5G技術的日臻成熟,因材施教的精準家庭教育必將實現更加智能化、高效率和精準化。同時,技術的革新必將帶來新一輪家庭教育平臺的噴發。除了國家對教育市場的大力扶持外,家長們在教育方面的消費意願也比較突出,這一龐大的人群必將為精準家庭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在網際網路+、AI+的大背景下,精準家庭教育的市場前景極其廣闊,定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成立70年: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歷程
    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歷程,有助於我們認識這一歷史時期大學教學方法發展的歷史軌跡,總結歷史經驗,對今後大學的教學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關鍵詞:大學;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改革;發展歷程教學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大學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 ——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歷程
    民族復興的基礎在教育,而整個教育的基礎在中小學。  一部中國基礎教育70年的發展史,也是新中國從落後走向振興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僅有1.6年,2018年,這一數字已提升至10.6年,中國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實現了大國教育跨越式發展。
  • 魯昕:70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
    12月21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北京開幕。兩院院士、教育部部門、職業院校、企業等近千名代表共聚一堂,圍繞「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現代職業教育責任與使命」主題,回顧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共謀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從一窮二白走向偉大復興——對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的回顧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對70年不平凡歷程進行回顧與思考,對於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具體行動。
  • 中國外語教育發展論壇在京舉行:回顧40年發展歷程
    12月22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中國外語教育發展高端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外語教育界專家、學者出席盛會,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語教育的蓬勃發展歷程,總結成就與經驗,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展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外語教育的奮進藍圖。
  •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新中國70年教育事業的輝煌歷程|...
    1949—2019禮讚70年理論篇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教育面貌煥然一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微言教育特別開設「禮讚70年」欄目,帶你重溫70年教育發展變化。
  • 新中國70年教育事業的輝煌歷程
    作者: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張力  綜觀70年來不平凡的歷程,我國已構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基本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
  • 《教育強國》:全面生動展現70年教育事業發展成就
    作者:唐俊 近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了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紀錄片以真實的史料、鮮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多層次地講述了新中國教育70年走過的非凡歷程,展示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並以教育為切入點,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
  • 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發展歷程
    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發展歷程中國教育服務網(宜言)中國歷來是個教育大國,人們從古遵從「不學不知義」主流思想,對於學習教育一直存在崇敬觀念。宋代周敦頤開創理學,在中國詩書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了綜合性的教育模式。朱熹重視逐漸深入,循序漸進的讀書法則,強調三綱五常與義理之學,與眾多思想教育家一同開創了封建社會的新型教育事業。中國近代教育是從禁錮被迫打破,外來文化匯流開始的。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回望新中國70年考古歷程
    韓章雲 攝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記者 韓章雲)8月28日,以「新中國考古70年」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會鄭州開幕,這場匯集400餘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七十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新中國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 中國外匯市場70年:發展歷程與主要經驗
    文/王國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林楠(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摘要:中國外匯市場發展和人民幣匯率改革緊密相連,70年來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本文從探索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入手,通過回顧新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歷程,以期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有所裨益。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艱辛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件,開啟了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階段。
  • 奴隸社會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
    奴隸社會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一、考情分析本知識點來自於《教育學》,「教育的產生和發展」章節,教育的發展歷程對於學生來講屬於一個易混淆的知識點,尤其對於歷史基礎較差的學生學起來更為吃力,本節的內容需要教師通過時間線和每一時期的社會特點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儘量使知識簡單化。
  • 中美學位學歷教育發展歷程及教育理念比較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綜觀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其發展模式的轉換大致可分為七個時期。第一時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處於醞釀時期。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和1867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第二個時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
  • 新中國成立70年科技期刊發展歷程與展望
    (《經濟學家》編輯部,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科技期刊呈現出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蓬勃發展態勢。時值祖國70周年華誕,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我國正書寫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人民日報》記錄新中國70年光輝歷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們國家經歷了滄桑巨變,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趟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70年艱難探索有過成功、也有過曲折,它們共同匯聚成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凝聚成為一筆改革、發展、進步的寶貴財富。
  • 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歷程:夯實千秋基業 聚力學有所教|特別...
    夯實千秋基業 聚力學有所教——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歷程本報記者 王家源民族復興的基礎在教育,而整個教育的基礎在中小學一部中國基礎教育70年的發展史,也是新中國從落後走向振興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僅有1.6年,2018年,這一數字已提升至10.6年,中國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實現了大國教育跨越式發展。
  • 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
    作為教師招聘的必考考點,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這一知識點可以按照時期、總體特徵、朝代、教育場所、教育內容和教育特徵的脈絡進行歸納總結。那麼如何做到清晰明了呢?在此特別幫您進行梳理。一、時期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原始社會、古代社會和近現代社會的教育。
  •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高校科技創新發展歷程與改革成果
    通過對我國高校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70年歷史的系統回顧與文獻梳理,闡述了各個歷史時期高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代表性成果與突出貢獻,總結了學蘇聯、學美國和中國特色發展三種模式及其基本特徵。總體而言,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高校科技創新成果顯著,正在從技術範式、科學範式、工程範式走向會聚科學範式。
  •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理解
    教育心理學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關於這一個學科的理解和發展歷程,向來不是重要的考點,但一旦出題,考生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上出錯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一方面是分不清楚年代劃分,而是對每個階段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具體情況了解不清楚,因此下面將這部分的核心知識點做一分析,方便考生在備考的時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