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是怎麼來的?
高考是如何恢復的?
第一套中小學統編通用教材長什麼樣?
關於鄉村教育,國家都出了哪些政策來支持?
作為北師大學子,這些問題你了解嗎?
在央視紀錄片《教育強國》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北師大教師擔任總撰稿,這部紀錄片不簡單
11月5日至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教育部聯合攝製的系列紀錄片《教育強國》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晚8點黃金檔首播。全片共四集,分別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全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個領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創新。
受教育部委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梁振華、周雲磊兩位教師承擔了教育部專項課題《中國教育七十年成就電視化研究與實踐》。在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中,梁振華、周雲磊分別擔任總撰稿、執行總撰稿工作。
點此查看相關推送
北師大文學院教師撰稿紀錄片《教育強國》
記錄片中出現了不少北師大及北師大人的身影,展現了北師大在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探索與前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也是一個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
教育,不僅寄託著個人成長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載著一個國家發展的希望。
」
《教育強國》第一集 立國之本
在開展掃盲運動的同時,改革中國漢字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正如陳毅副總理所言:「在有幾萬萬文盲的國家裡,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不可能有強大的工業建設。」
傅永和老師在採訪中提出了文字改革的三項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王寧教授也參與了漢字與拼音規範工作,與諸位知識分子一同投身研究。在他們嘔心瀝血的鑽研之下,1958年2月11日,《漢語拼音方案》發布。從此以後,漢語拼音、簡化字、普通話,成為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財富。
從解放初期到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從80%下降到了52%。上億人基本能看懂淺近通俗的報刊,記簡單的帳,寫簡單的便條,並會做簡單的珠算。
上億人口脫盲,不僅意味著中國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中國的人口素質明顯提高,還意味著新生的中國,為消除全球人口的知識差距、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
從解放初期到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從80%下降到了52%。上億人基本能看懂淺近通俗的報刊,記簡單的帳,寫簡單的便條,並會做簡單的珠算。
」
《教育強國》第二集 強國基業
興國必先強師,發展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一個國家應該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
「當年這個教師節,我有一天早上,到系辦公室去的時候,想到工人也有一個五一勞動節,女同志也有一個婦女節,教師也應該有一個教師節,就這樣想到要設立一個教師節。」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王梓坤如是說。
今天,我們標記在日曆上的教師節,就在王梓坤校長這樣的一個想法中,破殼而出了。
1984年12月9日,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王梓坤在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建議將每年12月1日定為全國教師節。第二天,《北京晚報》就刊登了王梓坤的這一倡議。
這份倡議,引發了全社會關於「尊師重教」的熱議。
1985 年1月21日,國家正式通過了設立教師節的議案,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點此了解更多王梓坤校長與教師節的故事
35年前,是他呼籲將「九月的一天定為全國教師節」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規定自當年7月1日起,全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標誌著中國基礎教育邁入嶄新階段。而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對教育行業、對教師重視的不斷提升,「尊師重教」的氛圍也在中國越來越濃厚。
「
民族復興,教育先行。中國教育,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個追夢人的心田。
更加公平的教育,更高質量的教育,正從藍圖走入現實,一幅讓人民滿意、人人出彩的中國教育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
《教育強國》第三集 春風化雨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古麗加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一名畢業生,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葉城縣第三中學德育教師。2015年7月畢業後,她就回到家鄉新疆工作,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葉城縣第三中學黨支部書記肖衛軍在接受採訪時介紹道,古麗加汗畢業後本被分配到條件較好、環境較為優越的烏魯木齊市,可後來支教工作開展後,便自告奮勇、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較為偏遠的葉城縣,並且一幹就是三年。
古麗加汗在接受採訪時說道,自己並非沒有遇到困難,但是心中的信念、情感以及被需要的感覺讓她一直堅持了下來。
古麗加汗當初的夢想,便是要當一名人民教師,紮根邊疆、奉獻家鄉教育事業。
而如今,三年過去了,她迅速成長,不斷接近著自己的夢想。
點擊下方推送,詳細了解古麗加汗
吾家有師初長成 | 我們的青春夢想,是成為新時代大國良師!
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2015年4月,國家啟動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為推動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按下快進鍵。一批像古麗加汗一樣的青年教師,義無反顧地投身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事業,這是他們直面中國發展做出的勇敢選擇。他們執教的身影,國家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和支持。
北師大參與的「國培計劃」,就正是為了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基礎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贏得教育,就是贏得未來。從規模擴張到結構轉型、內涵發展,中國教育走進了新階段。讓13億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夢想正逐步成為現實,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也正逐步構建。中國教育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讓無數中國人民的命運得以改寫,讓走向復興的中國匯聚磅礴力量!
「
今天的教育,奠基明天的希望。國家以紮實的投入推進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為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不斷深化改革的中國教育,也正在新的時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未來。
」
點此查看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從1949到2019,中國教育走過了70年的奮鬥歷程。七十年砥礪奮進,中國教育始終在孜孜求索,執著前行。而這七十年前進的軌跡,也總是通往未來的方向。
在這教育砥礪奮進、飛速發展的七十年時光之中,北師大始終堅守「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的辦學初心和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教育強國的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以強大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為祖國教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關乎國家命運與民族復興大計。回首來路,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徵程中,北師大人從未缺席,面向未來,北師大也會永遠與祖國同奮進、共前行!
-bnuweixin-
視頻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文案、製圖:孟碩、吳勁慧
排版:吳勁慧
原標題:《央視紀錄片《教育強國》熱播!新中國教育發展徵程,北師大人從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