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2020-12-11 中國網新聞中心

冬日午後的上海,陽光穿過紅透的楓葉,為行人帶來和煦的暖意。時光流轉,歲月變遷,從北京退休後的趙啟正選擇回到他曾工作過20多年的上海。12月18日下午,上海民主黨派大廈6樓報告廳座無虛席。在這個全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裡,趙啟正向大家講述了他在擔任上海浦東新區首任管委會主任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報告會後,趙啟正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講述了自己伴隨新中國70年一路走來的激蕩歲月。

2018年12月18日,趙啟正在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報告會上,講述了他參與浦東開發開放的往事。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他是師出名門的核物理專家,他是打造浦東奇蹟的「浦東趙」,他是記者問不倒的「中國第一新聞官」,他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交流使者」……如今,在重大會議、國際論壇、報告會上依然能見到趙啟正的身影。1940年出生的趙啟正有著眾多頭銜,他跟隨著新中國前進的腳步,不斷轉換角色,演繹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青年時代:立志科技報國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開啟新紀元。

「那一年我9歲,父母都在為新中國成立而高興,廣播裡播放著毛主席的講話。」提到新中國成立時的情景,趙啟正回憶起童年。

「當時老師告訴我們,新中國成立了,小孩子要努力學習,等長大了為國家多作貢獻。」回憶起學生時代,趙啟正說自己當時很淘氣,學習也只能算中等。但就是這個淘氣的「中等生」後來考取了天津南開中學。南開中學是一所有著愛國傳統的名校,是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後來溫家寶總理也就讀於此。

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58年中國建設了第一個實驗性核反應堆。這對喜歡數理化的趙啟正是一個莫大的鼓舞。他說:「那時候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剛剛起步,錢學森、趙忠堯、錢三強等科學家是我的偶像,我立志學物理專業,高考時報的幾個志願都是物理,其中第一志願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核物理專業。」

1958年,趙啟正以優異的成績如願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核物理專業,師從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趙忠堯、錢三強。1963年畢業後,他聽從祖國的召喚,服從國家分配,來到第二機械工業部,開啟了長達21年的科學工作者的生涯。科學報國,是趙啟正的初心。

那段時間,趙啟正的工作默默無聞,因為涉及國防機密,他幾乎沒有向公眾講起過那段經歷。但從他後來獲得的眾多榮譽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優秀的核工業專家。他曾獲航天部和上海市「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的稱號,成為當時航天系統和上海市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在改革開放前,這是一份難得的殊榮。彼時,他正沿著預設的軌道在科技工作者的道路上一路耕耘。

1993年,趙啟正陪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參觀浦東開發模型。

浦東開發:「要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

鬥轉星移,1978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徵程,時代的巨變讓趙啟正的人生發生了轉折。1984年,他擔任上海工業工作委員會黨委副書記,不久調入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任副部長、部長,並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趙啟正轉身為一個城市的管理者。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改革開放成就了浦東奇蹟,也成就了一代浦東拓荒者。「從那時起,浦東的命運改變了,上海的命運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趙啟正感嘆今天的浦東取得了巨大發展,他身上有著深刻的浦東烙印。

浦東奇蹟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浦東新區首任黨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趙啟正是浦東奇蹟的創建者之一,也是見證者。

「 深圳面對香港,珠海面對澳門,廈門面對臺灣,浦東就不一樣了,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1990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這樣描繪他心目中的浦東新區。

「上海要發展為一個世界級的城市,就要像倫敦、紐約、巴黎、東京一樣,這樣我們才可以參加國際經濟對話。」趙啟正回憶說。按照鄧小平的設想,浦東建設起步就要對標國際大都市。

「 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當年提議在浦東大道141號略顯簡陋的辦公樓和食堂裡懸掛這條標語的,正是時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的趙啟正。他解釋說,這條標語將提醒所有的浦東幹部要具備國際眼光、國際思維和國際戰略思想。

如今,浦東開放28年後,它用浦東奇蹟打消了世人的懷疑。趙啟正回憶起1993年浦東新區剛掛牌時的情景。當年浦東的財政收入只有4億元人民幣,除了發工資,補貼幼兒園、中小學,基本就不剩什麼錢了。「我與國內外各界人士談起浦東時,發現很多人不了解浦東,甚至不知道浦東在哪裡。」沒有人相信中國開發浦東的決心,更沒有人知道浦東,投資無從談起。趙啟正意識到,讓世界了解浦東、認識浦東是首要任務,趙啟正從那時起變身浦東的「推銷員」。

剛出任浦東管委會主任那段時間,趙啟正頻繁接待各國和國內各地的代表團,他總是站在漂亮的立體模型前向他們詳細介紹浦東開發的宏偉遠景,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接待十多個國內外訪問團。

1994年初,趙啟正在訪美期間拜訪了迪士尼總裁佛蘭克 威爾斯,提出在浦東建設迪士尼樂園的建議。「我希望藉此引起海外媒體的注意,進一步吸引世界投資者的目光。」彼時,趙啟正已經深諳現代營銷藝術。聽了趙啟正的建議,威爾斯立刻派人去浦東考察,認為浦東符合迪士尼的要求。不幸的是,因威爾斯意外去世,此事隨之擱置了數年。這也成為趙啟正在浦東開發中的一個小遺憾。

隨著浦東開發的進展,越來越多的西方政治家和企業家被浦東精神所感染。1994年,美國前總統老布希來到浦東。趙啟正拿著雷射筆對著沙盤向他介紹浦東的開發開放。「我的筆點到哪裡,哪裡的高樓就建起來。」老布希點頭稱是,還說,「如果我再年輕幾歲,我也要來浦東投資。」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再次訪問浦東後對趙啟正說:「當時我就認為,浦東開發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浦東開發最寶貴的不僅僅是建造了那些高樓大廈與高科技工廠,而是你們建立了一種良好的國際公共關係,你們講究信用,你們說到做到,投資者才對你們有信心。」趙啟正用執著與人格魅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浦東。

「 如果浦東開發是一首雄渾壯闊的交響樂,他的譜曲者是鄧小平同志,我作為一個演奏員參與其中,體驗其難,感受其樂,真是三生有幸,我要感恩於我們偉大的時代,感恩於偉大的浦東開發。」趙啟正把浦東奇蹟歸功於改革開放,內心充滿自豪和感恩。

1994年1月8日,趙啟正向美國前總統喬治 赫伯特 沃克 布希介紹浦東發展規劃。

向世界說明中國:永遠沒有「無可奉告」

浦東建設如火如荼。1997年10月,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全面開工;1998年8月,88層的金茂大廈在浦東陸家嘴封頂,成為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同年,趙啟正調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幾個月後出任國新辦主任,他的任務從「向世界說明上海、說明浦東」,變成「向世界說明中國」。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走到了國際舞臺的中央,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息需求是空前的,當然誤解也隨之而來。

趙啟正剛剛走上國新辦主任的崗位,就遇到了難題。1999年5月2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特別委員會拋出《考克斯報告》,汙稱中國盜取美國飛彈、核彈和衛星等的軍事技術,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一時國際輿論譁然。

報告出籠六天後,趙啟正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名義,召開了批駁《考克斯報告》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7月15日,又召開了第二次新聞發布會。他在新聞發布會上列舉大量事實,把考克斯批駁得體無完膚,中國和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對趙啟正的講話和答記者問做了詳細報導,美國《時代》周刊把《考克斯報告》評為1999年的「十大國際醜聞」之一。

「我們不能總抱怨外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不夠客觀,要想想我們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效果如何。」趙啟正意識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讀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那時的信息發布還不夠及時。

他看到,許多國家都有新聞發言人制度,通過新聞發布第一時間把正確的信息傳播出去,中國需要規範的發言人制度。在趙啟正的推動下,2003年,國新辦第一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開課,有66個部委的100多名新聞發言人參加。

「新聞發言人」一時間成為中國媒體最時髦的詞語之一。隨之而來的是中國新聞發布會制度的逐步建立與完善。

趙啟正在擔任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和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的十年裡,主持過無數次新聞發布會,接受過無數次中外記者的採訪,從未出現過「無可奉告」的場面。在他看來,給每一個問題一個答案是新聞發言人的職責,動輒用「無可奉告」的擋箭牌來應付記者和媒體的提問,是一種失職。

趙啟正擁有了「中國第一新聞官」的稱號。香港《大公報》這樣評價他:「嚴肅的新聞發言人、微笑的公關大使、愛挑戰的新聞官、誨人不倦的學者、善解人意的長者。」

2012年3月2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召開,大會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

跨文化交流:「真」「誠」可貴

2005年趙啟正離開國新辦主任的崗位,隨後出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2008年,他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新聞發言人。離開了國家新聞發言臺,他依然致力於向世界說明中國。

他深知,理解一個人不容易,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更難。法國戴高樂將軍曾說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地球和月球的距離還大,但他希望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能夠克服地理和文化上的距離,走得更近,走得更親密。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是趙啟正不渝的追求。

在他看來,世界上有一本很厚的書叫「中國讀本」,這本書有13億頁,每個中國人都是其中一頁,我們每個人把自己的這一頁做好,中國的形象就更完美了。趙啟正因為工作性質和崗位的原因,則成了讓更多人讀到、更加引人注目的一頁。

他博學多聞、交友廣泛,與法國總統席哈克談長城、故宮、巴爾扎克和雨果,與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討論中美關係和世界秩序,與宗教領袖路易 帕羅討論科學與宗教,與以色列政治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西蒙 佩雷斯切磋哲學、歷史,向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古巴領導人菲德爾 卡斯楚介紹上海的發展……

「 故事比理論更接近生活,更接近真理。」趙啟正愛講故事,他希望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如何講好故事,趙啟正有自己的方法。

他認為,要想講好故事,首先要「說真話」。「首先要選擇真實的故事,能感動你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如果你自己不相信,自己不受感動,你就不用去講。既然是真故事,就不要用過多的修飾語,不要把它拔得過高,那讓人感覺你不夠真誠。」他還說,如果我們的故事一味說中國好,而迴避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就像缺少了起伏跌宕的情節,故事的吸引力會打些折扣。

趙啟正坦言,自己現在最大的願望是能閒下來讀讀書,寫寫文章,但各種邀約讓他難以真正「退休」。閒暇時他會在浦東這片傾注了心血的土地上走走、看看,他還在給更多的外國人講述中國發展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向國際說好中國故事?趙啟正新書講述60餘個傳播案例
    如何面向國際說好中國故事? 7月31日,《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趙啟正新聞傳播案例》新書首發式暨討論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辦。講中國故事就是講中國的現實「我們國家歷來重視宣傳工作,新聞宣傳是我們的強項。但是,對外宣傳是我們的一塊短板,國際輿論界長期以來存在著西強東弱的局面。由於語言文化差異,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外國人對中國的真實情況有許多誤解和偏見。在西方政界和輿論界,一些不實言論惡化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國際輿論環境。」
  • 趙啟正:2.5億人學英語,12萬外教來華,都是《中國讀本》頁碼
    然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僅僅從跨語言的角度講,就有不少「中譯英」或「英譯中」的理解是相互錯位的。比如,在國外宣揚「中國威脅論」時,往往在配圖或漫畫中將中國形象描繪為西方人理解的「龍(Dragon)」,那其實是一種長翅膀、會噴火的惡龍——因此,趙啟正一般建議將中國人理解的「龍」,直接譯為「Loong」,避免與Dragon混淆。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一個話筒傳知識,一根網線系師生,一臺電腦表師情……抗擊疫情鬥爭中,魏金君用行動演繹戰「疫」之歌。魏金君是全國模範教師、齊魯名師、省首批齊魯名師領航工作室主持人。延時開學期間,中小學生居家學習,英語學習往哪個方向努力呢?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 網易《中國和力》|原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站在地球...
    12月19日,由網易新聞和毛鋪聯合打造的泛文化大咖深度訪談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即將全網上線第四期。本期嘉賓是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外委會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長、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的首任主任趙啟正。中外媒體對他曾有一個很親切的稱呼:「浦東趙」。作為相識二十多年的老友,退休後的趙啟正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跟楊瀾來了一次深度對話。
  • 趙啟正:中國擔心朝鮮難民大批湧入邊境地區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與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於2016年4月29日在中國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共同舉辦「首屆中日韓公共外交論壇暨2016年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期間,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就朝核問題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上是有問題的。他對於一味制裁朝鮮來解決朝核問題的方式提出了質疑。
  • 英文版海南故事《海島天堂》新書在京發布 用國際語言講好海南故事
    據介紹,本書是「漢語世界當代中國叢書」文化旅遊系列中面向海外讀者介紹海南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又一力作。  「我們挖掘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海南,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呈現海南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我們很高興能發掘海南豐富多樣的面貌和新興的發展趨勢,讓海外讀者看到海南的歷史和未來,以及海島上人們真正的生活。」來自英國的撰稿人薩姆·戴維斯談起他的創作感受時表示。
  • 乘風破浪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日前,由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主辦的EF Challenge——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第六季「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活動落幕。 第六季全球英語挑戰賽總決賽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
  • 網易《中國和力》|原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趕上浦東...
    浦東作為與世界對話的一個窗口,很多的國際政要和知名人士頻繁到訪。其中,作為政治家的基辛格三次來到浦東,流傳下一段佳話。其中有一次,已經退下來的基辛格住在老錦江,偷偷溜出來在南京路轉一圈後跟趙啟正說到自己的體會,他看到街上的人都在微笑。趙啟正向對方解釋,這正是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和」。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有規可循
    不久前,湖北省教學研究室原主任張祖春送我一套他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程曉堂共同擔綱總主編的「學英語 講中國故事」叢書(湖北教育出版社),該書共有八個分冊,涉及中國文化的多個主題,全面系統地用英語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中國故事。
  • 用英文講好中國環境故事:中國環境國際傳播網今日上線
    用英文講好中國環境故事:中國環境國際傳播網今日上線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6-02-29 20:49 來源:澎湃新聞
  • 開講啦第九課:趙啟正《我向世界說明中國》
    首播時間:2012年9月7日23:29 首播頻道: 所屬欄目:《開講啦》 所屬分類:科教臺文化 關  鍵  字: 本期《開講啦》主要內容:他是從容不迫百問不倒的中國政府第一新聞發言人
  • 培養優秀翻譯人才 講好中國故事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翻譯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母語和外語運用能力。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新航道|胡敏|國際教育_網易訂閱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把「中秋」搬進語言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
    如今,中秋節不僅是我國人民歡慶,也備受在中國的外國朋友們喜愛。 語言學習的方式千萬種,而i2一直堅持沉浸式教學去培養孩子的語言思維。 這一年中秋,i2外教學員們穿上漢服、一起做月餅、點燈籠、玩花燈、猜燈謎、畫糖人、聽故事、皮影戲……玩遍所有中秋節傳統活動,幾乎把「整個中秋」搬進了語言課堂,讓孩子們一次過足了中秋佳節的歡喜之癮。
  •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
    原標題: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如何提升翻譯水平與能力,向世界更好講述「中國故事」?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翻譯面臨挑戰   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新時代條件下,翻譯工作無疑擔負著重要角色,卻也面臨不小挑戰。
  • 用「廣州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廣州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著力打造活力廣州、幸福廣州、美麗廣州,在新時代徵程上不斷開拓奮進、講好中國故事,在大灣區視野下提升城市國際形象,以更強擔當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積極探索、走在前列,以更高質量推進實現「
  • 古井貢酒: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白酒故事
    代表團一行80餘人在古井實地感受中國白酒文化的魅力。雖然語言不通,但這並不能阻礙中學生們對China美酒的興趣。他們拿著相機,邊走邊拍,看得津津有味兒。有些學生自發用雙手組成心的形狀,向古井「示愛」。貢獻美酒,講好中國白酒故事中國白酒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它滲透於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也體現在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古井貢酒的貢獻文化更是由來已久,從1800多年前的曹操獻酒到如今「貢獻美酒,樂享生活」的企業願景。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三國專家聯手 首創雙語講述中國故事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深化的背景下,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更加廣泛地與世界對話,增強國際話語權,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使中國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正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世界理解。而要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消除語言的隔閡是第一個關口。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打造雙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新經典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胡敏老師也出席了此次會議,並做了精彩致辭,以下是胡敏老師致辭全文: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以及新聞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謝大家在周日的下午,犧牲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出席《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今天我們相聚在釣魚臺國賓館八方苑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