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中國和力》|原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趕上浦東...

2020-12-22 網易科技

30年前浦東新區還沒成立時,趙啟正在上海市做副市長,分管的工作包括對外貿易、外事和辦公廳等七八項工作。浦東新區宣告成立,趙啟正接到任命,擔任浦東新區第一任書記和主任。時代選擇了他,他也有幸趕上了浦東開發這個有時代標誌性的事。

經過30年的發展,今天的浦東以全國1/8000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十五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總額。浦東的開發,是一個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的過程。如今,通過浦東的開發使上海成為一座和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香港平起平坐,能與世界經濟對話的大城市。百年中國看上海,30年發展看浦東。

在由網易新聞和毛鋪聯合打造的泛文化大咖深度訪談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的錄製現場,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外委會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長、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的首任趙啟正向知名主持人楊瀾講述了自己親歷浦東開發開放這波瀾壯闊的30年往事。

1990年浦東提出開發的口號和決心時,不僅世界輿論並不看好,國內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作為參與者和親歷者,趙啟正堅定而富有長遠的眼光。他認為,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實際是改變背後的文化。

作為決策者,趙啟正有一種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在最早規劃時,他就把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做到了整個經濟發展的規劃中,而且非常堅定地去執行,才有了今天浦東這些讓人自由呼吸的綠地,有了城市新的面貌。正是他具備的這種先行的理念,科學的決策,才成就了今天的浦東。

浦東作為與世界對話的一個窗口,很多的國際政要和知名人士頻繁到訪。其中,作為政治家的基辛格三次來到浦東,流傳下一段佳話。其中有一次,已經退下來的基辛格住在老錦江,偷偷溜出來在南京路轉一圈後跟趙啟正說到自己的體會,他看到街上的人都在微笑。趙啟正向對方解釋,這正是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和」。

毛鋪酒在 」和「 文化理念的貫徹上從一而終,堅持以「和而不同,匠心毛鋪」的理念為品牌導向,勁牌旗下毛鋪酒將傳統白酒的三種香型原酒(清、濃、醬)融為一體,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科學配比與特殊工藝的調和,推陳出新,匠心工藝,最終形成了具有獨特香氣的蕎香香型白酒,飲之心有餘味,唇齒留香。

「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當年,趙啟正提議把這條標語貼到食堂。提醒所有的浦東幹部要具備國際眼光、國際思維和國際戰略思想。作為浦東奇蹟的創建者之一,也是見證者,趙啟正的定力和遠見也向世界證明了浦東開發是正確的行動,是言行之一的結果。

未來的上海和浦東又有著怎樣新的使命?浦東是否有被複製的可能?趙啟正在和楊瀾的對話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也展現出和力的能力和未來的圖景。

以下是《中國和力》與浦東新區第一任書記和主任趙啟正的部分採訪實錄:

1,封閉與開放:抓住機會,直面挑戰

楊瀾: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成立的30周年,這三十年來浦東發生了這麼大變化,以中國1/8000面積創造了1/80的GDP,而且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當中的價值,不僅僅在數字層面,可能也在質的層面和觀念開放的層面。作為浦東新區的首任管委會主任,今年您有些什麼樣的感慨?

趙啟正:我雖然是新區的首任主任,但不是最早一批的開發者,浦東新區改革開放的決策是老一代的革命家,也是比我年長的一些領導人,我是執行層的第一個主任。三十年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說也是超出我們原來的想像,全國一致的努力,中央的正確領導,我們充分發揮了地方的積極性,最終做到今天,回想起來,浦東剛開發的時候是在1990年,世界輿論並不看好,它認為我們浦東開發是一個口號,不是實際行動,最後證明了浦東開發是正確的行動,是一步一步努力的結果,言行一致的結果。

楊瀾:如果用一個詞來為我們描述一下浦東開發之前的當時的經濟的狀態,您會用什麼樣的詞,當時我們面臨的最大一些經濟的問題和挑戰是什麼?

趙啟正:可以說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國際形勢也有很大的動作,比如東歐,中國本地是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當中,很多都要重新創造,有很多新的障礙出現,因此在一部分黨和幹部當中面對這種情況,是有些躊躇,不知道怎麼做更好,就感謝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有一個視察南方的講話,他的要點就是我們不要錯過歷史的機遇,我們要更膽子大一些,要有闖的精神,甚至冒的精神,否則不能走出新的道路,不能做出新的事業,這個對我們全國人民是很大的鼓勵。對上海來說,上海本地的經濟發展顯然落後於廣東等地,也有一種躍躍欲試,但是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視察南方講話就激動了我們,讓浦東新區一直在規劃中,並且開始做,新區並沒有成立,正式成立了是在視察南方講話之後決定的,1993年1月1日,立刻成立了浦東新區,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存在了。這樣它在規劃上,在建設上面,就更快一些,更準一些。

楊瀾:您跟我說點細節,當時接到這樣一個任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那天和在這之後,睡得著覺嗎?

趙啟正:我在1990年以前在上海市做組織部長,1991年6月做副市長,副市長分管的工作諸如對外的貿易,如外事,還有辦公廳等等七八項工作,這時候浦東新區還沒有正式成立,但是已經宣布了浦東開發,因為大家感覺這樣下去,涉及到三區兩縣的土地,指揮起來有點不太從容,向中央報告,立刻成立浦東新區,由我來擔任第一任的書記和主任。

當時的上海市的兩位領導是這樣跟我說的,吳邦國作為書記說,三區兩縣這種體制是影響效率,你去了就要果斷,要說了算,要雷厲風行,不要客氣,我說我的性格恐怕不一定行,不行也行,就是這樣的。黃巾(音)同志說,最大的腐敗是土地的腐敗,所以土地全部由你負責,任何一個土地的批租,如果出了毛病唯你試問。這是集中的土地問題,涉及其他項目問題都是類似的,所以深感責任沉重。跟著就是選擇人才,浦東需要什麼樣人才,需要見世面比較廣的,有對外經驗的,對內有建設經驗的,有力量能團結一批周圍人的人,很快以上海市為主,也少量選拔了外市一些人才,當時第一批人才是800位,和其他區1400位比,我們比較精煉,當時媒體號稱「800壯士」,跨過黃埔江,一定要建設好浦東,不能回頭的一種雄心壯志。

楊瀾:可以說時代選擇了你,選擇了這人群來做有時代標誌性的事情。

趙啟正:我們有幸趕上這個時代,又有幸趕上浦東開發,又參與其中,很值得珍視的,不敢浪費一天。

楊瀾:您剛才提到當時浦東提出開發的口號和決心,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持懷疑態度的,包括諾貝爾獎的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曾經說,這可能是一個「波將金村」,用俄羅斯過去的典故說這是一個花架子,當時面對這樣一些國際上的不同的聲音,甚至是一種質疑,您的反應是什麼?

趙啟正:我覺得我在國內外要明確表態,要用他們能懂的這種話去說明浦東開發的前景,這不只是中國的機會,甚至也是你們的機會。我在紐約演說的時候,我把浦東的遠景說了一下,上海是中國兩個經濟發達區,長江流域和沿海的交叉點上,你們進入了上海,就是進入了中國。轉過身去面對著太平洋,伸出左手對的是東北亞,伸出右手是對著東南亞,你們就進入了亞洲,這種機會你們要放棄嗎?他們一聽很有道理,我說美國人曾經有一本書叫做《Shanghai The Key To Modern China》(音),上海是進入中國的大門,有這本書,我們來,一定讓他們懂,講的是經濟,背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樣他們能接受。

楊瀾:浦東作為與世界對話的一個窗口,也有很多的國際政要和知名人士頻繁到這裡來,其實也是一個窗口讓他們看到中國究竟在往哪裡去,究竟在怎樣的發展。其中基辛格博士三次來到浦東,也成為一段佳話,您跟他一直有這樣的溝通,他對於浦東,對於中國的看法,在這三次當中發生了什麼變化?

趙啟正:在美國他要做一個政治家,他一向認為,與中國做全面溝通和接觸,對美國是有利的,即使在90年代初國際形勢不太好的時候,他仍舊堅持到中國來,到浦東並不止三次,但其中三次很重要,他說我要和中國政治對話,一定是到北京去,了解中國的經濟,就到上海浦東來了,因為浦東的新政策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最初來的時候,給他看了地圖,這兒叫黃埔江,這兒叫浦東。第二次來的時候,給他看我們規劃的模型,是這樣的。第三次來,看到一些塔吊,這麼多塔吊,他說人家都說你們是政治口號,不是行動,我說是真正的行動,拜託請你在歐洲、美國多說說,請你介紹一些重要人物也來看看,請媒體來聽聽,他是看中國相對是比較準確的。

趙啟正:他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是他已經退下來之後,行動比較自由,只帶了一位保衛人員,他行動很自由。住在老錦江,是上海的市區了,你很熟悉上海的,他一天中午,他沒有休息,自己偷偷溜出來了,在南京路轉了一圈回來跟我說,我有一個體會,我說什麼體會,我看到街道上的人都是微笑的,中國人的微笑像佛,我說非常感謝你這麼準確的判斷,因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和」字,和氣、和諧、和善、和解我說都是複合字,和是複合字當中的關鍵詞,當然這個話變成英文就比較困難,你在場就好了。

楊瀾:我真的特別認同您的觀點,錢穆先生在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梳理當中,就說核心是兩個字,一個是「和」,一個是「化」,這個化就是transformation,轉化、教化、轉變這樣一個化的過程,和就是首當其衝的一個中華文化的核心詞,很有意思。

2,傳統觀念與全球化思維:理念先行 決策科學

楊瀾:在當時浦東開發過程中,讓您最頭疼的問題是什麼,比如當你意識到了中國和世界,彼此擁抱的這種重要性,而且有這樣一個國際視野的時候,普通工作人員或者普通老百姓他們的觀念是怎樣逐步轉變的?

趙啟正:最初浦東開發還是有很多人懷疑的,因為原來太落後,當時很有名的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不到浦東去。到今天大家都爭著到浦東去,因為浦東的綠地多,浦東的房子好,交通方便,這完全是通過實際的進展來感動到大家。我們遇到什麼困難,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關於人的,一個是大量的農民在短期內變成城市人,在歷史上像我們的父輩,您也是上海人,可能我們的祖先,像我這個年齡,爺爺輩還疏辮子,父親輩穿西服,會點英文了,我們這輩看到的是完全現代化的社會了。但是農民在十年、二十年內變成城市人,這在歷史上沒有。我對費孝通老先生說,浦東呼喚社會學,他很高興,為什麼浦東呼喚社會學,我說農民立刻變成城市人,你們社會學家不要兩代人去接力棒的研究,你用十年、二十年就能研究這個問題,在學術上有收穫,我在浦東建設上有借鑑。

趙啟正: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實際是改變文化,這個花了很大力氣。

楊瀾:其實在90年代末,我也有幸採訪過費孝通先生,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是他最早成系列提出來的一個文化理念。

趙啟正:成了格言金句了。

楊瀾:想起來有很多感慨。您當時在辦公室裡掛了一幅字叫「惜土如金」,在那個時候還是稻田,都是養鴨子的池塘的時候,想到「惜土如金」,我覺得還是挺不容易的。

趙啟正: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其實遇到了一個很重大的問題,為什麼小平說殺出一條血路,因為我們改革開放必然觸犯原來的法律和法規,甚至觸犯原來的紀律,否則怎麼叫改革呢,但是觸犯之後怎麼處理它,首先是土地,中國的土地在農村是集體所有,在城市是國家所有,是公有制,並且中國土地從來沒有價格,土地不能夠出租,今天大家覺得習以為常,租一塊地,不行的,我們憲法第10條第四款說了,任何個人和機構,不能夠侵佔、轉讓、出租土地,這是非法的。一個外國公司或者本國公司,說我要這塊地,我想蓋工廠,這塊地多少錢,不知道,因為我不能租,上海就想來想去,得從根本上改善。在1987年12月,一個地方通過了一個《上海土地使用權轉讓辦法》,土地使用權這個詞原來沒有的,跟中央打了招呼,全國人大很理解,好的,我們立刻抓緊時間修改憲法,過了四個月,1988年4月,憲法中加了一句話,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法在哪兒,當時這個法還沒出來,各地可以學地方法律,土地就是這樣開始突破的,浦東開發最初遇到很多的障礙,一一克服。

另外一點,我們浦東開發很多的做法,中外合資等等,是學習了深圳很多,深圳是開路先鋒,他們做了十年,小平同志看做的不錯,才下決心動上海,因為上海是財稅的支點,如果支點出錯,中國經濟就受到損失了。

楊瀾:但是在這樣一個「惜土如金」的觀念下,您還是堅持保留了陸家嘴的綠地,是不是受到了諸如紐約的中央公園,一些城市規劃的理念的影響?

趙啟正:我們看到世界各地較好的城市,街頭都有綠地,像中央公園很大,我們也有,我們沒有那麼大,我們叫世紀公園,但你剛才說的綠地是第一個故事,那裡有3500戶居民,不是很好的建築,是比較破舊的。在香港回歸前一年,我們把它動遷了,那個時候真便宜,平均20萬一戶,就解決了7億,外地有報紙寫上海人真大方,7億收綠地,議論紛紛。

楊瀾:那個時代,的確20萬也是很大的數。

趙啟正:7億修綠地,不是浪費嗎?也有一個很友好的國外的投資者,有名的房地產投資者,說趙先生,您這個用的太大了,是不是交給我,我還是把你變現吧,我說上海人要呼吸,我們有一個喘氣的地方,就維持了。上海由此開始,一些爭論的土地在街頭上變成綠地了,現在好多了,這是第一塊,10公頃。

楊瀾:現在想起來這份遠見和定力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寸土寸金的地方把它變成錢,變成收入多好。

趙啟正:您說的「惜土如金」的確是請書法家顧文森(音)先生寫好掛在辦公室的,外地或者本地想來租賃土地的,請到我的辦公室,先欣賞書法,他說我不太懂書法,不懂書法你也欣賞,你體會其中的深意,他體會來體會去,你是告訴我土地貴吧?我說是,不止如此,土地貴,你拿了土地,還有多少投資呢,你做什麼房子,做簡易的房子,我還不給你,你一轉手賣了,你賺了土地錢了,我造一個現代大樓、現代工廠可以,土地貴,土地上的投資密度還得高,這叫「惜土如金」,大家要記住。當時我們的規劃部門拿大紅幅寫上「惜土如金」,從二樓上放下來,因為浦東土地太少了,很多地方是按畝來批租,按平方米,後來按建築面積,按平方米算價。

楊瀾:投資者見到您,一方面很興奮,另外一方面很頭大,遇到了一個斤斤計較的主任。

趙啟正:像賣中藥一樣,小車那麼小,幾錢幾錢的跟人家摳。的確是,現在不夠了,後來把南匯合併了,又建立了新片區,就是這個道理。

楊瀾:而且浦東先後有四個開發區。

趙啟正:外高橋的保稅區現在是自由貿易區,有張江高科技區,有金橋的現代工業區,陸家嘴是金融貿易區,我們增加了一個孫橋的現代農業區,把外國的好農業移到中國來,把實驗室的農業移到大田去,起一個雙向橋梁的作用。

楊瀾:現在看起來當初的規劃和「惜土如金」的決策還是很正確的,今天看到了它的價值,單位面積的產出的確很高。

趙啟正:說到這句話,補充一個數據,陸家嘴的金融區是1.7平方公裡,我們當初規劃的時候,是420萬平方米,但是建的時候,由於高層建築,建的高了,所以470萬平方米,人家覺得很奇怪,怎麼這麼精細,一個地區建築面積420萬,結果470萬,誤差太小了,為什麼470萬,金融區將來容納多少白領,每20平方米一個,47萬就是23.5萬個白領,這個數據怎麼來的,是我們考察了倫敦,考察了美國。20平方米一個,空的地方幹什麼,客人呢,來辦事的呢,現在上海市一共多少金融白領,沒有準確的統計,一般認為30-40萬之間,所以相當一部分就是浦東這塊了,當初我們做的有收穫,做對了,如果沒做這麼多現代的金融大樓就不行。

楊瀾:您當時也提出一個站在地球儀邊上來思考浦東的發展,而且把這句話貼到食堂裡,人家可能覺得這是中央領導的事,或者市領導的事,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員工或者中層的管理層,我也要站在地球儀邊上來思考這麼大的問題嗎?會不會大家有這樣一些議論?

趙啟正:過這麼多年了,這個問題的確當時在一般職工中是存在的,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太有關係了,因為浦東開發的目標是什麼,中央說的很清楚,首先對內是推動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對外我們要把上海建設成一個國際的經濟、金融、貿易的中心城市之一,這種中心城市全世界屈指可數,就是五六個,浦東由農村變成城市的城市化過程,由農業變成現代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過程,由閉塞的浦東變成通往全球的全球化過程,三個過程下,我們能夠不面對世界嗎?我們黃埔江的魚是不夠我們吃的,我們要吃太平洋的魚,要看世界的資本的流動,要看世界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要和世界交流信息。全球化這個詞當時在中國已經開始流行了,有的人說全球化不行,全球化對中國一定不利,我們不這麼看,我們認為全球化對上海有利。

楊瀾:浦東拆舊建新之時,您為了保護一座傳統民宅,甚至說:「這個有特色的建築一定要保留下來,我在世這是一個決定,我如果去世,這將是我的遺囑。這個當時的想法怎麼來的?

趙啟正:您了解的太清楚了。

趙啟正:日本電視臺來很有意思,NHK,1993年的時候拍過浦東,拍我的一天,目的是通過這個來表達浦東,過了多少年又來,五六年前又來了,問我拍哪兒,我說就拍這個地方,請你把攝像機放在這個舊居的地上坐在下面往上拍,就是屋簷和摩天大樓樓頂,拍在一個鏡頭裡,他說這個怎麼解說,我說上下五百米,前後一百年,他說好,可不是前後一百年嗎,實際現在不止500米了,已經600多米了,越蓋越高。

3,中西方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繫:重視外功,深化內功

楊瀾:真的是一個觀念的問題,能夠有這樣的一個認知,有這樣一種定力,能夠把它執行下去,我覺得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說到外邊的發展,地面上的建築容易被人看到,而所謂的內功或者整個團隊組織結構的一種前瞻性、全球性的思維,以及這種執行力,其實是更加可貴的一種財富,這個內功您當時花了一些什麼功夫?

趙啟正:外功的結果,我們叫硬成果,你看得見,一個樓,數字,GDP,對外貿易,人均收入,公路、橋梁外功。內功,你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對還是不對,這是內功,現在總結出來,算軟成果,不挖掘就丟了,抽出來看一看。剛才你已經注意到了,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這就是內功,如果你不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怎麼來那麼多資金,怎麼把它向世界標準看齊。這類的話還有,剛才談到了規劃,我們形態規劃,一定要服從功能規劃,功能是什麼,這裡是金融區,一定是金融功能,因此建築要服從它,這裡是醫療區,要建醫院,什麼樣的醫院。房地產的規劃,房屋的規劃,是社會規劃,規劃出一個社會來,陸家嘴規劃出一個白領工作和生活區來,並不只是規劃樓,生命在人,所以你的規劃看的是建築設計是圖紙,實際上心裡想的是社會規劃,規劃出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來,這點也是慢慢體會,如果沒有這個,你築巢引鳳,鳳不來就空了,不是沒有這種例子,國內外都有。

楊瀾:我想到1997-1998年的時候,當時我在香港工作,正遇到亞洲金融風暴,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有一個報導,上海浦東的新的樓宇,空置率很高,當時大家就說,完了,蓋帽了,有點冒進了,是不是蓋出來沒用了,在那樣一些歷史性的困難和挑戰面前,當時您的信心有沒有受到衝擊?

趙啟正:當時一些外國記者寫了文章,也有諷刺我們的,說浦東投資是不是陷阱,來了可能要一場空,一方面我們積極的聯絡投資者,進駐者,一方面我也做了解說,我說基礎設施,基礎建設,一定要考慮到明年後年五年十年,我說一個孩子給他做衣服,要考慮他長大了能不能穿,我們是很節省的,所以五歲的孩子我們做了七十歲的衣服,也是不足為怪。同時我們也積極的協助已經投資者克服困難,中國儲蓄高,還是有貸款能力的,所以很多投資者深感上海政府是幫忙的,給了他們很多的貸款,另外他們準備付給我們的土地租金,我們還交,是裡外一條心越過了這個事情。

楊瀾:還有未來,未來的上海和浦東又有什麼樣新的使命,另外您覺得浦東有沒有被複製的可能?

趙啟正:這兩個問題太好了,都問今天浦東這樣了,往下怎麼辦,浦東本身要繼續發展,南匯區進入之後,臨港新片區,那邊有大小鞍山,隔著海有一個港,所以叫臨港新片區。新片區要有新的規劃,其中對於晶片、電子、人工智慧等等都要加重,甚至有人說等於浦東新的長徵開始了,有幾年做頭,而且土地還有不少。

不止如此了,現在中央說的很清楚了,特別是紀念浦東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習總書記講了浦東要在新的條件下,要有高水平的改革和高水平的開放。另外要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引領區,任務太重了,具體任務也提了,你們要本地建立新的片區,這已經做了,科創板要在上海上市,就是以前上市的多數是一般的現代企業,現在用於科學技術風險較大,但是大家願意把民間資本引入科創,這也是大事。第三個,長江三角洲,你們要實現,是江浙安徽發達地區,三角洲是最近的,上海一枝獨秀不行,要建立城市群。在國外都有城市群,紐約有城市群,倫敦有城市群,東京也有,關西都有城市群,一個城市獨秀不算好,要城市群,顯然長江三角洲是最好的城市群,現在有五個城市群,第六個必定是長江三角洲,當然廣州也是不錯的,也可以是第六個,也可以是第七個。

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慶祝三十周年後,一些記者訪問我,你怎麼描述長江三角洲,我說長江三角洲各城市像一列車,這個列車不是就是一個火車頭,而是動車組,每個城市都有動力,當上坡的時候車頭拉不動,後面車的動力往上頂,到後面上不去前面使勁拉,我們這個合力,今天是「和」的文化,我們節目就叫和力,長江三角洲號,叫三角洲號動車組出發了,今天也希望搭乘你們和力的平臺,向外說一說。

楊瀾:展現了和力的能力和未來的圖景。

《毛鋪·和文化錄》第一季《中國和力》是網易新聞與毛鋪共同打造高端泛文化類訪談節目,由知名主持人楊瀾主持,對話文化、財經、科技、健康、教育等領域12位行業翹楚,一起探尋中國和文化思想。

網易傳媒隸屬於網易集團,旗下涵蓋行業領先的新聞門戶業務以及移動資訊平臺業務,集中運營網易門戶、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公開課等核心內容產品,是「內容消費升級的引領者」。

本次節目聯合出品方毛鋪,正是「和而不同」的代表:毛鋪酒融濃、清、醬三香原酒,含多種活性成分,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毛鋪酒兼容並蓄、品味獨具,蘊含著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和而不同,匠心毛鋪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頻道 責任編輯:賀錦格_NB18842

相關焦點

  • 網易《中國和力》|原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站在地球...
    他有很多重身份: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外委會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長、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的首任主任學核物理出身的他被委任浦東開發區的首任主任時,心態是如何?
  • 專訪趙啟正: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
    在這個萬物勃發的季節,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作為改革的親歷者,在黃浦江畔接受了東方衛視的專訪,面對著這片發展的熱土,與我們一起重溫往事,思考未來。"站在地球儀旁思考"的浦東開發者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聽說當年在食堂貼了一個標語,"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放"。
  • 趙啟正:浦東開發的思想歷程——浦東開發的「軟成果」
    他強調,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繼續對浦東開發開放提出明確要求,把一系列國家戰略任務放在浦東,推動浦東開發開放不斷展現新氣象。下文為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於10月19日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題為「浦東開發的思想歷程——浦東開發的『軟成果』」。觀察者網已獲授權整理刊發。
  • 趙啟正: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冬日午後的上海,陽光穿過紅透的楓葉,為行人帶來和煦的暖意。時光流轉,歲月變遷,從北京退休後的趙啟正選擇回到他曾工作過20多年的上海。12月18日下午,上海民主黨派大廈6樓報告廳座無虛席。在這個全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裡,趙啟正向大家講述了他在擔任上海浦東新區首任管委會主任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 浦東開發30周年,浦東法院首任院長回憶創業史
    在這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浦東法院人勇立潮頭、至善致遠,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務保障。一起來聽聽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首任院長沈志先的回憶,感受浦東法院走過的不平凡的路。回顧這些年,在浦東新區這片熱土上,掀起了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大潮,社會經濟各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我原先擔任的是上海靜安法院院長,後來到上海浦東法院擔任第一任院長,說起來還是主動「請戰」來的。
  • 趙啟正口述:回望三十年,細數浦東開發「軟成果」
    5月6日,浦東新區籌委會主任、首任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後為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同志,應邀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圍繞"四史"主題教育,回顧浦東開放開發三十年發展史,以"浦東開發的思想歷程——浦東開發的'軟成果'"為題作講座。
  • 如何面向國際說好中國故事?趙啟正新書講述60餘個傳播案例
    7月31日,《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趙啟正新聞傳播案例》新書首發式暨討論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辦。趙啟正是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長兼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 經濟向好,浦東有著怎樣的秘訣?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金偉良攝 5月26日,首期「四史」學習教育系列講座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在浦江畔的
  • 莊崚:浦東開發開放,艱巨而偉大
    莊崚在浦東開發之初,參與創新突破政策的制訂,曾擔任首任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研究室主任、中國社科院金融貿易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4月18日,作為世紀之交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和象徵,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迎來30年的紀念日。他的上述著作,近期炙手可熱。    25年前的浦東2020瞻望    莊崚1946年8月生於上海,1965年7月支邊去新疆生產建農二師21團。
  • 開放,刻入基因的卓越品格【而立浦東再出發】
    「開放是浦東與生俱來的使命和最大特質」,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杭迎偉這樣說。 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 「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說這句話的人是上海市原副市長、浦東新區首位管委會主任趙啟正,他將浦東的崛起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的當代全球化歷史進程有機連接,這句話成為流傳至今的金句。
  • 浦東首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背後有故事[圖]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方針,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拉開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序幕。而20世紀90年代以前,浦東沒有大的綜合性醫院。「東進」,到浦東去。面對時代的機遇,時任仁濟醫院領導班子和仁濟員工經過反覆討論,思想逐步統一,提出「東進序曲、東渡計劃、東移規劃」。
  • 上海浦東新區的巨變
    上海浦東新區的巨變-------河南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徵程小分隊 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從此帶動了整個浦東乃至上海的開放和發展。為了更好的了解浦東新區的發展,「徵程」社會實踐小隊來到了浦東做了相關調查。
  • 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採購中心-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中國(上海)自由...
    招標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之規定,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採購中心受委託,對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創新和綜合監管服務平臺採購項目進行國內公開招投標採購,特邀請合格的供應商前來投標。
  • 中國年輕人對911幸災樂禍?國新辦原主任趙啟正曾這樣回應
    曾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的趙啟正有「中國第一新聞發言人」之稱。 從1993年由上海市副市長兼任浦東新區黨工委書記及管委會主任開始,趙啟正大量接觸國內外媒體,在其後20多年間,在不同崗位上,他或接受採訪,或參加對話節目,或主持新聞發布會,與國內外媒體人士互動頻繁。
  • 趙啟正:2.5億人學英語,12萬外教來華,都是《中國讀本》頁碼
    「《中國讀本》是一本13億頁的大書,其實每個人都是某一頁,比如一個外國人讀了其中幾頁,那就是他頭腦中的中國人,所以國人請做好自己的這一頁。」 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如是說。22日,這位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負責人、前上海市副市長,又來到他再熟悉不過的「第二故鄉」浦東。
  • 這本書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40年,今天下午在上海書展首發
    澎湃新聞記者 劉瑞 攝《上海改革開放40年——那些年,我們的故事》一書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作為「2018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活動之一,該書新書首發式於8月16日下午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友誼廳舉行,現場百餘位上海改革開放親歷者、實踐者、見證者,以及該書採寫者與讀者籤名互動,場面熱烈。
  •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領導班子成員名單 自貿區行政級別
    聚焦全球目光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於29日上午舉行掛牌儀式,首批8家中資銀行率先獲準進入自貿區設立分行。掛牌儀式結束後,上海自貿區即日就可接受企業諮詢。上海市方面也預定今日公布自貿區首批細則。據悉,在國慶長假期間,剛誕生的上海自貿區將節假無休,有專人受理投資者事宜。
  • 浦東三十而立,看總臺如何報導這位最牛「90後」
    紀錄片採訪了200多位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親歷者、見證者,通過他們的講述和故事,全景展現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輝煌歷程,彰顯了浦東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奮鬥形象。   慎海雄:浦東開發開放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鮮活案例,也是新時代激勵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嘹亮號角。
  • 上海如何躋身世界五大鑽石交易中心?聽50位親歷者如是說
    原標題:上海如何躋身世界五大鑽石交易中心?聽50位親歷者如是說   2000年10月27日,歷經十年醞釀、研究和籌建,上海鑽石交易所正式成立。
  • 鑽石如何閃耀上海?50位親歷者講述「璀璨」歷程
    新華網上海12月12日電(記者 吳霞)上海鑽石交易所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產物。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是人們熟悉的廣告語。鑽石是如何在上海浦東綻放璀璨光芒的?成立於2000年的上海鑽石交易所記錄了一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