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讀本》是一本13億頁的大書,其實每個人都是某一頁,比如一個外國人讀了其中幾頁,那就是他頭腦中的中國人,所以國人請做好自己的這一頁。」
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如是說。22日,這位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負責人、前上海市副市長,又來到他再熟悉不過的「第二故鄉」浦東。不過,他這次受邀於上海市教育學會「金蘋果教育論壇」,面對基礎教育師生們說起「公共外交」,特別關照其中的外語老師和政治老師。
如今,「走出去」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學生甚至小學生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請進來」的外國人也是如此。趙啟正表示,從大數講,以大中小學生為主體,全國10萬所中學、2000多所大學,學英語的人群規模達2.5億。許多人未必知道,來華從事教育工作的外教也有約12萬人,分布在從高等院校到雙語學校的各級各類學校。可以說,不僅他們,每個中國人,只要對外產生了跨文化交流,就成為「公共外交」的一份子。
此「龍」非彼「龍」
作為著名新聞官和發言人,趙啟正將公共外交界定為:一國的政府和公眾,從各自角度,向外國公眾表達本國國情,說明本國政策,回答針對本國的問題,同時了解對方情況和觀點,這就構成了一種國際交流活動。
然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僅僅從跨語言的角度講,就有不少「中譯英」或「英譯中」的理解是相互錯位的。比如,在國外宣揚「中國威脅論」時,往往在配圖或漫畫中將中國形象描繪為西方人理解的「龍(Dragon)」,那其實是一種長翅膀、會噴火的惡龍——因此,趙啟正一般建議將中國人理解的「龍」,直接譯為「Loong」,避免與Dragon混淆。
又如,講究「和」的中國人有「韜光養晦」一說,但一些英語翻譯的實際表達則不得要領,甚至誤人不淺:「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隱藏能力,假裝弱小」、「藏起野心,收起爪子」等。
在趙啟正看來,24個字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陣列,「和」是其核心之一,也是公共外交的核心思想之一。但「和」字確實很難翻譯,因為「和」在漢語中有豐富含義,如和平、和諧、共和、和解、和順、和善、和氣、祥和、和為貴、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等,每一義都是其內涵的十分之一,並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外文詞彙。為此,他又「發明」了一個新詞「hehism」,「-ism」的英語後綴與主義、思想相關,可以讓外國人理解為「和思想」。
「故事」驅動中國
不論學生還是老師,在日益頻繁的公共外交場合,如何「說好中國故事」?趙啟正先是問道,你覺得,你的國家會講故事嗎?事實上,故事可以驅動國家形象、影響國家利益,「一個偉大的國家,必有偉大的故事」。
不過,現實是很多中國人包括官員在內,在公共外交中還不擅長講好故事。比如,喜歡把故事說得太滿。以「十分」為滿,有些人的故事「七分功、三分過」,讓別人信了;而有些人的故事,則把「七分功」說到「十分功」,結果別人不信。
趙啟正打了個比方,根據他接觸的真實故事改編:他陪同外國官員參觀訪問中國農村,政府裡鄉長說的「故事」如同外交辭令,仿佛蘋果加工後的蘋果醬甚至是一瓶維生素C(VC)藥片;而田舍裡農婦說的「故事」則原汁原味,就是一隻原生態的蘋果。實際上,老外更願意吃蘋果,吃了就吸收了維生素,中國文化、中國特色都在其中。
在他眼中,你不是作家,不必創造故事,講故事也不必渲染和拔高,「你和你身邊的事兒就是中國故事,真故事最親切、最生動、最感人」。一個好故事,就是真實的、能感動自己的、話語樸素的、內含「中國維生素」的,並且能夠跨越文化障礙的。「有學問的人愛講理論,真正有學問的人也善講故事,故事離真理最近。」趙啟正說。
題圖來源:人民網 圖片編輯:蘇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