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趙啟正: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

2020-12-13 看看新聞Knews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浦東從此駛入發展的快車道。30年前的灘涂,變身為一座現代化新城。這裡崛起了全國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如今,步入而立之年的浦東又肩負起了新的使命,要用7年左右時間,實現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的新目標。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這個萬物勃發的季節,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作為改革的親歷者,在黃浦江畔接受了東方衛視的專訪,面對著這片發展的熱土,與我們一起重溫往事,思考未來。

"站在地球儀旁思考"的浦東開發者

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聽說當年在食堂貼了一個標語,"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放"。

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當時全球化已經開始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要和外國對話,一定是(和)最重要的經濟城市、工商城市來對話,就是倫敦、紐約、巴黎、東京、新加坡,那中國呢?中國是哪個呢?應當是上海。但當時我們的實力不夠,我們通過開發浦東,讓它具備對話的能力。

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當時怎麼樣定下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的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還有我們的張江科學園區這四個區塊的一個規劃定位呢?

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就整個浦東而言,它是上海的一部分,它必須為上海總體規劃做貢獻,因此,它的功能要比較完整,所以當時設立了四個開發區。這裡就包括對外貿易,如陸家嘴,包括了當代工業,如金橋,當代對外的物流就是外高橋,還有浦東的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一開始規劃就是4條跑道,這個很出乎很多同志的意料。你們有虹橋了,為什麼還要一個(機場)?城市大了,一個機場不夠。那有人說,你虹橋那兒可以造兩條跑道啊。不行,如果天氣不好,兩條跑道會一塊兒封的。距離40公裡之外的浦東,就會是兩個局部氣候,並且一下設計四條跑道,是不是心太大了?不是。我們站在地球儀旁邊看,這些國際大都市都不是只有一條跑道。

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所以這個時候要做這樣的規劃,既需要一個前瞻性,也需要一個氣魄的。你看我今天在這兒,我們來對談的時候我就覺得特別感慨,我們的對面就是陸家嘴。當年聽說要把陸家嘴作為經濟貿易區的時候,人家會覺得你這地兒什麼都沒有,怎麼來做這個金融貿易區。

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我在國內外做了很多的演說。我就說了你們看地圖,從東京、大阪、神戶往這邊,經過首爾,經過上海,經過臺北,再到香港,再伸延到新加坡,這叫做亞太經濟走廊。你如果在上海投資的話,你把銀行搬到上海來的話,你把總部搬到上海來的話,一伸手到東北亞,韓國日本,往下一伸手到東南亞,這多好的地方,你們來吧,浦東在跑道上了,就要起飛了。

Free Trade Zone——特殊的英文名埋下改革伏筆

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就是外高橋的保稅區,我注意到它的名字就是Free Trade Zone,其實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自貿區,這個是某種巧合還是就是一種前瞻?

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當時設計外高橋保稅區的時候,我們調研了世界我們收集到的所有的自貿區的資料,完全是按照自貿區設計的。所以我們為了吸引外資,英文就是Free Trade Zone。

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所以這是一種前瞻,而且也是我們前面說的,這就是面向世界的一種態度。

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我覺得回顧起來,我們當時浦東有什麼特點呢,我覺得就是兩點,一個是改革開放概念的堅持,一個是膽大和創新(謹慎)的結合。這兩個不結合的話,只膽大會盲動,只謹慎會保守,不可偏廢。我們要不停步,要繼續改革。

而立之年 再造一個新浦東

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新時代中央交給了上海三大任務。那您看這三大任務,它會給上海帶來什麼,在這個當中浦東又會發揮怎樣的作用?

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這三大任務實際上讓上海挑更重的擔子,不只是做好上海,而是要做一種引擎,發動起來,把整個長江三角洲做得騰飛,乃至於對全國服務,同時在世界上,顯露我們的崢嶸、我們的光彩、我們的作用。我覺得浦東要進一步深刻地思考,還是要繼續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已經30年了,當初的具體的經驗,我覺得可以參考,但是不能重複。可以重複的是什麼?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改革開放的精神。今後的戰鬥更艱苦,更要自力更生。關鍵的技術,要中國做牽頭羊,關鍵的基本的發明,我們要佔足夠的領域。

東方衛視記者 雷小雪:當年的美少年現在到了而立之年,今天你想對他說什麼?

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現在30年,還是一個過程。我們有幸,我們這個年齡享受了這個過程,但是我今年已經80周歲整,往後的過程,就是你這個年齡的人去繼續享受。但享受這個過程是什麼意思?就是你有奮鬥的機會,自己的一個設想變成現實,自己的一個藍圖變成實際了,這種享受是至高無上的。

採訪場地提供:POP美式餐廳和酒吧。

(看看新聞網Knews 記者 雷小雪 編輯 宋毅)

相關焦點

  • 前灘推薦|徐建:站在地球儀旁重新思考浦東開發開放
    上海市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建浦東開發開放之初,趙啟正同志的一句「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將浦東的崛起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的當代全球化歷史進程有機連接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之際,在全球化面臨重大調整的當下,重新思考浦東與世界的關係,無疑是必要且緊要的。
  • (熱點觀察)「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帶來的啟示
    今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迎來30周年裡程碑。1990年4月,中國政府正式批准開發開放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此後,又有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制定出臺。30年前的浦東是連上海本地人都嫌棄的「鄉下」,只有江畔稻田和尋常巷陌,今天的浦東有車水馬龍的國際金融中心,有不斷刷新記錄的天際線,是高度現代化的世界城市標杆。今昔巨變離不開一個小小的「地球儀」。當年的開發者有一句口號:「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開放」。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意味著要有全球化思維,也意味著要對標世界最高標準。
  • 當年「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成金句,三十年後,浦東如何再...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趙啟正同志的一句「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將浦東的崛起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的當代全球化歷史進程有機連接,這句話也成為當時的一句金句。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之際,在全球化面臨重大調整的當下,重新思考浦東與世界的關係,無疑是必要且緊要的。
  • 網易《中國和力》|原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站在地球...
    基辛格博士三次來浦東和他有怎樣有趣的對話?他對中國文化的核心「和」有著怎樣的看法和解讀?百年中國看上海,30年發展看浦東。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經過30年的發展,今天的浦東以全國1/8000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十五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總額。浦東的開發,是一個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的過程。
  • 趙啟正口述:回望三十年,細數浦東開發「軟成果」
    5月6日,浦東新區籌委會主任、首任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後為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同志,應邀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圍繞"四史"主題教育,回顧浦東開放開發三十年發展史,以"浦東開發的思想歷程——浦東開發的'軟成果'"為題作講座。
  • 網易《中國和力》|原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趕上浦東...
    30年前浦東新區還沒成立時,趙啟正在上海市做副市長,分管的工作包括對外貿易、外事和辦公廳等七八項工作。浦東新區宣告成立,趙啟正接到任命,擔任浦東新區第一任書記和主任。時代選擇了他,他也有幸趕上了浦東開發這個有時代標誌性的事。
  • 趙啟正:浦東開發的思想歷程——浦東開發的「軟成果」
    他強調,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繼續對浦東開發開放提出明確要求,把一系列國家戰略任務放在浦東,推動浦東開發開放不斷展現新氣象。下文為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於10月19日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題為「浦東開發的思想歷程——浦東開發的『軟成果』」。觀察者網已獲授權整理刊發。
  • 趙啟正: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從北京退休後的趙啟正選擇回到他曾工作過20多年的上海。12月18日下午,上海民主黨派大廈6樓報告廳座無虛席。在這個全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裡,趙啟正向大家講述了他在擔任上海浦東新區首任管委會主任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報告會後,趙啟正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講述了自己伴隨新中國70年一路走來的激蕩歲月。
  • 「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
    10月30日上午,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首個大型藝術展「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從即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展期為一個月。
  • 開放,刻入基因的卓越品格【而立浦東再出發】
    30年開發開放,浦東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間奇蹟。了解浦東發展歷程的人都知道,能夠創造這個奇蹟,浦東靠的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開放是浦東與生俱來的使命和最大特質」,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杭迎偉這樣說。
  • 浦東三十而立,看總臺如何報導這位最牛「90後」
    但趙啟正還有一重令人印象深刻的身份,那就是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屆主任,作為浦東規劃的親歷者與決策者,他對浦東有著深厚的情感,對浦東的發展寄予厚望。10日上午,趙啟正作為特邀嘉賓,與浦東新區副區長姚凱一起參加了中國之聲推出的特別直播《而立浦東再出發》,兩位嘉賓一同回顧了浦東新區的發展之路、發展經驗,並對未來的浦東進行了展望。
  • 經濟向好,浦東有著怎樣的秘訣?
    如果說高樓大廈、高架橋梁、磁懸浮列車、國際機場、產業園區……代表了浦東的「硬實力」,那麼浦東開發背後的理念、思想、精神……則是「軟實力」、「巧實力」。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來講「三十而立,浦東軟實力」,作為「四史」教育第一講,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可以說,浦東開發開放最早的底色、基礎、框架就是那個時候建立、打下的。趙主任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第一批決策者、規劃者和建設者。
  • 莊崚:浦東開發開放,艱巨而偉大
    1993年10月,年近50的莊崚調回上海,首先進入浦東新區管委會辦公室,此後跟隨浦東開發開放一路前行。2006年8月,自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退休,成為業界口中的「骨灰級浦東老開發」。    談及《浦東開發開放之路—2020瞻望》的起源,他打開了手中一本《求是》雜誌(1994年第19期),其中刊發了他的一篇文章《浦東開發—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點睛之筆》。
  • 趙啟正新書講述60餘個傳播案例
    趙啟正是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長兼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如是說。要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姿態趙啟正並非新聞專業出身,他對新聞傳播工作的「用心是在1991年擔任上海市副市長和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時開始的。
  • 浦東開發30周年,浦東法院首任院長回憶創業史
    6月3日,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王力平,上海浦東黨工委書記趙啟正親自為我們揭牌。從那一刻起,我們上海浦東法院可以說真正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這是當時上海浦東新區內4個開發區對上海浦東法院重點開發區巡迴法庭的稱呼。1993年成立之初,如何才能為浦東的開發開放提供最優司法保障?我們始終在探索答案。當時,我們組建了一個重點開發區巡迴法庭,專門受理涉及4個開發區的民事、商事案件,並且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把司法服務工作做在前面。這項舉措深受4個開發區的認可,他們都親切地把我們這個巡迴法庭稱為「浦東開發法律輕騎兵」。
  • 浦東新區:改革開放,讓城市更有溫度(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從「找茬窗口」到家門口服務站,精細化服務,讓百姓溫暖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這是從前。現在的浦東人煙稠密,人流如織,熱鬧而有序。過去黃浦江如「天塹」,現在公共運輸10分鐘就穿越。  位於浦東的地鐵世紀大道站,4條軌道交匯換乘,以日均35.8萬人次成為上海最大換乘站——超過冰島的總人口。
  • 國新辦原主任趙啟正曾這樣回應
    曾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的趙啟正有「中國第一新聞發言人」之稱。 從1993年由上海市副市長兼任浦東新區黨工委書記及管委會主任開始,趙啟正大量接觸國內外媒體,在其後20多年間,在不同崗位上,他或接受採訪,或參加對話節目,或主持新聞發布會,與國內外媒體人士互動頻繁。
  • 浦東開發開放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1990年4月18日,李鵬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宣布浦東開發開放後,上海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時隔六日,時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夏克強同志接到了一項「十萬火急」的任務:三天之內落實浦東開發辦的辦公地點。
  •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湯臣集團:海外赤子的家鄉夢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塊地是浦東歷史上,進行國際招投標的第一塊地和第二塊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東的開發多為協議轉讓,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動員下兄弟省市支援浦東建設時轉讓,1992年湯臣的正式進駐,意味著浦東房地產市場正式進入市場化開發階段。就在球場的籤約儀式上,湯君年與主管浦東的上海市領導商定,又拿出3500萬美元拿下高爾夫球場鄰近土地作為儲備用地,即日後的湯臣豪園。
  • 趙啟正:2.5億人學英語,12萬外教來華,都是《中國讀本》頁碼
    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如是說。22日,這位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負責人、前上海市副市長,又來到他再熟悉不過的「第二故鄉」浦東。不過,他這次受邀於上海市教育學會「金蘋果教育論壇」,面對基礎教育師生們說起「公共外交」,特別關照其中的外語老師和政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