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孔子學院十周年,世界各地掀起「漢語熱」。
  資料圖片

  去年年底,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等打造的權威解讀當代中國核心話語的「中國關鍵詞」多語平臺在京發布,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等5個專題的首批77條核心詞彙的權威解讀和闡釋以中、英、法等7個語種同步發布。幾天之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首批術語發布儀式在京舉行。81條能夠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被挖掘整理,並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對外傳播。

  推進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遠播,翻譯是重中之重。然而,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聲音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缺乏規範的解釋和翻譯法則,反映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思想文化術語出現了解釋不一、譯法存在偏誤的現象,中華思想核心概念的準確表達遇到困難,影響了中國聲音傳播的質量和效果。

  如何提升翻譯水平與能力,向世界更好講述「中國故事」?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翻譯面臨挑戰

  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新時代條件下,翻譯工作無疑擔負著重要角色,卻也面臨不小挑戰。「中國文化中的『韜光養晦』一詞有著多種翻譯方法;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學者;『打鐵還需自身硬』又引發了無數爭議,是鐵硬,還是打鐵的人硬?」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劉和平舉例解釋。

  「與經濟發展相比,中國文化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水平與國家的地位還不相符,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外譯中的異化策略在翻譯中佔據明顯優勢,甚至在這一過程中出現對中國的誤讀與扭曲,使作為國家利益的中國國家形象受到損害。」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孫曉萌指出,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國家層面的整體規劃,有關中華思想文化的整理、譯介與傳播沒有相對一致的理解與闡釋,更沒有規範的翻譯標準和統一的操作規程,相關解釋、翻譯往往大相逕庭,譯法紛紜,水平參差,極易引發歧解,極大影響了「中國聲音」傳播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也提出了構建中國人自己的話語體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正為此做著努力。教育部、國家語委集合國內外文史哲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立足於國際傳播的角度,篩選、整理包括「道」「仁」「義」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並據此譯成英語及其他語種,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維護文化主權。

  翻譯不能被簡單理解為語言轉換

  「從古至今,翻譯在世界文明進程中都扮演著重要而獨特的角色,在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承擔著如何使用歸化策略構建中國自身文化身份,增強中國話語權、國家文化傳播力、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任。」孫曉萌指出,「翻譯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語言轉換,它應取決於譯者對中外兩種語言的掌握與運用,取決於其跨文化交流的水平與能力。」

  「幾乎每一條術語背後都是幾千年的文化史。」國家外文局原副局長、翻譯家黃友義道出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存在問題難處的根源,「五千多年的思想要用簡單的外文表達出去,首先要自己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過去我們僅僅盯著如何更好地翻譯為外文,對自身文化的理解不重視,文史哲基礎不夠,需要補課。」

  的確,語言同時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宗教、風俗、思維範式、行為邏輯等。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交流,也是兩種文化的交流。正如國家外文局原局長、翻譯家林戊蓀所言:「需要更多地研究自己的、對方的文化背景。如果翻譯粗糙,這不止是簡單的文字缺陷,還因為對相關文化不了解,沒有抓住對方的思想文化思維。」

  很難找到合適的外文對應詞彙,這是文化對外傳播中翻譯工作經常面臨的一個挑戰。外研社社長滿興遠介紹:「我們發布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有些直接將術語的漢語拼音作為翻譯,比如『道』。但這絕對不是『懶漢思維』,而恰恰是我們研究討論最多的地方,是為了保留文化的基因!我們要以百年、千年的格度看事情。比如『豆腐』就是有中國文化基因的詞彙,從開始譯作漢語拼音,到外國接受這個詞,經過了百年時間。現在都講『豆腐』這個詞,也就說明中國的文化已經走了出去。」

  專家表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還存在使外文減少「翻譯味兒」的挑戰。既要讓老外看得懂,不犧牲外文的美感,也要保證不背離中文意思,不走樣。當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瞄準的不僅是少數學者,而是對中國感興趣的普通人,包括老師、學生、商人、記者等,需要用他們習慣的語言把深奧的哲理表達出來。

  建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迫在眉睫

  「翻譯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現實令人擔憂,高質量的口譯和筆譯人員匱乏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懂專業的口譯人員難尋,能夠參與類似中華文庫經典作品翻譯的青年人甚少,想學口譯的青年人多,想『坐冷板凳』從事筆譯的青年人匱乏。培養高質量翻譯人才迫在眉睫。」劉和平指出。

  專家們指出,目前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尚不明確,存在較強的功利性取向。使翻譯人才培養和外語教育本身回歸人文傳統,將學界和業界、國內和國際等各方力量整合起來,給予長期持續的經費投入,在翻譯人才評價標準方面建立更為系統科學的體系等,是值得長期深入探討的問題。

  多語種翻譯隊伍的建設亟待解決。專家們認為,目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主要以英、法、德、日、西等通用語種為主,非通用語種涉及較少,相關對象國語言的高級專門翻譯人才培養問題需要破題。北京外國語大學現開設有67個外國語專業,是中國目前開設外語數量最多的高校,距離覆蓋世界主要國家語言仍然具有較大差距。

  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重大歷史關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向世界講清楚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是一項時代的任務。國家需要引導好翻譯教育事業這個基礎命題,凝聚起語言的力量,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向世界說明好中國。學者們一致認為。

  「希望國家建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推出有利於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劉和平建議:「設立人才培養項目資金,有計劃地培養各領域或專業急需翻譯人才;更多設立獎學金,積極鼓勵並培養中外青年人,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服務;投入必要的資金,儘早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醫學、中國教育等專題漢外多語種平行語料庫,為中國文化普及做好基礎性工作;整頓翻譯市場,鼓勵翻譯自由職業者;徵收語言服務企業『學徒稅』鼓勵並支持企業用『學徒稅』接收實習生,與高校共同培養語言服務人才,實現校企聯合培養語言服務專業化人才。」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9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韜光養晦」一詞有著多種翻譯方法;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學者;「打鐵還需自身硬」又引發了無數爭議,是鐵硬,還是打鐵的人硬——   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 培養優秀翻譯人才 講好中國故事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和使命。破解這一命題,完成這一使命,離不開翻譯這座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梁。中國外語教學界需從語言、文化和話語體系等三個層面入手,努力造就合格的翻譯人才,積極回應新時代這一新要求、新任務。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翻譯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母語和外語運用能力。
  • 專家學者聚焦如何發揮翻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語言·文化·技術: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吳楠/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 通訊員康豔)4月8日至9日,由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外語教學》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協辦的「語言·文化·技術: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 「翻譯巨星」雲集鄭大 共同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發聲
    「翻譯巨星」雲集鄭大 共同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發聲 來源:新選擇網 丨 2017-12-18 10:29:47
  • 唐聞生:講好中國故事需培養大批高端中青年翻譯人才
    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唐聞生在會上指出,我國中譯外高端人才不足千人,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目前亟需培養大批高端中青年翻譯人才。唐聞生說,中國翻譯研究院的成立,其重任不言自明。我國高端翻譯人才的聚集、培養和提高,以及如何讓有限的資源,通過合理的組合,發揮更大的作用,無疑是題中應有之意。
  • 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翻譯理論
    當前中國對外宣傳的重要任務在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對推進文化「走出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促進文化「走出去」通暢的一座關鍵橋梁,就是翻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個講清楚」,中國故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對外傳播;二是中國國情和特色社會文化的對外翻譯。
  • 培養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現代人
    「國際合作綜合英語教學實驗項目」通過英語教學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培養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同時解決了英語教學費時多、效率低、質量差等問題,對於我們思考如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也有一定啟發。而深圳市教育局恰恰就教育國際化中外語教學問題向馮增俊提出研究建議。雙方一拍即合。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參與全球治理,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僅有外語是不夠的,但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突破口。為此他帶的研究生都參與到這項實驗中來。
  • 王曉輝: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卓有成效的翻譯
    論壇上,王曉輝談到國際傳播過程中的翻譯工作時,他認為中國從來不缺好故事,要把中國故事講好,就需要卓有成效的翻譯。對於如何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王曉輝認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獨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是「奢侈品」,不是哪個民族想有就能有的。發達的經濟、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客觀條件都具備後,才有可能建設自己的話語體系。
  • 習近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想
    習近平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高手。他在多個場合用國際社會易於接受和理解的話語和表達,將中國道路、制度和實踐講清道明。國際舞臺上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中國聲音、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講好民族復興故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代中國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要講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
  • 中國圓桌第十二期: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人民網北京8月16日電 「講中國故事,首先是講好中國人的故事,真實的故事最有說服力。有時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說明白大道理,不是每個傳播都需要宏大敘事。我們的故事是講給人聽的,內容中要有人,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 向世界推送「走馬故事」 他如何把「么師」一詞翻譯成英語
    陶克辛當過教師,也曾是二灘水電站的建設者,還在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和市紅十字會等單位工作過。因工作需要,他精通英語、義大利語、日語等,曾利用業餘時間為紅十字會翻譯過《亨利·杜南的故事》《南丁格爾的故事》兩本書。  2003年,他第一次來到走馬鎮,就被當地濃厚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所吸引,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能講的走馬民間故事,一聽就讓人上癮。
  • 講好中國故事
    翻譯出版領袖著作、黨政文獻,這是70年來中國外文局始終肩負的光榮使命。2014年10月8日,法蘭克福書展開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書展上首次亮相。這意味著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編輯的這部圖書,正式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語種向全球出版發行。
  •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 講好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中國故事
    從「中國網際網路治理」到「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視角轉換,不僅需要推進網際網路治理法治進程,還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圍繞「網際網路治理」這一核心議題,形成完整的傳播框架及傳播策略。 講好中國網際網路治理故事以及中國參與網際網路全球治理故事,需要在三個方向重點發力: 一是探索中國故事的內生邏輯。
  • 他把「么師」翻譯成英語 向世界推送「走馬故事」
    陶克辛當過教師,也曾是二灘水電站的建設者,還在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和市紅十字會等單位工作過。因工作需要,他精通英語、義大利語、日語等,曾利用業餘時間為紅十字會翻譯過《亨利·杜南的故事》《南丁格爾的故事》兩本書。   2003年,他第一次來到走馬鎮,就被當地濃厚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所吸引,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能講的走馬民間故事,一聽就讓人上癮。
  • 把中國傳統故事講給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出版
    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 英語學習者如何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轉換?
    既然已經轉換成了英語,那麼,那就意味著所有的表達都與漢語無關了。如果英語使用者使用英語時,仍將英文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在腦子內翻譯成漢語來理解,說明這位英語使用者並未完成英語思維的轉換。對中國人而言,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方式的轉換通常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有些人很快(幾個月),有些人很慢(幾年甚至更長)。這取決於你快速適應英語語言模式的能力;排出漢語幹擾的能力;你的先天模仿能力;你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積累,理解的深度和厚度;你英語學習時的練習方法和練習強度,你英語學習的效果和進步程度等諸多因素。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廈門大學教授、美國人潘維廉近日再添新身份——擔任「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這位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表示,他將與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合作,向世界推廣、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帶領更多青少年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極具文化魅力的中國。
  • 我來自中國——「用世界的聲音,講中國的故事」
    機緣巧合,我加入了一支涉外疫情翻譯隊伍,成為了一名線上翻譯志願者。曼德拉曾經說過:「如果你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腦子裡;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心裡。」協助跨文化交流,促進各文化溝通一直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學習翻譯的初心。很多人都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大家都好奇並且想要了解國外的生活。而我更想說的事,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世界這麼大,你一定得去看看」。
  • 中國外文局70年:翻譯助力對外傳播 匠心打磨中國故事
    國際社會能否從書中理解中國理念,了解中國文化,看懂中國故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譯外」的翻譯水平。為了讓海外讀者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讀懂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中國外文局的優秀譯者們通過一架架親手搭建的「翻譯之橋」,不斷拉近著中國話語與國外受眾的距離,讓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