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2020-12-22 中國僑網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解說】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從學校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的調研報告、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

  近日,記者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採訪時了解到,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張禮駿是該校的西班牙語老師,在墨西哥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當地的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聽到還有人在說像瑪雅語這樣古老的語言,便被古文明所蘊含的生命力打動。回國後,他便萌生了深入挖掘中國非遺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想法。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 張禮駿

  也就是說有很多人還說著那個古老文明的語言,那麼外國人看我們中國也是的,可能覺得有些東西是古代了,已經是消失的了,但其實它(非遺文化)就活在我們的民間。

  【解說】2020年暑假期間,經過申報、篩選,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西方語系、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8名同學成為項目一期成員。張禮駿表示,在團隊成員的選擇上儘可能發揮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學習語言的同學對紀錄片進行翻譯,為非遺的海外傳播打開了窗口;國際金融貿易學院的同學能夠運用所學,為非遺做專業的市場分析;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則能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拍攝、製作與非遺相關的紀錄片。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 薛妍

  我在做非遺這個項目之前,我本身對非遺了解還是比較少的。作為我都了解比較少的話,我想我們的非遺真的是需要有我們現代化的傳播方式也好,需要年輕人的助力去把它帶到青年人的眼中來開枝散葉的,那麼我也希望通過我自身的一些專業,然後還有學科優勢去幫助它對外傳播。

  【解說】在第一期非遺項目裡,團隊選擇了顧繡、海派剪紙、面人趙、徐行草編、嘉定竹刻這5項非遺進行調查研究,5項非遺分別對應了繡、剪、塑、編、刻5種傳統工藝。團隊在進行每個項目的走訪調研時,每一位非遺傳承人的走訪都讓他們收穫頗豐。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 奚曉婷

  在採訪很多傳承人老師的時候,真的非常感動於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樣子為非遺在堅守,哪怕只有他們很少一部分群體,但是他們還是很熱愛這份行業,這份工作。

  【解說】張禮駿介紹,在走訪調研松江葉榭竹編時,傳承人手中的一把刀具如何翻譯,讓大家犯了難,為了這把刀具的名稱,調研的老師和同學前往當地來回跑了三趟。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 張禮駿

  用當地話叫「gai刀」,我就問他這個「gai」是哪個「gai」。他自己說是加減的「減」,然後他旁邊一位更加年輕的傳人說是修改的「改」,這兩個字在松江話裡是一個發音(讀音),其實在上海話裡也是,那麼然後我們又去查其它文獻,書中提到的是「間刀」,房間的「間」,間刀,其實這個就很有趣,我們必須去考證他的源頭是什麼,雖然是很小的一個點,但我們也要做到科學性。

  【解說】張禮駿表示,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拓寬非遺文化傳播渠道,讓非遺文化進一步得到外國朋友的認可。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二期項目的團隊規模越來越大,加入的隊員也越來越多,將來他們不僅是助力非遺傳習傳播的「實幹家」,更是致力於講好非遺故事的「新生代」。

  張踐 上海報導

相關焦點

  • 為翻譯「刀具」來回跑三趟 他們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張禮駿表示,在團隊成員的選擇上儘可能發揮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學習語言的同學對紀錄片進行翻譯,為非遺的海外傳播打開了窗口;國際金融貿易學院的同學能夠運用所學,為非遺做專業的市場分析;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則能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拍攝、製作與非遺相關的紀錄片。
  • 他把「么師」翻譯成英語 向世界推送「走馬故事」
    當他們來到走馬古鎮時,立即就對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聽了走馬鎮專門負責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鐘守維對走馬故事的介紹、以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遠揚等人的現場講述後,更是被古鎮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故事所吸引。為了讓這些美國來的師生更能理解「走馬故事」,陶克辛在一旁當起了翻譯。   一場故事聽下來,大家意猶未盡。「故事很好,要是能翻譯成英文版向世界推廣,就更好了。」
  • 向世界推送「走馬故事」 他如何把「么師」一詞翻譯成英語
    當他們來到走馬古鎮時,立即就對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聽了走馬鎮專門負責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鐘守維對走馬故事的介紹、以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遠揚等人的現場講述後,更是被古鎮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故事所吸引。為了讓這些美國來的師生更能理解「走馬故事」,陶克辛在一旁當起了翻譯。  一場故事聽下來,大家意猶未盡。「故事很好,要是能翻譯成英文版向世界推廣,就更好了。」
  • 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韜光養晦」一詞有著多種翻譯方法;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學者;「打鐵還需自身硬」又引發了無數爭議,是鐵硬,還是打鐵的人硬——   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 ...傳播十大優秀案例」發布,《太極拳》向世界講述「黃河文明故事」
    「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發布,《太極拳》向世界講述「黃河文明故事」 2020-12-13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
    原標題: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81條能夠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被挖掘整理,並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對外傳播。   推進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遠播,翻譯是重中之重。然而,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聲音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缺乏規範的解釋和翻譯法則,反映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思想文化術語出現了解釋不一、譯法存在偏誤的現象,中華思想核心概念的準確表達遇到困難,影響了中國聲音傳播的質量和效果。
  • 走馬鎮民間故事:民間故事走向世界,應該如何翻譯呢?
    其中,通過向國外友人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下孕育出的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那麼用外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需要講述者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么師」就相當於服務員,經過多方面考慮,既能保證民間故事的原汁原味和獨特語言特點,又能保證世界的通曉度,最終陶先生把「么師」翻譯成了「waiter」。
  • 他把走馬故事翻譯成英文版,想讓中國故事像格林童話一樣傳播到全...
    ,特別是聽了走馬鎮專門負責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鐘守維對走馬故事的介紹以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遠揚等人的現場講述後,更是被古鎮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故事所吸引。為了讓那些美國來的師生更加理解走馬故事,陶克辛在一旁當起了翻譯。  一場故事聽下來,大家還意猶未盡。「故事很好,要是能翻譯成英文版向世界推廣就好了。」一名美國學生建議。  這個建議讓陶克辛上了心:外國朋友希望能更多了解走馬故事,而本土的文化也需要對外傳播,加強文化交流。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非遺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
  • 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講述世界最美的故事
    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講述世界最美的故事 發表時間:2011-06-02   來源:  在上海市中心被高樓包圍的一條小弄堂裡,住著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14號底樓的前間。15平方米小屋,2/3的空間被書櫥佔據,除了書,就是一個方桌,一對沙發和靠牆的一張小床。
  • 70年,那些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雜誌
    在北京百萬莊大街24號,中國外文局(也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大院裡有這樣幾家雜誌社,他們是新中國最早的向世界說明中國、講述中國故事的雜誌,也是當時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屈指可數的窗口,至今仍是國際傳播的主力軍!
  •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推出:以繪本形式向世界講述中國經典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推出:以繪本形式向世界講述中國經典 2019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 高凱)以230幅清代絹本工筆彩繪向世界講述
  • 《高高的元古堆》向世界講述甘肅脫貧攻堅故事 甘肅籍作家秦嶺長篇...
    《高高的元古堆》向世界講述甘肅脫貧攻堅故事甘肅籍作家秦嶺長篇報告文學將在海外翻譯出版近日,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成果發布暨海外推廣籤約,8部作品與3家海外出版社籤訂了翻譯出版合同,其中,甘肅籍作家秦嶺躬耕筆端,深度講述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脫貧攻堅故事的長篇報告文學《高高的元古堆》名列其中。
  • 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 | 用芭蕾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8月6日,全國各地芭蕾舞團的團長、藝術總監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用芭蕾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表示,中國芭蕾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傳承西方古典芭蕾,展現中國芭蕾的硬實力;另一方面,堅持創新,用芭蕾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芭蕾的創造力。
  • 從指尖傳承至筆端創作 姚蘭講述與非遺蘇繡的故事
    姚蘭表示,在洪興宇的建議下,自己修讀了由蘇富比藝術學院、清華美院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蘇富比藝術管理項目,在蘇繡傳承工作之外,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除了洪興宇,姚蘭還提到了另一位對自己影響很深的老師——張弓。「我們現在的努力程度,如果在我們父輩的時代,可能無法取得和他們一樣的成就;同理,憑著我們父輩的刻苦,如果他們出生於我們的時代,可能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 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 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
    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一件件非遺文創禮物,娓娓道來一座城承載的故事。這是甘肅隴原巧手設計的「黃河人家」系列非遺文創的全新表達。非遺文創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碰撞」出的新興文化態勢。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研發團隊深度挖掘我省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設計出地域特色鮮明的系列文創商品,讓創意為非遺打開一扇窗,形成新型的非遺文創。
  • 走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探尋廣陽民間故事
    南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遺保護成果顯著。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讓我們走進南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它們的時代脈搏。從本期起,南岸報將陸續推出專題報導,講述南岸國家級、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  每個月10號、20號、30號,廣陽民間故事傳承基地內座無虛席,熱鬧非凡。
  • BON藍海電視臺建「藍海雲」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4日訊 BON藍海電視臺創始人之一顧宜凡日前宣布,該機構歷時兩年研發的「藍海雲」將正式投入運行,將用「雲」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藍海雲」的誕生,將突破中國故事走不出去的瓶頸。  基於「藍海雲」, 藍海電視臺發起了 「中國故事走出去千萬億工程」項目,將調動數以千計專業機構和人員,拍攝數以萬計中國故事,向全球數億觀眾傳播。千萬億工程將使得眾多的視頻專業人員和愛好者在「藍海雲」的平臺上參與到中國故事拍攝和製作中,形成海量中國故事節目源,實現地毯式、全覆蓋的全球傳播,產生規模化效益,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
  • 他如何把「么師」一詞翻譯成英語
    陶克辛的翻譯工作還在進行當他們來到走馬古鎮時,立即就對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聽了走馬鎮專門負責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鐘守維對走馬故事的介紹、以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遠揚等人的現場講述後,更是被古鎮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故事所吸引。為了讓這些美國來的師生更能理解「走馬故事」,陶克辛在一旁當起了翻譯。  一場故事聽下來,大家意猶未盡。「故事很好,要是能翻譯成英文版向世界推廣,就更好了。」
  •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 2020-12-09 17:27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