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從學校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的調研報告、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
近日,記者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採訪時了解到,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張禮駿是該校的西班牙語老師,在墨西哥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當地的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聽到還有人在說像瑪雅語這樣古老的語言,便被古文明所蘊含的生命力打動。回國後,他便萌生了深入挖掘中國非遺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想法。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 張禮駿
也就是說有很多人還說著那個古老文明的語言,那麼外國人看我們中國也是的,可能覺得有些東西是古代了,已經是消失的了,但其實它(非遺文化)就活在我們的民間。
【解說】2020年暑假期間,經過申報、篩選,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西方語系、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8名同學成為項目一期成員。張禮駿表示,在團隊成員的選擇上儘可能發揮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學習語言的同學對紀錄片進行翻譯,為非遺的海外傳播打開了窗口;國際金融貿易學院的同學能夠運用所學,為非遺做專業的市場分析;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則能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拍攝、製作與非遺相關的紀錄片。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 薛妍
我在做非遺這個項目之前,我本身對非遺了解還是比較少的。作為我都了解比較少的話,我想我們的非遺真的是需要有我們現代化的傳播方式也好,需要年輕人的助力去把它帶到青年人的眼中來開枝散葉的,那麼我也希望通過我自身的一些專業,然後還有學科優勢去幫助它對外傳播。
【解說】在第一期非遺項目裡,團隊選擇了顧繡、海派剪紙、面人趙、徐行草編、嘉定竹刻這5項非遺進行調查研究,5項非遺分別對應了繡、剪、塑、編、刻5種傳統工藝。團隊在進行每個項目的走訪調研時,每一位非遺傳承人的走訪都讓他們收穫頗豐。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 奚曉婷
在採訪很多傳承人老師的時候,真的非常感動於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樣子為非遺在堅守,哪怕只有他們很少一部分群體,但是他們還是很熱愛這份行業,這份工作。
【解說】張禮駿介紹,在走訪調研松江葉榭竹編時,傳承人手中的一把刀具如何翻譯,讓大家犯了難,為了這把刀具的名稱,調研的老師和同學前往當地來回跑了三趟。
【同期】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 張禮駿
用當地話叫「gai刀」,我就問他這個「gai」是哪個「gai」。他自己說是加減的「減」,然後他旁邊一位更加年輕的傳人說是修改的「改」,這兩個字在松江話裡是一個發音(讀音),其實在上海話裡也是,那麼然後我們又去查其它文獻,書中提到的是「間刀」,房間的「間」,間刀,其實這個就很有趣,我們必須去考證他的源頭是什麼,雖然是很小的一個點,但我們也要做到科學性。
【解說】張禮駿表示,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拓寬非遺文化傳播渠道,讓非遺文化進一步得到外國朋友的認可。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二期項目的團隊規模越來越大,加入的隊員也越來越多,將來他們不僅是助力非遺傳習傳播的「實幹家」,更是致力於講好非遺故事的「新生代」。
張踐 上海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