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鎮民間故事:民間故事走向世界,應該如何翻譯呢?

2020-12-14 知行翻譯公司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中還提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其中,通過向國外友人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下孕育出的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那麼用外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需要講述者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

重慶的「走馬鎮民間故事」是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陶克辛就是其中一位將「走馬鎮民間故事」講給全世界聽的人,但是因為民間故事中有大量的俚語,歇後語等,比如說「么師」一詞,不說外國人,可能很多國人都不一定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為了弄清這些「俚語」,陶克辛先生向當地故事家請教,和當地居民聊天,以便能更好地弄清這些民間文化,了解之後得知,「么師」就相當於服務員,經過多方面考慮,既能保證民間故事的原汁原味和獨特語言特點,又能保證世界的通曉度,最終陶先生把「么師」翻譯成了「waiter」。

從陶先生翻譯「走馬鎮民間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作為一名優秀的翻譯人員,必須對祖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孫子謀攻》中說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在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史,除了要求譯員做到文字上忠於原文的翻譯之外,還要兼顧文化和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文化生動形象的展示在世界舞臺上。

其次,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還應了解其他的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因為每個國家都存在不同的文化差異,如果因文化差異而造成誤解,說小了影響彼此的心情和閱讀感受,說大了可能損害國家形象甚至引起文化衝突,所以,作為一名翻譯人員,必須要清楚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基礎,在保證傳達正確的同時,還應避免因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不必要的誤會。

最後,良好的中外語言運用能力是一名優秀翻譯人員的基本,前面提到翻譯中國故事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翻譯,它要求譯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母語素養,首先要從語言層面確切無誤地領會故事精要,如果自己理解稍有偏差,可能就會造成「差之毫厘,謬之千裡」的翻譯事故,雖說翻譯應當遵循「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但是不能過於拘泥於「信」,而應該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更加優雅,傳神的翻譯出來。

隨著中國的不斷進步,中國文化也在逐步登上世界舞臺,但是中國文化的傳播需要越來越多優秀的翻譯人員架起語言溝通的橋梁,知行翻譯14年來始終以「通過翻譯服務方便信息,語言交流溝通」為己任。知行翻譯歡迎廣大熱愛翻譯的同仁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中。

相關焦點

  • 老重慶|9個代表性的故事,插圖63幅 走馬鎮民間故事出了繪本集
    走馬故事會首次以繪本的形式出版近日,《中國故事走馬鎮》首次以繪本的形式出版,填補了走馬鎮民間故事繪本版的空白,同時為走馬鎮民間故事的宣傳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走馬,在歷史上是成渝古道一個重要的驛站。據記載,上世紀80年代,他為「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搜集講述民間故事700多則;2009年,他被評為走馬鎮民間故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收徒幾十人。又當起校外輔導員,在各種場合傳播民間故事。在生病期間,他堅持接待中外學者,坐在輪椅上堅持講故事,立志把故事傳承下去。
  • 「一腳踏三縣」的走馬:因民間故事擁有四塊「國字招牌」
    2009年4月,魏顯德因病去世,劉遠揚成了走馬民間故事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此外,走馬鎮民間故事還有三位市級傳承人,分別是朱偉、吳文和陳富其。據劉遠揚介紹,大小活動的安排和傳承人的工資分配,甚至傳承人收誰做徒弟都是政府部門在負責管理。「按理說我們是傳承人,對於傳承工作,我們就應該有一定的話語權。」劉遠揚表示。
  • 向世界推送「走馬故事」 他如何把「么師」一詞翻譯成英語
    因工作需要,他精通英語、義大利語、日語等,曾利用業餘時間為紅十字會翻譯過《亨利·杜南的故事》《南丁格爾的故事》兩本書。  2003年,他第一次來到走馬鎮,就被當地濃厚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所吸引,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能講的走馬民間故事,一聽就讓人上癮。於是,陶克辛在古鎮開了一家古董收藏鋪,這兒也成了他退休後常去的地方。
  • 他把「么師」翻譯成英語 向世界推送「走馬故事」
    因工作需要,他精通英語、義大利語、日語等,曾利用業餘時間為紅十字會翻譯過《亨利·杜南的故事》《南丁格爾的故事》兩本書。   2003年,他第一次來到走馬鎮,就被當地濃厚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所吸引,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能講的走馬民間故事,一聽就讓人上癮。於是,陶克辛在古鎮開了一家古董收藏鋪,這兒也成了他退休後常去的地方。
  • 他把走馬故事翻譯成英文版,想讓中國故事像格林童話一樣傳播到全...
    2003年,當他第一次來到走馬鎮,就被當地濃厚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所吸引,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能講的走馬民間故事,一聽就讓人上癮,於是陶克辛在走馬古鎮開了一家古董收藏鋪,那裡成了他退休後常去的地方。 走馬民間故事將陶克辛留了下來,也吸引了不少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
  • 民間故事如何進行圖畫書再造?
    由此,童謠、民間故事等傳統資源,自兒童文學萌生伊始,就深刻滲透其發展血脈。1909年孫毓修編撰出版的大型叢書《童話》,就有29種改編自中國歷史故事。    在兒童文學發生期,本土原創作品相對薄弱和匱乏,翻譯作品大行其道的情形下,以現代觀念對中國傳統、民間資源進行改編,是彰顯兒童文學本土化建設努力的重要手段。
  • 2019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試題及答案:民間故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試題及答案:民間故事 2019-05-27 14:32 來源
  • 他如何把「么師」一詞翻譯成英語
    因工作需要,他精通英語、義大利語、日語等,曾利用業餘時間為紅十字會翻譯過《亨利·杜南的故事》《南丁格爾的故事》兩本書。  2003年,他第一次來到走馬鎮,就被當地濃厚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所吸引,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能講的走馬民間故事,一聽就讓人上癮。於是,陶克辛在古鎮開了一家古董收藏鋪,這兒也成了他退休後常去的地方。
  • 打撈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講話中表示,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刻不容緩。第11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萬建中,探討中國民間故事為何「失落」?傳統民間故事在當代有何價值?如何重新激活中國民間故事的魅力?
  • 2017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庫之民間故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庫之民間故事 2017-07-14 10:01 來源
  • 劉守華:把中國民間故事「點石成金」
    當地百姓「編織」的這些故事,材料都取自日常生活中極其普通的人和事,而且就發生在孩子們的周圍,經說故事的人加以誇張渲染,一個閃耀著奇光異彩、隱藏著無窮奧秘的童話世界便呈現在他們面前,簡直是點石成金。  這個「童話世界」刺激著劉先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使他和人民群眾創造的童話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由此開始領略到民間口頭文學的美妙。
  • 唐楚涵 | 東北民間狐仙故事結構分析及民間信仰特點——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所載東北狐仙故事為例
    東北民間狐仙故事結構分析及民間信仰特點——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民間故事:穀神的憤怒
    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好好利用糧食,也應該善待農民的心血和收穫。在古代時,便有人不珍惜糧食,而惹得穀神發怒,從而惹禍上身的故事。在陝北的一處地方,相鄰隔著兩處村子,名叫明水村和桂峰村。兩處村子雖然挨在一起,可是平常生活中,兩處村子總是明爭暗鬥,誰也不喜歡誰。明水村的人手腳勤快,不僅自己村子裡的糧食夠用,有時候還有剩餘的糧食賣給其他村子。
  • 民間故事:煥顏丹
    自從變漂亮之後,張玉就不想待在這個小小的村子裡,她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在外面遇到一個長相清秀的書生,她第1次見到如此俊秀的年輕人,於是便心生愛慕之心,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之中。他們原本打算共度餘生的,只是後來,張玉又遇見了另外一位公子,他是縣老爺的長子,有著俊朗的外表和不凡的身份。大概是因為張玉容貌出眾的緣故,他也愛上了她。
  • 民間故事:孫二娘
    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古代女性悲慘命運系列。原創作者:半杯水「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故事。那時候,她是一個40多歲的女人,清朝時期乾隆年間人,她的一生有很多名字,但是原名那就不得而知,只知道有「二娘」兩個字。
  • 民間故事:野路迷途
    在民間一直有鬼打牆的傳說,那麼什麼叫做鬼打牆呢?大家常說的鬼打牆,無非就是一個人在原地來回走,但卻始終找不到出路。關於這件事情,大家的說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說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遇到了鬼,它給人製造了幻境,所以才讓他走不出去。
  • 一個關於民間中醫的故事
    「中醫藥源自民間,中醫藥的許多理論和知識是在民間積累起來的,然後才從民間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課堂、走向院所。所以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儘快到民間去搜集這些即將失傳的民間醫藥知識和技術,然後加以總結和利用。」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所民間傳統醫藥研究室主任劉劍鋒這樣呼籲。
  • 民間故事《民間四大傳說》
    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四大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和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四大民間愛情傳說。這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萬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萬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萬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屍首呢?」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 民間故事:金陵女子
    民間故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古人與我們不同,他們沒有豐富的娛樂活動,閒暇之時,人們常常談起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雖然來自民間,但也頗有趣味。而《聊齋志異》是一本專門記載民間故事的書籍,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金陵女子的故事。
  • 汕頭演繹僑批故事,傳揚民間文化
    最近,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僑批專家學者就齊聚一堂,就如何傳揚僑批文化進行交流、分享。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不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家書,更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鬥歷程,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在分享會上,來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30多名僑批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分享了自己關於僑批的文學創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