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中還提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其中,通過向國外友人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下孕育出的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那麼用外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需要講述者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
重慶的「走馬鎮民間故事」是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陶克辛就是其中一位將「走馬鎮民間故事」講給全世界聽的人,但是因為民間故事中有大量的俚語,歇後語等,比如說「么師」一詞,不說外國人,可能很多國人都不一定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為了弄清這些「俚語」,陶克辛先生向當地故事家請教,和當地居民聊天,以便能更好地弄清這些民間文化,了解之後得知,「么師」就相當於服務員,經過多方面考慮,既能保證民間故事的原汁原味和獨特語言特點,又能保證世界的通曉度,最終陶先生把「么師」翻譯成了「waiter」。
從陶先生翻譯「走馬鎮民間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作為一名優秀的翻譯人員,必須對祖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孫子謀攻》中說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在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史,除了要求譯員做到文字上忠於原文的翻譯之外,還要兼顧文化和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文化生動形象的展示在世界舞臺上。
其次,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還應了解其他的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因為每個國家都存在不同的文化差異,如果因文化差異而造成誤解,說小了影響彼此的心情和閱讀感受,說大了可能損害國家形象甚至引起文化衝突,所以,作為一名翻譯人員,必須要清楚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基礎,在保證傳達正確的同時,還應避免因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不必要的誤會。
最後,良好的中外語言運用能力是一名優秀翻譯人員的基本,前面提到翻譯中國故事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翻譯,它要求譯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母語素養,首先要從語言層面確切無誤地領會故事精要,如果自己理解稍有偏差,可能就會造成「差之毫厘,謬之千裡」的翻譯事故,雖說翻譯應當遵循「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但是不能過於拘泥於「信」,而應該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更加優雅,傳神的翻譯出來。
隨著中國的不斷進步,中國文化也在逐步登上世界舞臺,但是中國文化的傳播需要越來越多優秀的翻譯人員架起語言溝通的橋梁,知行翻譯14年來始終以「通過翻譯服務方便信息,語言交流溝通」為己任。知行翻譯歡迎廣大熱愛翻譯的同仁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