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韜光養晦」一詞有著多種翻譯方法;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學者;「打鐵還需自身硬」又引發了無數爭議,是鐵硬,還是打鐵的人硬——
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孔子學院十周年,世界各地掀起「漢語熱」。 資料圖片
去年年底,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等打造的權威解讀當代中國核心話語的「中國關鍵詞」多語平臺在京發布,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等5個專題的首批77條核心詞彙的權威解讀和闡釋以中、英、法等7個語種同步發布。幾天之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首批術語發布儀式在京舉行。81條能夠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被挖掘整理,並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對外傳播。
推進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遠播,翻譯是重中之重。然而,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聲音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缺乏規範的解釋和翻譯法則,反映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思想文化術語出現了解釋不一、譯法存在偏誤的現象,中華思想核心概念的準確表達遇到困難,影響了中國聲音傳播的質量和效果。
如何提升翻譯水平與能力,向世界更好講述「中國故事」?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翻譯面臨挑戰
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新時代條件下,翻譯工作無疑擔負著重要角色,卻也面臨不小挑戰。「中國文化中的『韜光養晦』一詞有著多種翻譯方法;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學者;『打鐵還需自身硬』又引發了無數爭議,是鐵硬,還是打鐵的人硬?」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劉和平舉例解釋。
「與經濟發展相比,中國文化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水平與國家的地位還不相符,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外譯中的異化策略在翻譯中佔據明顯優勢,甚至在這一過程中出現對中國的誤讀與扭曲,使作為國家利益的中國國家形象受到損害。」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孫曉萌指出,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國家層面的整體規劃,有關中華思想文化的整理、譯介與傳播沒有相對一致的理解與闡釋,更沒有規範的翻譯標準和統一的操作規程,相關解釋、翻譯往往大相逕庭,譯法紛紜,水平參差,極易引發歧解,極大影響了「中國聲音」傳播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也提出了構建中國人自己的話語體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正為此做著努力。教育部、國家語委集合國內外文史哲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立足於國際傳播的角度,篩選、整理包括「道」「仁」「義」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並據此譯成英語及其他語種,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維護文化主權。
翻譯不能被簡單理解為語言轉換
「從古至今,翻譯在世界文明進程中都扮演著重要而獨特的角色,在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承擔著如何使用歸化策略構建中國自身文化身份,增強中國話語權、國家文化傳播力、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任。」孫曉萌指出,「翻譯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語言轉換,它應取決於譯者對中外兩種語言的掌握與運用,取決於其跨文化交流的水平與能力。」
「幾乎每一條術語背後都是幾千年的文化史。」國家外文局原副局長、翻譯家黃友義道出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存在問題難處的根源,「五千多年的思想要用簡單的外文表達出去,首先要自己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過去我們僅僅盯著如何更好地翻譯為外文,對自身文化的理解不重視,文史哲基礎不夠,需要補課。」
的確,語言同時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宗教、風俗、思維範式、行為邏輯等。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交流,也是兩種文化的交流。正如國家外文局原局長、翻譯家林戊蓀所言:「需要更多地研究自己的、對方的文化背景。如果翻譯粗糙,這不止是簡單的文字缺陷,還因為對相關文化不了解,沒有抓住對方的思想文化思維。」
很難找到合適的外文對應詞彙,這是文化對外傳播中翻譯工作經常面臨的一個挑戰。外研社社長滿興遠介紹:「我們發布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有些直接將術語的漢語拼音作為翻譯,比如『道』。但這絕對不是『懶漢思維』,而恰恰是我們研究討論最多的地方,是為了保留文化的基因!我們要以百年、千年的格度看事情。比如『豆腐』就是有中國文化基因的詞彙,從開始譯作漢語拼音,到外國接受這個詞,經過了百年時間。現在都講『豆腐』這個詞,也就說明中國的文化已經走了出去。」
專家表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還存在使外文減少「翻譯味兒」的挑戰。既要讓老外看得懂,不犧牲外文的美感,也要保證不背離中文意思,不走樣。當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瞄準的不僅是少數學者,而是對中國感興趣的普通人,包括老師、學生、商人、記者等,需要用他們習慣的語言把深奧的哲理表達出來。
建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迫在眉睫
「翻譯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現實令人擔憂,高質量的口譯和筆譯人員匱乏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懂專業的口譯人員難尋,能夠參與類似中華文庫經典作品翻譯的青年人甚少,想學口譯的青年人多,想『坐冷板凳』從事筆譯的青年人匱乏。培養高質量翻譯人才迫在眉睫。」劉和平指出。
專家們指出,目前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尚不明確,存在較強的功利性取向。使翻譯人才培養和外語教育本身回歸人文傳統,將學界和業界、國內和國際等各方力量整合起來,給予長期持續的經費投入,在翻譯人才評價標準方面建立更為系統科學的體系等,是值得長期深入探討的問題。
多語種翻譯隊伍的建設亟待解決。專家們認為,目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主要以英、法、德、日、西等通用語種為主,非通用語種涉及較少,相關對象國語言的高級專門翻譯人才培養問題需要破題。北京外國語大學現開設有67個外國語專業,是中國目前開設外語數量最多的高校,距離覆蓋世界主要國家語言仍然具有較大差距。
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重大歷史關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向世界講清楚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是一項時代的任務。國家需要引導好翻譯教育事業這個基礎命題,凝聚起語言的力量,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向世界說明好中國。學者們一致認為。
「希望國家建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推出有利於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劉和平建議:「設立人才培養項目資金,有計劃地培養各領域或專業急需翻譯人才;更多設立獎學金,積極鼓勵並培養中外青年人,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服務;投入必要的資金,儘早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醫學、中國教育等專題漢外多語種平行語料庫,為中國文化普及做好基礎性工作;整頓翻譯市場,鼓勵翻譯自由職業者;徵收語言服務企業『學徒稅』鼓勵並支持企業用『學徒稅』接收實習生,與高校共同培養語言服務人才,實現校企聯合培養語言服務專業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