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12月15日召開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由廣電總局宣傳司、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及紀錄中國三方聯合課題組編撰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正式發布。該報告全面揭示2020年中國紀錄片呈現多點突破、質量總體提升的發展局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關鍵期,產業鏈各環節日益成熟,整體發展態勢持續向好,體現出七大特點。
一、發展政策供給日益完善,政策引領機制不斷健全
作為重要視聽節目形態,紀錄片發展環境越來越好,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行業高度重視的良好局面。
國家廣電總局抓管理促發展並重。廣電總局堅持制度建設與制度執行並重,不斷推進行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堅持一手抓管理,一手促發展,推動紀錄片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推動和加強主題主線重大紀錄片生產製作。2018年啟動實施「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三年來,廣電總局已扶持推出50餘部紀錄片精品項目。另一方面,推動紀錄片挺進主陣地,好作品進入好平臺。為紀錄片在主渠道主陣地播出提供機制保障,確保好作品進入好平臺好時段,實現好的傳播效果。
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紀錄片發展。一些省把紀錄片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支點,高位布局,為紀錄片發展注入新動能。甘肅省多措並舉,確立建設紀錄片大省建設工程,投入專項經費,激發紀錄片製作積極性;組織優秀本土紀錄片評選活動,引領和壯大人才隊伍建設。
北京市廣電局今年出臺《關於支持北京紀錄片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把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納入北京新視聽中長期規劃,從重點題材規劃、精品項目庫建設、推薦評優機制、扶持獎勵辦法等方面作出系列部署。江蘇省精心培育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打造紀錄片交流互動、展示創意、走向世界的平臺;積極推進江蘇百人紀錄片扶持計劃;加快推進紀錄片小鎮建設,探索「紀錄片+」新業態,推動紀錄片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跨界融合。
二、聚焦偉大時代,紀錄片創作取得重大成果和重要突破
從功能拓展看,紀錄片提升為主題宣傳重要節目品類,進入主題宣傳主陣地,成為主題宣傳主力軍。從節目類型來看,形成主題宣傳、人文歷史、社會、美食、自然、科技工程等多題材類型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從創作藝術來看,呈現出純記錄式紀實化表達與再現式劇情化表達多元發展態勢。
一是抗疫題材紀錄片記錄全民抗疫偉大壯舉。參與抗疫紀錄片生產傳播的主體包括中央和地方廣電媒體、優酷、愛奇藝、B站等新媒體以及大量自媒體,可謂全民參與創作和傳播。這些紀錄片以聯合製作為主要模式,以微紀錄片為主要形態,臺網結合、國內外傳播,從不同角度、側面,全面記錄了中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抗疫精神,充分詮釋了中國取得抗疫決定性成果的制度優越性。
二是全面深入記錄脫貧攻堅偉大歷史進程。2020年,各級廣電機構生產製作播出了大量的脫貧攻堅題材紀錄片,多角度、多層面真實紀錄、展現了全國各地攻堅克難、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壯闊歷程和鮮活故事,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央臺、甘肅臺、雲南臺、河南臺、湖南臺、貴州臺等機構,都推出了系列脫貧攻堅紀錄片,真實生動呈現各地脫貧攻堅的過程與成就,成為決戰脫貧攻堅最真實的記錄者。
三是抗美援朝紀錄片擦亮偉大抗美援朝歷史豐碑。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廣電總局策劃推出一系列抗美援朝主題節目在全國衛視頻道播出,至紀念日當天播出時長佔比達到峰值6.811%,收視時長佔比同步增長,最高值14.687%。《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了和平》等製作精良的抗美援朝題材紀錄片規模化播出,其收視率超過同時段電視劇,著力以抗美援朝精神鑄造時代精神,成為民族文化基因。
四是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人文歷史歷來是中國紀錄片創作的富礦,湧現出眾多優秀作品。2020年,傳統文化類題材紀錄片湧現出許多精品力作。其中,紀錄片《百年巨匠》是第一部關於中國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的紀錄片大製作,各終端收看人次達102億;剛剛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用極富原創價值的新影像方式和極富表現力的鏡頭語言,營造出極富審美張力的紀錄空間,直觀生動再現中國歷史文化精神血脈,堪稱現象級大製作;《西泠印社》再現百年名社的厚重歷史,描摹了印壇巨匠的家國情懷,謳歌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價值。可以說,中國的人文歷史類紀錄片正在拓展全球同類紀錄片的新境界,彰顯中華文化自信。
三、生產投資主體日趨多元,為紀錄片製作注入活力
從生產投資和生產主體來看,形成傳統電視媒體、新興網際網路媒體、民營製作機構合作競爭與差異化發展格局。
廣播電視臺紀錄片製作呈現出一大四強格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保持第一大制播平臺地位,突出國家站位、國際視野,打造國字牌紀錄片品牌,推出系列現象級作品。如《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等。
各省臺結合自身定位和獨特資源優勢,探索紀錄片差異化發展路徑。湖南臺保持穩定投入規模,著力打造「青春派」風格紀錄片。上海臺推動工作室制度落地,著力打造「海派」特色紀錄片。江蘇臺以頭部作品為抓手,著力打造「大歷史大人文大文化」風格紀錄片。廣東臺積極推動美食題材紀錄片發展,著力打造商業美食紀錄片IP。
視聽新媒體平臺形成四強競爭格局。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B站四大頭部平臺都將紀錄片作為重要布局,發力紀錄片產業。目前,網絡視聽平臺已成為紀錄片最大的傳播平臺,也是最大的投資生產製作主體,探索出了產業化生態化運營機制。
民營頭部製作機構形成均衡發展態勢。上海雲集將來、北京三多堂影視文化、北京伯璟文化傳播、北京發現紀實傳媒、北京大陸橋等都是國內紀錄片頭部製作機構,保持強大的節目生產能力。
四、商業模式逐步成熟,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從產業鏈來看,初步形成投資生產主體多元化、付費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商業模式逐漸成熟、IP運營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
投資主體多元。從投融資與盈利模式看,紀錄片的典型投資主體為黨政機構、電視臺、新媒體平臺、民營製作機構、國際聯合製作方、企業品牌方、專業投資機構及多元化投資主體等。紀錄節展、提案大會及行業協會成為主要投融資服務平臺,紀錄片專項基金髮揮了重要的引導推動作用。各類企業以高級定製、贊助播出、整合營銷等方式積極參與紀錄片生產傳播。
商業模式漸趨成熟。主要商業模式有:會員付費、紀錄片+電商、IP化運營、企業贊助等。愛奇藝建立了紀錄片分帳模式,60%的紀錄片實現分帳;精品紀錄片具有良好盈利能力,如《生門》實現5000萬元的收入。優酷打造紀錄片生態平臺,探索紀錄片+電商發展模式。如《江湖菜館》《大地私宴》《一百年很長嗎》等聯合天貓、餓了麼阿里魚進行整合營銷。騰訊視頻著力打造精品化國際化產業化紀錄片,《風味人間》實現在奈飛平臺的播出。B站著力打造紀錄片IP,如《人生一串》,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
五、融合傳播成主流傳播方式,形成線上線下聯動、大屏小屏共振的傳播新格局
從傳播來看,形成多屏跨屏互動融合傳播格局,需求導向引領現象級紀錄片不斷湧現。電視頻道仍然是紀錄片播出主陣地,新媒體平臺也上升為紀錄片傳播的主渠道主平臺。2020年,紀錄片還探索在戶外媒體上播出,實現紀錄片線上線下聯動、大屏小屏共振的傳播新格局。現象級節目實現了多屏跨屏融合傳播。
六、應用先進高新視頻技術,大幅提升紀錄片視聽體驗
中國紀錄片技術體系正在向電影工業標準看齊,為觀眾帶來絢麗影像和震撼音響的極致體驗。從技術應用來看,4K/8K超高清、航拍、微距、顯微、超高速拍攝技術應用不斷拓展紀錄片表達邊界,為用戶提供極致視聽體驗;VR、互動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推動紀錄片形態業態不斷創新。
七、國際合作不斷深入,國際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擴大
紀錄片是當前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節目類型,當前主要以三種方式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一是國際合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江蘇臺、優酷、騰訊、B站等,通過國際合作,提高紀錄片國際化程度。國際合拍也是實現國際傳播的重要方式。如《孔子》《習近平治國理政:中國這五年》《從長安到羅馬》等,都通過國際合作實現了廣泛的國際傳播。
二是多渠道推動紀錄片國際傳播。自有國際傳播平臺,如五洲的「絲路時間」「華彩中國」「神奇中國」欄目成為重要渠道。
三是商業化發行成為國際傳播重要途徑。《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許多紀錄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文字,銷售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展現出市場化國際傳播的潛力,實現製作投入和發行收入的良性循環。
來源: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今日關注 |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
閱讀原文